入世思想与出世思想有何区别?

诗道

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有“进则儒墨,退则佛老”的说法,实际说的正是“入世”与“出世”两种人生状态。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说的就是封建士大夫们,得志在朝为官就要积极进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此大丈夫不世之功业也!此乃“入世”。典型人物如孔子、墨子,“栉风沐雨”、坐不暖席,摩肩放踵。

不得志时退居山林,梅妻鹤子,不问政治如隐士一般生活!比如庄子、弃官后的陶渊明,隐居的王维。但再严格些,出世应该指的是看破红尘的佛家信徒子弟才是!比如现在所谓“佛系青年”或“佛系少女”,这个就有些难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其实入世与出世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我们只注重哲学意义的探究,从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入世指的就是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庸常的世俗生活,谁也避免不了,可能不那么完美,但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无所逃乎天地之间!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点“超越性”,就是我们常说的“放得下”、“看得开”,也就是“出世”,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方为高人!

对已经物质很丰富的现代人而言,缺乏的就是要有一点“超越性”(也不必是佛系生活),那会是更健康而赋有“灵性”的,有创造力的生活!

乐活一家之言,一起学习修身,共勉!


乐活族长神洲大地

所谓“入世”和“出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不能一概而论。

一、要理解入世和出世。一定要先理解“世”,世就是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为内核的社会存在形态,故而,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追求,生存状态等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间的融合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入世还是出世。事实上,一提到入世和出世,我们很容易想到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使然。

儒家基于忠孝仁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人生追求,使得个人只有积极融入社会,才能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这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入世。而出世则是淡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更多关注个人生存状态和心理上的感受。故而,相对于主流社会价值体系,入世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出世更调人的个体性。

二、对于入世和出世的看法和评价,也应根据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和个人的主观追求两方面看,对于他们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应客观辩证地评价。由于我们传统社会以儒家入世思想为正统,便对以隐士为代表的出世者带有排斥的色彩。这是有失偏颇的。下面我结合具体的事实谈一下:

1、在南宋一世有两个很有影响的积极入世者,他们都想凭借个人力量,为当时社会的大分裂(南宋偏安一方)和大耻辱(二帝被囚)的现实而发挥作用,这便是岳飞和秦桧,但对这二人是忠是奸的看法,特别是历史地位确定,不禁使人感慨,假如岳飞当时因被排挤,被打压,而“冲冠一怒”`远离当时社会,去隐居,那么岳飞的个人命运和历史地位,都会截然不同。同样,秦桧如做隐士,那么历史上绝然会少了一个大奸之人。

2,由于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常会经历人生和仕途的起起伏伏,故而对隐士有一种在人生低谷时的畸形喜好和可能是不真实的憧憬。这本身增加了对出世者解读的复杂性。陶渊明归田园,是好的选择,这一点,不管是陶渊明本人还是后世的人人都似乎看法相同,但我们也不难品味出陶诗中那种失落者淡淡的无奈。同样,屈原如果归隐,对于屈原个人和华夏文化来说,那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了。

三、入世,出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该怎样解读呢?我曾经给我的学生说,如果要想使你们约父母惊出一身汗来,你们只要对父母说,要当隐士,要当和尚,要当尼姑,即有了要出世的想法,父母们绝对会急得上窜下跳的,因为这是一个独生子女说的。有趣且恐怖吧!


辟玉



出世和入世是佛家的两种态度和修行观点, 一般来说,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大乘佛法讲求入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的诱惑,要求修行者物我两忘,其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借佛教的概念,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讲”出世”和”入世”,还有人加上“顺世”。即常说的“入世为儒,出世为道”,另一说是“入世用儒,顺世用道,出世用佛”。这两种说法看起来只是加了一个“顺世”,实际上,这两种说法差别很大,关键词“世”的含义有着天壤之别。

在“入世为儒,出世为道”中,这个“世”几乎可以理解为“仕”的同义词。其含义可以翻译为:如果入朝为官,则要遵循儒家教导,尽力治国平天下;如果不能为官,则最好过一种随性自然,闲云野鹤的潇洒人生,道家生活。



