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没有预料到不断分封土地会让周越来越弱小呢?

常青树177347524


夏商周三朝属于部落联盟式的国家,并非像秦始皇那样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也并非秦始皇创造了皇帝职业才有所不同而是国家体制不同,像西周的分封制其实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将利益最大化了,周朝可是存在了近八百年之久。

周朝是周武王所在的姬姓部族联合其他诸侯部落推翻商朝的,而且商朝亡国之后还有不少残余势力,人家诸侯跟着你推翻商朝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利益,如果周朝不分封或者说给不了诸侯足够的利益,也会被推翻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周朝大封诸侯,也是以分封的诸侯来震慑商朝残余势力。

周朝的分封也是有选择性的,近支血脉还有亲近的诸侯都得到了好的位置,如春秋四大强国中的晋齐二国,晋国第一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齐国则是姜太公之后,利益分配均衡,而且亲近之人都封在临近或者有利位置,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诸侯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虽然并没有什么用,但法理上周王室是有着优势的。


西周时代身为天下共主,周王室有着绝对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就是说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是周天子说了算的,东周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始丧失,局面也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分封制的弊端开始显现。

西周的分封制其实是符合当时环境的,而且有利位置都分封给王室血脉或者亲近诸侯,初步达到了拱卫天子的目的,像后世的汉晋分封皇族诸王就是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用以拱卫皇室,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西周的分封制在当时已经尽量完善,可惜后来发展过程中出错了,东西周交替后,周室式微,诸侯血缘亲近也随着时间流逝而疏远,最终周朝亡国,即使如此,周朝也享国近八百年,乃是最长寿的王朝。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这问题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说对的,是周朝的分封制的确注定了它会越来越弱 ,因为虽然想法很好,以为大家尊奉《周礼》,执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如父子亲密),以及“诸夏以屏藩”——在以姬姓诸侯为主的天下基础上,就不虞江山破灭。

但是问题在于:一个要走向统一的政权,必然需要更多的臣服。进一步说,一个将来统一了的政权,也必须要所有人臣服。

从这一本质来说,只要西周的分封制不改为羁縻制→专制,周王朝是永远不可能阻止衰落。

所以说,这一点来看,题主的提问是对的。

而不对的,是题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无论是周武王还是周公旦对分封制的弊端都一清二楚,举几个例子:一是周武王生前要求周公一定要营建“雒邑”(洛阳),这一举动已经显示了他的统一雄心——并非只是要翦灭东夷这么简单,因为,在《何尊铭》中武王亲口说道:

“余其宅兹中国(洛阳),自兹乂民。”
这句话的直译是:我大周要位于天下之中,统领天下万民。

可见西周新立时,周武王已经为周室将来要走向强势统一定下了调子。而第一次的成周大会上,除齐、蜀、庸、彭、韦等有功于周室的及历史悠久的古国之少部分诸侯得到分封外,主要是姬姓为主:

《荀子·儒效篇》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就这么看,说武王谋求统一好像又不像,因为主要是“家天下”。

非也,勿忘了除分封姬姓诸侯与笼络功勋诸侯外,武王还分封了上古帝王的后裔,并且给予了相当高的地位:

《逸周书》:成周之会,成周举办的诸侯大会。成周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缙珽。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皆絻,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缙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尹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缙笏。

唐公是唐尧之后;

虞公是虞舜之后;

尹公是殷商后裔;

夏公是夏朝后裔。

另还有黄帝后裔。

这是周室的第一步,即取得政治上的统一。

第二步,就是成王六年下半年或七年时的第二次“成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以楚、邓、巴等“夷”或“蛮”等国获得分封。

也是在这次大会期间,周公作《周官》(《周礼》),内里有一句话,继承并延续了武王的志愿: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这句话的直译是:国家大事,需要文攻武卫。

众所周知,在周公奔楚前,他已统帅周室精锐击败了殷商后期的东方大患——东夷诸部(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等共50多个小国),从山东一直打到江苏,历时三年,壮怀激烈。

因此,作《周官》的“在祀在戎”很明显就是提出进一步加强统一专制的国策。

西周最辉煌的“成康之治”就是这么干的,大量命令诸侯勤王,并且周天子亲自率领诸侯四处攻伐(主要是继续平灭东夷、淮夷的残余势力)。

到了穆王时,周室大规模的西征显示出东边的威胁已经解除,因此,周穆王才敢肆无忌惮的战游西方。

穆王之后,就是南征了。

这么一梳理,周室徐图统一的雄心难道还不明显吗?

