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河朔地区的胡化吗?

一生一世我爱你誓爱生世

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直接的诱因,也有制度化的远因,这之中,胡化恰恰是结果,而非原因。

具体来说,河朔地区,其实就是河北地区,在唐朝争取划分来说,属于河北道,而河北道的地理环境,在唐朝时与今天是完全不同的。

河北道,在唐朝时实际上是两块互相悬隔的地理区域,在今天雄安新区这一条线,也就是河北省中部地区,当时从太行山到大海之间,有一大片的湖泊和沼泽,这些水系,一直到北宋初年仍旧存在,成为宋辽的天然边界线,直到北宋末年,这些水系才逐渐干涸,成为随意出入的旱地。

在唐代,河北道北部以幽州、易州为中心,经济并不发达,甚至部分地区处于半耕半牧的状态,唐朝又在幽州北面设置了一系列的羁縻州,安置投附的游牧部落,所以,这个区域的胡化是比较严重的,是从南北朝以来的传统继承。

而河北道南部,魏州、洺州、相州等地,都是发达的农业区域,整个河北道的户口在天宝极盛时接近全国的1/3,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区域。

而后来长期割据和有百年不闻声教的河朔三镇,只有一镇在幽州,另外两镇在河北道南部,即魏博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

上面是元和十五年的河北五镇,其中幽州、魏博、恒冀,是长期割据的三家,沧景、易定、邢洺则是废置变化,很长时间是被朝廷控制的半独立势力。

这个大区域,才是胡化的指向客体。

说回安史之乱,直接的诱因是信任安禄山的唐玄宗老迈,杨国忠执政,不断上告安禄山谋反,安禄山本身的计划是等唐玄宗死后再反,结果不断受到杨国忠的逼迫,就迅速举起了反旗。

而制度性的远因,则在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实施后,为了减轻财政的负担,允许藩镇兼任转运使,将各个集中的财富中心或者说后勤总基地的钱帛物资供应给边军。

由于唐朝统治的疆域极大,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对于河北的管辖,其实是鞭长莫及,所以,西部的后勤、财富中心在长安,而东部的中心就在河北道。唐代殷亮《颜鲁公形状》记载:

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储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

清河郡就是贝州,还在冀州的南面,这里是北军的后勤总基地。

换句话说,河北的藩镇只要占领河北道,其实就有了天下1/3,进则足以进取,退则足以自保,而安禄山有雄兵20万,占天下军队总数的1/3(边镇49万+中央军12万),没有野心不是很奇怪的事儿吗?

所以,即便不是安禄山这个胡人,谁拥有这么强的力量,最终也会走上谋反之路。

而安史之乱后叛将们被安置在河朔地区,才导致了这个区域100多年的胡化进程,而不是反过来,在开元天宝年间,河北道大部分地区可不是胡化的,而是汉人高门大族的乐园。


刘三解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河朔地区的胡化吗?应该说有一定这方面的因素,但要加上一个定语,就是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胡人,因为除了民族因素,宗教因素也是安史之乱爆发乃至对中国造成如此之大破坏的重要原因。

安史两人是什么人?

关于安史两人的背景,其实古史里记载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史官,很多对来自中原以外的异族本来就分的不太清楚,所以记录的时候经常就简简单单地说是“胡人”或者“杂胡”。比如安禄山这个人,史书上最详细的记载是说他曾经对哥舒翰说过:

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尔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乎?

就是安禄山和哥舒翰套近乎,说我爸爸是胡人,我妈是突厥人,你爸爸是突厥人,你妈是胡人,咱俩这种族差不多,咋能不近乎呢?所以安禄山被称为“杂胡”,也就是混血胡人。史思明史书里也记载他是杂胡,但这个胡人到底是什么人,古史里就语焉不详了。

现代人描绘的安禄山

根据近代以来各路历史学家的考证,安禄山的父亲应该是中亚粟特人。得出这个结论有几个理由,首先是安禄山的名字。安禄山的本名叫轧荦(yà luò)山,安禄山这个名字是后来做官之后,为适应汉人名字的习惯,把名字的第一个字省略掉,加上汉姓形成的。而轧荦山这个名字,就是典型的粟特名字,意为“光明”。

一款游戏里的安禄山形象,跟他实际的形象可能很接近

而安禄山的出生地柳城则正是唐朝前期,迁居到中原的粟特人的聚居地。安史之乱叛军中的大量将领,在史书中都被称为“营州柳城胡”,比如史思明和李怀仙等人,其实也都是粟特人的后代。而史思明这个人本名窣(sū)干,后来唐玄宗给他改名思明,其实窣干这个词,在粟特语里也是“发光”的意思,所以他是也粟特后裔无疑。

为什么粟特人这个身份如此重要?