而在”入世用儒,顺世用道,出世用佛”中,这个“世”就是“俗世”的世。这句话可解释为:到俗世中建功立业、治国安民,要用儒家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如果不想出人头地、叱诧风云,满足于平稳淡定、琴棋书画的小日子,那就按道家思想去做;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厌恶了俗世,要避世出家,当然要信佛修行,过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



几千年来,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出世、入世和顺世这个选择题中,只有“入世”一个选项是主动的,其他两个选项往往都是被动的无奈之举。实际上,这三种人生无高低之分,只是三种人生选择,从而导引出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之于国家民族甚至家族,入世当然能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显得其人生更加有意义。但之于个人,这三个选项各有优长,只是立足点不同,视角不一罢了。


无中生有hz

入世:兼济天下

出世:独善其身

有人说有些人并没没有那么高尚要兼济天下,只是为了得到权利和财富,那只能说他不叫出世,那叫钻营。

去世代表人物孔子


论语宪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世的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是说不要对世俗有过多的干涉,顺应天道。


渔耕樵读

究极《入世思想与出世思想有何区别》

个人观点:入世、沥世、出世。

从完整全局中悟到才会对阅读者有所借鉴的意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世已包括沥世,这样一来就敲定了入世思想的境界,并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出世思想也非求得安逸这么简单。之所以问“有何区别”其实也只是障眼法!而正真的意义在于以己出世的“方得始终”悟道,传道受业解惑于后辈,不是规避后辈少走“思想弯路”,而是激发后辈做正确于在明明德止于至善的“事上磨”,引导后辈

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试错;勇于试错;善于试错;精于试错;在沥世中获得修身,修意,修念,修良知的初心。入世思想与出世思想本为心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入世思想也好出世思想也罢,只不过都是一物, 并无区别。


菩提匠人xuguyao

大乘佛教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出世就是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对一切超然的态度,对于小乘佛教徒出世就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达到清净的境界,实际上,人只要活着,就不能离开世俗的一切,小乘的这种自顾自的做法受到大乘的批判,大乘佛教徒不能自己超然世外享受清净,对众生的苦难漠然置之,冷然旁观。更应该深入世间,关心他人的疾苦。帮助消除众生的苦难,以无我的思想为众生服务,不贪图名利,这就是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居娑婆世界

古代的“世”有一个意思,和我们今天所谓的人类社会基本接近,意指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出世和入世都是在这个层面说的。

《庄子》有一篇叫做《人间世》,讲的就是如何在世间求生存的问题。出世和入世其实是相对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摆脱世间的一切,这一点庄子在《人间世》讲得很清楚:“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就是说,父子之亲(人伦关系)和君臣之义(政治关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隐居避世还是修道山林,其实也没有完全的出世。

但是出世和入世又是有严格分界的。一般而言,在古代社会分工比较简单的环境下,入世就意味着入朝做官,即出仕;出世就意味着隐居乡野,即退仕。如果把入世和出世与思想观念联系起来,一般以入世为儒家思想,以出世为道家观念。因为从先秦时起,围绕着混乱无道的天下而有了出世和入世的选择,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拯天下于濒危,挽狂澜于既倒;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倾向于隐居避世,在乱世之中安顿身心。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流的文化形态,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每个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共同塑造着每个士大夫的人格形象。所以,在每个士大夫的人生中,都交织着出世与入世的色彩,面临着入仕与退仕的选择。政治清明之时,他们往往入朝做官,以利天下,以泽百姓;天下混浊之际,他们一般退隐山林,以安身心,以继绝学。


雕刻历史

入世者观其行,查其言,食其果,得其乐。出世者,忠其行,思其言,善其果,乐其乐!人生价值观有所不同,人生结果自然不同!



藏密西游

入世与出世是相对的,入世是信俸世俗的价值即儒家倡导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主流价值观。出世是不以功名利禄为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说,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佛家的小乘是出世的,大乘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特别是中国化的禅宗思想,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儒释道为中国人堤供3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入世态度,一种是出世的人生态度,一种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生态度。中国人喜欢禅宗就是这个原因。


飞飞猫1

一动一静吧~入世是动,静极思动,出世是静,动极思静。出世是蓄力,出世是发力。入世是上班,出世是休假。人的心情,思想时刻都在变化,有时候比较顺心,这时候倾向于做一番事业,有时候比较低潮,希望能静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