但是,一切于昭王战死南方戛然而止。

至厉王时,周室终于发现诸侯已经尾大不掉,于是决定削藩——其实也不迟,只是厉王太过急躁,手法笨拙,最终被申侯引入戎狄吞噬了西周两百多年的功业。

平王东迁后,周已再无力量规复天子威仪。

如此,则再谈走向专制统一,也只能是华胥一梦矣。


無風即風

众所周知,分封制是西周时期一项成熟和完善的政治制度,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了71个诸侯国,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最初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开辟疆土。而到了西周后期,诸侯国林立,周王室衰微,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那么,为什么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都没有意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呢?

这就要从周武王克商建国时的社会背景说起,当时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要对地域广阔的中原大地进行有效的统治谈何容易,分封制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分封制——森严的等级制度

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赐予功臣,王族以及古代贵族的后裔,并设立嫡长子继承制,受封者称为诸侯,诸侯又行分封,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格局。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诸侯们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也要履行朝觐述职,出兵勤王等义务,从而建立了一个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金字塔形权力等级制度。

周朝前期——分封制大有裨益

西周建国初期实行分封制以后,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巩固周天子的统治;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蚕食周边的外族,有利于开疆拓土;各诸侯国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充分调动了地方政权的积极性,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边疆地区促进了中原民族和外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总之,分封制在周朝前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西周后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经济制度正是井田制。井田制是指将土地分成规整的“井”字形,供庶民和奴隶集体劳作,但土地是归贵族所有的。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

在当时的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下,集体劳作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井田制无疑是当时最好的经济制度。分封制以井田制为基础自然十分稳定。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人们无需集体劳动就可以高效地耕种土地,井田制也逐渐瓦解,建立在井田制上的分封制也自然不能长久。因此西周后期,分封制崩溃是历史的必然。诸侯国走强,周王室衰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西周初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是当时最先进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情了,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囿于时代的局限,根本无法预料到几百年之后的情况,更何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逆转,分封制必然会让位于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欢迎大家的批评,我是鸿都进士,别忘了关注我哦!


鸿都进士

周朝采用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有无政治远见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

奴隶制社会经历夏商周三朝,到了周朝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走向瓦解的开端。

周朝在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商朝统治的一些弊端。这也是周朝采用分封制的历史因素之一。武王伐纣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商朝的主力军队全部在东夷平叛,而在商朝的统治核心区域没有强大的军力守备。没有分封诸王导致商朝在受到攻击时缺乏外援。从而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武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旦外敌大举入侵,如果没有外藩作为周王室的屏障,那么周朝也必将重蹈商纣王的覆辙。

周朝要想实施稳定的统治,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封制是最佳最合理的选择。一是可以作为守御国土,防备外敌入侵的缓冲力量。另外,也同样是周朝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的先锋。在分封制实施之初,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周王朝的统治区域远甚于夏、商时期。从这一点上说,周朝采用分封制是无可厚非的。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统治者,当然是最想实行最直接的统治来巩固自身的权力。但是,权力的延伸也同样会受到时代的制约。在奴隶制社会,作为社会生产者的奴隶人身关系依附于奴隶主。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相当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要想实行直接统治,是非常困难的。周王作为一国之君也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奴隶。实行分封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奴隶制的优点,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反复的历史较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分封制在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上有一定的优越性。只有在封建社会完全成熟之后,郡县制(流官制)才彻底取代了分封制,成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主流。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中,分封制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地位的。我们并不能因为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加优秀就全面否定分封制。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便是周武王,姜太公等等他们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必然只有选择分封制这一对周朝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政治制度。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分封制所潜藏的风险。而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必然选择。

虽然在周朝之后的秦朝推行了郡县制,但是秦二世而亡跟郡县制的推行也不无关系。此后项羽,刘邦都不约而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也是维护统治,稳定民心的一种政治举动。这也说明,分封制即便是在封建社会,也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研究历史问题,不能以我们今天的历史眼光去评判古人的是非功过。还是要把具体的事件放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我是凌风说事,愿意和您一起探讨研究历史和国际时事。谢谢关注。


凌风说史

分封制度是从周开始形成的。



聪明如周武王,姜太公之流,玩弄政治权谋的高手。不会想不到土地不断分封下去不利于王朝统治。

不过任何一个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们先来看看分封制的利,弊:

利端:

一,由于周朝刚刚建立,人心不稳,诸侯异心。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二,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通过层层分封,层层领导,监督,使得周政权由松散到严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弊端:

一旦诸侯国强大,王权压制不住的时候,就是灾难的开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王权就会受到反噬!



