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乌山下的“第一山房”是谁的故居?有什么历史呢?

令如欢

邓拓故居又称“第一山房”,位于福州鼓楼区道山路第一山7号,这里西朝乌山,东靠乌塔,北接三坊七巷,南有巨石为屏,自古为福州老城的风水宝地。

“第一山房”之名得自于乌山上米芾“第一山”摩崖石刻,不过溯其沿革,早在唐代即有道山黄氏世居于此,奠定了宅院的基本格局。南宋时,这里被称作“黄状元朴宅”,因绍定二年(1229)福州状元黄朴成长于此。元末明初,黄朴的后裔黄济对老宅进行修葺,在“第一山”题刻西侧石上加刻“鳞次台”三字。不久之后,黄氏家道中落,将老宅转手给仕途不遇而有归隐之心的吴海,此时宅院已有“麟次山房”之名。清代,“麟次山房”先后归观察使魏文焲、翰林院侍读叶观国及贡生林材所有。林材在宅对面岩壁上刻下“第一山房”四字,并且勒诗一首以表心境,从此宅院始有“第一山房”之名。清光绪年间,“第一山房”又归于福州严家,严家只有一女严佳怡。后来一位叫做邓仪中的举人入赘严家,住进了这座宅院。邓仪中就是邓拓的父亲,他在广西做过县知事,辛亥革命后在此以教书为业。1934年,22岁的邓拓北上河南大学求学,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里。邓拓离开时的“第一山房”,和今日格局已有明显不同,主要来自于民国年间邓仪中二子对原房的改建。解放后,故居一度为军队所占用,后经多次重修,于1993年辟为邓拓纪念馆。1996年,邓拓故居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拓故居占地1015平方米,三面围墙,坐北朝南,院内北侧即是故居建筑主体,南与庭院相对,门头房旁为花圃,依山砌有花台,栽种各种花木。故居为清末民国初福州旧民居风格,建筑面积为200多平方米,楼高9米,宽11米,深9米,楼高两层,二楼外有走廊,可遥望乌山与乌塔,一楼中为厅堂,左右为厢房,而左厢房就是邓拓的出生地。故居内现辟为展室,展厅面积250平方米,分为邓拓生平、邓拓著作和怀念邓拓三个部分。馆藏文物达219件,包括邓拓的手稿、文学作品、报纸清样、生活用品,以及悼念邓拓的挽联等,其中有珍贵的《燕山夜话》手稿,以及邓拓最后的遗书。

故居对面是一块屏风般的岩石,石侧凿出石阶,可步行而上,岩顶以围墙相拦。岩石最高处刻有“第一山房”四字隶书,为清嘉庆年间房主林材所留。岩下方正对院门的石块上,刻有林材所做诗一首:“鳞次台高势接天,百年乔木护云烟;休嗟陵谷堙池馆,且喜蓬壶近市厘;花鸟结成风月友,诗书留作子孙田;闲来徙倚层峦上,不尽风光入翠颠”。另一处位置较高的石刻则刻于1993年,为纪念馆建馆后邓拓夫人丁一岚所选的邓拓《赠杨述同志》诗:“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志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