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于山,大隐于市怎么理解?

康师傅家乡面


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干事的,隐而不出非智者。真正的智者,得其时则龙翔九天,不得其时则潜伏于地!

隐居山林潜心修行、修道,真正的目的一是提升自己,二是待价而沽。而那些隐而不出的人实不足道,因为人活着是要干事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利他。所以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不出山何以利他?这样的修行是最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

所谓小隐于山、大隐于市

我们为什么要隐,目的在于求得内心的平和安详,物我两忘、自得其乐!

那些潜心修行于山林之人,实际上是因为害怕尘世的复杂,心中没有真正物我两忘,是为小隐于山。而真正物我两忘之人,无论身居何地皆能怡然自得,是为大隐于市!


山涧一清泉


【无人车来也】认为,小隐于山,大隐于市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一、诸多版本考证

从传说中尧舜时代的“洗耳翁”许由算起,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文献记录。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后来,这句话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小隐于山,大隐于市”等。

二、具体含义

所有的版本都是说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体现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道家隐者,即大隐。

三、隐世与入世

隐世与入世是相对立的。那么,隐世是不是就意味着绝对的消极呢?我觉得,这不能一口咬定。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贫乐道,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

隐士从来都是贫困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头。可见,不是一般人能称之为隐士,他们大多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仿佛具有通透性,能看清、看透许多当时的黑暗、腐朽,他们也许曾经努力过、想要改变社会现状,屡屡受挫的他们更是认识到了现状的无法改变,他们敏感的神经不想在受到任何刺激了,同时他们也厌倦了这种无用的挣扎,所以,他们就“隐居不仕”。

既然隐士的品质如此之高,那么入世与隐世究竟孰优孰劣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入世的人与隐士是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行而无果时,入世之人选择的是继续坚持下去不放弃,即使注定无果,否则他们的心会被负疚感侵蚀至死,而隐士的心早已淡然。

而最值得尊敬的是大隐之士,拥有隐士的心态、入世的表现,能在日常中实践自己的理想、在庸常保持一股清流。

综上,【无人车来也】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知道您是否喜欢?



无人车来也


曼声阅读,与你一起交流学习。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是我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反映。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主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强奋斗精神,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也不能放弃,孔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道家则不同,他们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遇到挫折就转变方向,或用迂回的方式处理。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为何要隐居

隐居的人就是隐士,隐士就是“不仕”,不愿去朝廷做官。不过,一般人没条件做隐士,一要有经济实力,二要有才华,三是他们必须有被任用或想被任用的经历。

古人讲忠孝两全,为君主尽忠是为人臣的责任。但在官场里,有的人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有的人厌弃了世俗,有的要等待明主任用,这就改变了他们人生的方式。


伯夷叔齐、姜太公、竹林七贤,王羲之、张良、诸葛亮、陶渊明等都是有名的隐士。王维、苏轼、李白等文人也具有道家思想和隐居倾向,在这他们人生失意的时候都有所表现。


隐居之所

小隐于山野,远离世俗、官场、闹市;大隐于闹市,身处世俗、市井、官场之中。在哪里隐并不重要,那只是个形式,却可以反映出隐居者的思想境界,说明了一个人内心的强大程度。

大隐是一种高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深处闹市而能坚守自我,独善其身,不被外界所改变,是真正的智者。

小隐,需要远离伤心地,依靠环境才能摆脱外界对自己的伤害,总有逃避现实之嫌疑。隐居是古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时候的自保的方法,也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

现在,人们对人生、社会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却不会去想到隐居。一般人会通过自我排解,与人交流,找心理医生等方式减轻心理的压力,适应社会生活。看来现代人的心理要强大得多呢。

谢谢!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