因此,相对于当时的环境,分封制有利于王室对于各诸侯的控制,使政权由松散变为严密。天子能更好地集权。利大于弊。所以会允许分封制的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周武王姜太公这样的大才之人也只看到他们在世时能压制住诸侯国带来的好处,却未曾想到若是后人昏庸,分封制带来的反噬恶果。



以上是个人拙见,有不同意见者,可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青洱

错了,不是分封让周变弱,而是变强。

周天子分封的是自己的土地吗?不是。

当时地多人少,大片土地没开发。现在的河南在当时有原始森林,河北还有大沼泽。更重要的事是,东南西北到处都有土著蛮夷。比如伙同申国攻陷镐京,杀死周幽王的犬戎主要活动区域就在现在的河北。



当时华夏民族的土地只有黄河流域那么一点点。土地怎么来?抢啊。从土著手里抢。那些土著,就叫蛮夷。

周天子的大分封本质上是大殖民。不要以为殖民是西方专利,周朝分封是人类史上最成功的殖民之一。

诸侯带着自己的部民奔赴各地,首先筑城,也就是殖民点,由点及面。

西周乃至春秋中前期,诸侯之间的战争要遵守礼仪,比如不能俘虏老人,不能趁着国丧攻击,不能偷袭,追击不能超过百步等等。

这些战争礼仪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而是因为诸侯需要抱团才能生存。这些礼仪只适用于诸侯内部,对蛮夷是不需要讲礼的。

所以这些分封实际上是扩张。


当然随着扩张,诸侯的实力也会增强。但是,土地就在那里,你不去占自有别人占。等蛮夷或者其余方国把土地占领,人口暴增,消灭自己?在当时,分封是最正确、最英明的决策。

再者说,周天子分封的是什么人?不是宗室就是功臣,还有对已有方国的承认。在周朝建立时,宗室、功臣对自己的威胁大还是蛮夷的威胁大?答案不言而喻。

至于周变弱,这不能怪武王和周公,只能怪后代不争气。诸侯可以从蛮夷手里夺取土地,周王室也可以啊。

分封到中原腹地的诸侯危险小,但没处扩张;分封到边边角角的诸侯危险大,但扩张潜力也大。这个很容易理解吧。

周朝王幾原本在哪?在陕西,直面西戎,扩张潜力很大。可是后代不争气,打不过或者不愿意打,把地盘给了秦人,自己跑到中原腹地享福去了。



秦人打得有多惨?秦仲、秦庄公连续两代秦国国君战死,秦襄公也病死在与西戎的战斗前线,这才在陕西站稳脚跟,并以陕西为基本盘,统一全国。

如果周人不跑,不让秦人挡在前线,而是自己勇敢的与西戎战斗,向西扩张,那么日后的秦国就是周国。有强大的实力,又有君臣大义,谁能反?说不定还能学秦国削平诸侯,中央集权呢。

贪生怕死跑到早已开发,没法扩张的河南,导致自己越来越弱,这怪得了谁?

后代不争气怪不得祖先。


少真道君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从新生,繁盛到鼎盛,然后逐渐衰落直至消亡,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君主贤臣即使再贤能,也无法保证国祚永昌。而周武王、姜太公、周公旦是看到了分封土地制度的好处才实行的,而分封土地的弊端是在后期各种历史环境和事件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他们预测不出来是正常的。

一、后世昏庸

作为国君,谁也不愿也不会希望后世会出现一个昏庸的继承人,就像秦始皇期望秦帝国的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而不息,未曾想,二世便绝。


周幽王只为博褒姒一笑,听信谗言烽火戏诸侯,周天子失去了诸侯的信任,以致在犬戎攻打镐京时,烽火台点起狼烟,诸侯以为天子还在开玩笑,不去营救,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东周周王室的处境已大不如西周,至战国后周王室被灭。

二、礼崩乐坏

周朝伊始,为了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将前人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在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的威信下降,诸侯王甚至出现不进贡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楚庄王问象征拥有天下权利的九鼎的尺寸的事情。礼崩乐坏,诸侯靠着自己的实力不断征伐,增强自己的权势和实力,周王室只不过是一个摆设。

正如前面所说,周武王等只看到了分封土地的好处,即诸侯国服从天子令,为周王室守卫疆土,缴纳贡税等,但没预测到后世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或者是不愿往坏处想,所以顺应当时的潮流,进行了分封。

历史就是历史,有精彩,也有缺憾!


