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互聯網金融如何更好地補充傳統金融理財?

時秦173302058

資管新規影響還是很大的,先來回顧一下: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並於發佈之日起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正是這一規定對目前傳統的銀行等平臺的保本理財產品構成了巨大的衝擊。

附資管新規全文: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18-04-27/doc-ifztkpip3713408.shtml

直白的講,就是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這對於一向看重收益的投資人而言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在同等情況下,銀行等理財產品本息不能得到保障,那麼為什麼不去選擇安全性不屬於銀行,而綜合收益相對好一點的互聯網金融呢?

其實,早在兩年前甚至更早以前,互聯網金融就已經對傳統的銀行理財造成了衝擊,而這一次的資管新規僅僅是最後一層窗戶紙。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規範發展,在理財市場中的其位置也變得越來越重,尤其是近兩年一系列合規舉措,讓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已經變得更加的合規安全,並深得投資者的認可。互金平臺逐漸打破傳統金融機構理財的格局,成為當前主流理財渠道之一。

根據網貸之家發佈的3月月報,互金平臺成為越來越多投資人的選擇。數據顯示,2018年3月份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915.65億元,相當於同期銀行人民幣貸款總額(11425億元)的16.8%,截止到3月底,其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68027.09億元,預計在5月份將突破7萬億大關。

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有以下兩個優點:

第一,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觸達到傳統金融難以觸達的人群,這也更有利於搭上國家普惠金融的快車。快速增長的普惠金融業務,能夠讓投資人通過互金平臺這一信息中介接觸到更多的借款人,從而尋找到更多好的投資項目,以實現資產的升值。

第二,互聯網金融在多元化的場景應用下,可以降低獲客成本,使投資者獲得更多的利潤。另外,在與最新的金融科技的結合上,互聯網金融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依託“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方面都有更為成熟的應用。同時,在產品端、風控端、資產端等方面互聯網金融平臺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

例如在產品端,為響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號召,米缸金融推出了針對小微企業主的“米缸優選-We+”資產端項目,該項目滿足小微企業經營週轉的借貸需求,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為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而推出的網絡直接借貸信用借款項目,符合國家政策指引的信用類經營性網貸項目,旨在為小微企業的成長髮展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在風控端,互金平臺也與傳統金融機構有著一些差異:互金平臺往往通過藉助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為依託,並且積極結合優秀的第三方來實現高風控,以增加平臺投資人的產品體驗。另外互金與傳統金融機構相同也會對投資項目進行仔細的篩查,互金風控團隊會對借款人進行獨立審核,通過詳盡的貸前審查、審慎的貸中核查、完善的貸後管理以及妥當的逾期處理,堅持追求所有標的真實有效,可追溯、可審查。並最終實現對審核通過的借款人和平臺投資人進行撮合交易。(這些流程遠比傳統金融機構的流程簡單,但卻不失安全性)

另外,互金平臺在運營中也會增加很多安全的合規舉措:接入銀行存管、保險公司;加強信息披露,接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等,這些合規舉措極大地增加了當前業態下投資人的信心。

總之,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都在遵循金融的本質之一,即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這也是傳統金融機構一個歸本溯源的良好開端。其最終目的並非奪取投資人的收益,而且讓整個金融環境更加的清明,投資理財市場更加的健康、有序。從而保障投資人的資產安全,最終達到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呂布卜呂才

資管新規從2017年11月的意見徵詢稿,到2018年4月的落地,前後不足5個月,應該用神速來形容。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理財對老百姓來說最大的一點變化就是沒有剛性兌付這回事了。而在資管新規落地到2020年的過渡期內,老產品按照老政策,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一律按照新規要求,不予剛性兌付。

在錢難賺的時候,錢生錢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互聯網金融和銀行理財,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是一個渠道的不同,內容是差不多的。

有基金的,有保險的,也有定存的。他們主要是利用既有用戶人群數量的便利。內容和銀行看到的應該差距不大。比如投資一個基金產品,支付寶是這樣,京東金融也是這樣,去銀行買也差不多。等要賠錢的時候,大家都一樣。誰也不能在銀監會前面攔一條門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