粟特人是发源于中亚的一个民族,其实也就是中国古籍里的昭武九姓。他们是一个世代经商的民族,在历史上始终是到处游走行商,因此广泛分布于从东亚到西亚的许多国家。

唐朝灭亡突厥之后,原本聚居在突厥境内的粟特人大量迁入中原,在中原许多地区都形成了他们聚居区,而安史等人出身的营州和柳城等地,也就是今天辽宁省的辽阳和朝阳等地,正是粟特人的聚居区之一。

但石头君这里并不是要重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老调,因为唐朝迁入境内的异族有无数,而粟特人其实并不是人数特别多的。而且安史之乱期间,包括哥舒翰在内大量也是异族的将领也曾为唐朝尽忠殉国,所以其实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所谓的胡化,而是在民族之外,另有一层隐藏的原因。

古代壁画里描述粟特人向中原人传播拜火教的情景

石头君如此大费笔墨强调安史等人的粟特身份,其实是要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源和其破坏力如此之大的原因。因为粟特人和其它唐朝时期的“胡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们信仰一种发源于古波斯的一神宗教,叫祅教或者拜火教。这种宗教崇拜一个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阿胡拉·马兹达,认为他是光明的象征。因此崇拜光明是这个教信徒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也正是安禄山和史思明都以“光明”作为自己名字的原因。安禄山的母亲就是一个拜火教的神职人员,所以给他取名光明。而且安禄山做官之后,曾经对许多人都说过自己出生时的各种异象,比如自己出生时红光普照等等,都是拜火教教义里圣人降世的那一套东西。

拜火教崇拜的造物主

而《新唐书·安禄山》传里更是说安禄山经常:

引见诸贾,陈牺牲,女巫鼓舞于前以自神

也就是说他经常和许多胡商一些准备各种祭品,和女巫一起举办一种宗教仪式。而前面已经说到了,粟特人是个世代经商的民族,所以所谓的胡商,其实就是同为拜火教信徒的粟特人,他们举办的仪式就是拜火教的宗教仪式,汉人不明究里,有时就笼统地把他们祭祀的神叫成“胡天”,但其实他们祭祀的就是拜火教的造物主,而安禄山和他母亲一样也是一个拜火教的高级神职人员。

拜火教的标志

正是这种宗教信仰,使安禄山周围聚焦起了一大批粟特和其它民族的拜火教信徒,而这些人,也成为了安禄山反叛中的核心将领和军队成员。也正是因为这种宗教信仰的存在,使粟特人迁居中原之后,长时间都没能像其它民族那样汉化,渐渐融入周围汉族之中。而是以这种极具组织性的宗教为纽带,长期在中原保持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和信仰,最终也是在宗教领袖的蛊惑下,抱团反叛。同时,因为粟特人的这种宗教特点,也使安史之乱染上了宗教战争特有的那种疯狂特性,这恐怕也是安史之乱破坏力如此之大,使唐朝人口损失过半的原因之一。


桃花石杂谈

公元755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冬天,身兼大唐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节度使的安禄山正式举起了反叛的大旗,三镇20万雄师霎时间从卫国戍边的勇士变身为反叛国家的先锋,两个月之内便从长城脚下直抵潼关之外。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将“河朔胡化”作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是如此吗?
安史之乱示意图


胡将疑云

“河朔胡化”说法的来源是主要是从两位叛军将领的族属说起,史载安禄山是“营州杂胡”,而史思明亦是“宁夷州突厥”。因为特殊的胡人身份,他们两人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断地与周边的契丹、突厥等胡人相互勾连,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军事体系,使他们驻守的燕代之地成为了脱离中央管辖的独立王国。这种说法看似顺理成章,但是综合大唐将领的民族属性的整体来看则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当时驻守北方边地的唐军大将几乎全是胡人,镇守河西陇右的将领为西突厥族的哥舒翰,镇守朔方一代的为中亚昭武族的安思顺,这两人非但没有拥兵作乱,而且在安史之乱中率军积极抵抗叛军。由此可知,所谓将领的胡人身份并不是造成反叛的必然原因。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哥舒翰