梁上非君子

很多人知道科学技术的水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的,但是没有看到管理技术的水平也是随着历史发展越来越强的。

明朝、清朝的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帝治理万里江山可以乾纲独断。但是在周代,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中间差着几千年呢。因为很多管理的制度、方法是慢慢被人发明出来的,不是原先就有的;另外高水平的管理也需要高水平的生产力才作为基础。

所以周朝天子的控制力有限,也就是王都附近被称为“畿”的那一部分。再远,周天子就管不了了,光说交通的速度都不可能让天子及时下达命令,当时又没有什么六百里加急,传递命令全靠马车,太慢了。就算是畿内,天子能控制的估计也就是各个城市,城市之外还有很多不被天子统治的野人呢。所以就把远的土地分给诸侯,这在当时也是合理的管理制度。

后来生产力发展了,各诸侯国能向外开疆扩土,增强国力,但王畿被各诸侯国包围着,无法增强实力。此消彼长,诸侯国就强过天子了。但这也不是周朝建国之初能料到的,即使料到也无能为力,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就只能如此。


梦露居士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牢记毛爷爷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历史证明,分封制度是封建王朝采用较多的一种控制国家的方式。周朝的制度是只要有功就要封地,后来的王朝吸取教训,不封异姓王,只封自己宗族的有功之人为王,而且这时候的封王权力被削除了很多。可是不管是周朝还是后来的王朝,大大小小的总会出现一些叛乱者企图颠覆王室。



可见分封制度确实会让人在表面上得出结论:分封土地会让周朝越来越弱小。可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分封制度的不完善和对于军队控制力的漠视。

据史料考证,分封制度提到周王室在封了各诸侯国之后处于支配分封国的地位,并没有形成绝对的控制。因此王室给予了诸侯国太大的权力,简单说就是:国中有国。这样的分封制度是极其不完善的,对于周朝来说,相当于是消灭了自己敌人来给自己培养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后来的分封就吸取了这一点教训。诸侯封地的官员任命权、财政权等等重要的权力大部分在中央政府,而且诸侯王不允许随便离开自己的封地,并不像现在可以随便来个自驾游。这样就能保证了中央政府的王权地位。

周朝王室对于军权控制并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这是周朝的军队等级制度。周朝刚建立时期,周朝王室在军队实力方面处于绝地的统治地位。宗周六师、成周殷八师、负责君王护卫的虎贲军,都是周朝初期战斗力最高的军队。这些都控制在周朝天子手中。

可是经历了几代周天子更替之后,出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局面,我们现在不是要讨论周幽王的昏庸,而是说周朝王室在这时如果遇见西戎入侵,已经需要分封诸侯来帮忙解决,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独自应对外族入侵了。可见这个时期周朝王室的军队战斗力有多么低。



果不其然,之后周幽王废除王后和太子,打算立褒娰的儿子为太子,诸侯申联合其他诸侯轻易的就打败了王室的军队,重立了王室。可见军权的重要性。

之后的汉初七王之乱,明朝中期的宁王反叛,也都在强大的中央军权下被打败。




历史吐槽

分封土地让周越来越弱小,是个错误的观点。

第一,分封在最初是有积极作用的,一般认为分封是周朝特有的制度,也有人认为夏商就已经有分封,但即便如此,夏商的分封范围也不会大,而且更像是自然分裂。只有周朝的分封才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政治行为,它让周人的势力分散在东方,并以国都为据点,将周文化扩张。这些地盘是诸侯自己打下来并且自己经营的,只能壮大周天子的实力,而不可能减弱。

第二,我们对于分封有一种误解,似乎天子的庶子一定被封诸侯,所以周人的地盘不断减小。实际上,天子的庶子并非一定分封。实际上分封最多的时候,往往是周人势力扩张的文、武、成、康四代。春秋时期周国有很多“王子”“王孙”而不是“某公”,他们就没有被分封,而是留在王族。可见分封的前提是要有需要,有可以被分封是土地和人口。如果天子的庶子都分封出去了,又哪里来的王族呢?

第三,即使后来诸侯尾大不掉,实际上也有积极作用。东周王朝为什么能屹立八百年呢?我们知道从春秋开始,周天子实力就一落千丈,但依然能够苟延残喘五百年,这正是分封的作用所致。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西周没有分封,那么在申侯联合犬戎破镐之后,可能继续的就是申朝而不是东周了。尽管诸侯多不遵守周礼,但对于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的地位,一般人还真不敢觊觎。直到前256年秦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东周才被秦灭亡。

感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