“胡化”与募兵

“河朔胡化”这一观点重要是认为当时的燕代地区胡人数量众多,胡汉杂处导致传统华夏文化产生了倒推。唐代史料中多次提及这些地区“尚征战而不崇文教”,“胡汉杂处”,但是这些现象在汉代的边疆地区也广泛存在。西汉的六郡“良家子”正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换个角度看,即使是在同一时代,唐朝的首都长安城也是有大量胡人聚居,甚至大多数汉人崇尚胡服与胡食。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问题,其唐朝社会内部结构的崩解才是症结所在。曾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大唐府兵失去了作为自耕农的经济基础,唐代的核心军事力量被以“长征健儿”为代表的募兵所取代。忠于将领而非国家的军事力量最终摧毁了帝国的根基。
唐人的胡服
唐代府兵
参考文献:《关于隋唐史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

历史研习社

胡化是什么导致的?一是内地的人口缩减,出现了大量的真空地带,那么塞外的胡人自然就会进入!二是内地的朝廷要打仗,而内地的百姓是没有能力作为军队打仗的,当时的中原朝廷,就只能内迁塞外的胡人来为他们当兵打仗!而内迁胡人越来越多,自然就形成了所谓的胡化。

所以胡化是什么?胡化是内地的经济人口军事政治全面凋敝的结果,它不是原因。

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地芦龙范阳地区恰恰属于这样的情况!那些地方属于边塞地区,在当时也不太适合耕田,汉民是不太愿意去那种地方的,所以那些地方人口稀少,土地广阔,胡人自然就会内附,而当时的朝廷,从唐太宗开始到唐玄宗不断的征战,而随着府兵瓦解,内地的汉民已经不可能再为朝廷冲锋陷阵了,因为那样的士兵和送死的肉盾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从太宗开始到玄宗一直招募塞外的蛮族,进入中原来给他们当兵打仗!唐太宗前期唐国的军事辉煌确实基本上依靠内地的府兵,但是从太宗后期开始府兵就已经不行了,基本上是依靠招募塞外的蛮族为他们作战,其实就是雇佣兵!

在太宗后期到唐玄宗的前期,内附的胡人还基本上没有什么自己的政治意识,只是像他们在塞外一样当雇佣兵,接受别人的钱财,替别人打仗!可是随着他们与内地的政治势力的接触,发现内地不但政治腐败,军事力量也非常孱弱,自然就不想在当雇佣兵拿着那些非常少的钱替唐国打仗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唐国这片土地太好征服了,唐国的军队在他们面前没有战斗力可言,只是一些耗费军饷的废物!

所以安史之乱那是迟早会爆发的!


帝国历史观察者

大唐后期国家积弱,朝 内杨国忠不思如何整顿国力,以至酿成内乱。内乱以后又疲于奔命,导致安禄山不可一世,叛军在很短时间内进入潼关。在唐军内有识之士的整顿下,很快扭转了局面。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几千年的统一人的习性是统一,认识相同,虽然其他文明入侵,但要稳住局面,还的服从人口从多的文化,安禄山还是看到国家积弱,所以才敢叛乱。但他没有人心。最终失败。


手机用户6905809434

唐朝北方的胡化现象早在贞观年间就有了,叛乱也有过都不成气候,却只在天宝年间爆发的叛乱最严重。这主要是李隆基的"节度使"政策,让地方势力做大导致的,过分开放全力谁都会造反,碰巧安禄山是胡人罢了。


兵器世界

河北的胡化是客观事实,但不是安市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对突厥投降内附的安置

高句丽国被灭后高句丽人的内迁

武则天时和契丹,奚的战争

玄宗时和渤海国的战争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朝安禄山和杨国忠政治内斗失败后为生存不得不起兵。


历史哨声

但凡造反便是政治失衡,(必须是政权国土内,具有国家政治影响力的地方)安史之乱是有军事诱因的,安禄山经常洗掠边彊,是有民族矛盾的原因,而且自五胡乱华以后到明朝建都北京,北方才真正是国土,明以前汉以后,北方汉族是最少的 ,南方才汉族精华所在


威1986235

应该也是有这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唐玄宗时好大喜功,外重内轻,边将权利大,手握重兵,安禄山更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二十多万精兵,而且都经过战争锻炼,不是中原那些花天酒地的富家子能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