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甲壳虫1

元稹的这首诗,完整是这样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据说这首诗是他写给他过世的夫人的,他夫人29岁就去世了。这首诗的意思是: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再也很难有什么样的水面可以让他为之震撼、为之留恋;没有见过巫山神女所幻化的云和雨时,也没有什么云能够再让他欣赏、叹为观止了。“取次花丛懒回顾”说的是,从此他即使走过花丛、走过众多的美女之间,也懒得回顾一下、多看一眼。这样的状态一半是源于他开始走上修行之路,修佛、参禅、悟道;一半是源于夫人你呀!这便是最后一句“半缘修道半缘君”。

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的《如是我说》对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过一次这样的对话:

印安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爱情名句。如果用此句来形容一种生命的高境界高品格,将同样贴切!

印竹说:
元稹的这两句话,对爱情而言是不将就;对事业而言是不自大;对人生而言是不流俗。有此三不,生命自然是高境界高品格!

这首诗让我想起《何以笙箫默》这个小说中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这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面对他的爱情所发出的宣言,与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后者是直白的直接描述,前者则意境深远,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当我们见过大海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太过自大。因为海的辽阔让我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宽阔,我们不会再因为有一点点的成绩就盲目的自大。游於圣人之门就更是觉得我们很难开口说话了,因为该说的话圣人几乎都已说尽了,而且那志趣之高远、境界之高尚更是让我们叹为观止,觉得我们的言语变得很轻很轻,与圣人所揭示的终极真理比起来,我们会感到汗颜!

这便是当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参照标准后,我们的生命格局也会跟着提升。无论我们遇见的是爱情、是事业的典范,还是生命的导师,都会让我们的爱情、事业及人生从此有了更高的境界和品格。这便是这两句话给我们最真实的意义所在吧!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


萃辰天心书院

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写下的这首《离思五首·其四》,诗的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佳句至今为赞美情人间的恩爱。

表达恋人对感情的忠贞和思念而广为流传。

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悼亡词,这首诗给人最大的感觉便是抒情有格调,言情而不矫情,明艳而不庸俗,悲情而不苍凉。


这首诗词采用了“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而我们最熟悉的这两句话,是从《孟子尽心》篇中的观于海难者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发展而来的。


而这两句话意思便是,一旦经历过深广无比的沧海和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其他任何的云水都暗然,再难使我心动,就如同诗人见到妻子韦丛之后,再也无法动情于她人一般。

元稹将沧海和巫山之云暗喻夫妻之间的情感,可以说极为绝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两者感情的深厚,美妙,和无与伦比。

宋玉曾在《高唐赋序》写过: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由此可见,沧海和巫云,在其心间不仅是大而美的,更为之云水之最的体现。

除此之外,在本诗的后半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于妻子的态度和当下对待世间其他诱惑的心性,意为虽然常在花丛里穿行,却毫无欣赏之意,一半是为了自己的修德,一半则是因为放不下心中思念的你。

自此,对于世间红尘再无眷恋之心,专心修德寄托思念,这般情深意重,彼此间穿越生死的虐恋,以及如此宏大而深沉的厮守,是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也成就这首诗和作者在当时的地位。

如今,人们时常会期待另一半对自己的感情专注或表达自己对感情的忠贞不渝时,总是喜欢借用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这一名言。

但殊不知写出这句惊世之作的 元稹并不如他的诗那般专一深情,反而是现代人眼中地地道道的渣男。

可以说,作者的感情生活十分复杂,在与发妻婚前,就曾与其他女子私定终身,但谁知进京之后,为了自身的前途娶了当时朝廷三品大官韦夏卿的女儿,也就是作者的妻子。

更为让人难以理解和忍受的是,他在妻子没有去世时,就与薛涛同居,然后妻子韦丛去世以后,也并没有和人们预料的那样与薛涛长厢厮守。

反而在几年后,离开了她,还娶了小妾,没过多久又正式娶了裴氏为妻。

可以说在元稹的情感生活里,没有哪一段是从一而终的,更没有如他所说的那般心如止水。

不过在他盛产的大量诗词中,却有不少他妻子的影子,或许无论多么滥情,至少妻子韦氏在他心中是有相当高的地位的

虽说行为与诗词描绘的情感有很大出入,但这并不影响这首诗在人们心中的美好。

期望所有喜爱此诗的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也希望这般矢志不渝的爱情能够永世长存。


有书共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十四个音节,千百年来击中太多人的心。纵观唐代诗人元稹的创作生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已经是他的艺术巅峰。如果没有极深的真情实感,断然不会有这样的穿透人心。

这两句诗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全诗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因为太过有名,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但问题是,它到底是写给谁的?有人说是写给妻子韦丛,也有人说是写给初恋崔莺莺。真相,到底是什么?

一切都要从元稹22岁那年说起。那年元稹见到17岁的表妹崔莺莺后,动了心了,赤裸裸的表白情诗一首接一首,但漂亮聪明的崔莺莺,就是默不作声。

实在没办法了,元稹于是干脆一哭二闹三上吊,放了个绝食一周的大招——决心如此之大,女孩子哪能受得了这样的攻势?

崔莺莺终于回复了一首约会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一开始还半推半就,但因为有丫鬟红娘的牵线搭桥,两个人很快把该办的事都办了。

这桩不伦之恋是来得如此艰难,所以也就不难想象两人当时海誓山盟、死去活来的情形。正因为来之不易,元稹对这份爱,也就极为珍视。

然而,崔莺莺的家庭并非官宦之家。

对唐朝文人而言,科举功名才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事。再加上当时文人士子都有和高门大户联姻的风气,元稹最终忍痛割爱,另攀高枝,娶了权贵之女韦丛。

抛弃挚爱是残忍的,对于自己而言,同样痛苦不堪。崔莺莺后来自认眼瞎另嫁他人,元稹竟然还以表哥身份去主动相认,结果可想而知,扎实地吃了碗闭门羹。

时光远去,久久难以释怀的元稹把所有的情感都聚集在笔头,写成了足以使他文名不朽的作品——《莺莺传》。想都不用想,如果没有长时期缱绻难忘的情怀,元稹不可能写出这么有感染力的作品,毕竟它还是著名戏剧——《西厢记》的前身。

元稹对崔莺莺始终旧情难忘是真,那么他对韦丛呢?

虽然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娶韦丛,但不能说元稹对韦丛没有感情。官二代韦丛本来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嫁给元稹之后,虽然每天缝衣下厨,清茶淡饭,但从无怨言。

所以,元稹也是各种写诗来秀两人的恩爱,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遣悲怀三首》。据统计,他有可能是古人中写诗给妻子最多的一位,而且还经典名句频出,比如: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又比如:“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们明显看到,元稹最高水平的爱情婚姻诗,几乎都是与崔莺莺和韦丛有关。

对崔莺莺念念不忘,于是有传世的《莺莺传》。对韦丛情意深重,于是有不朽的《遣悲怀》。所以,干嘛分得那么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宁愿相信元稹在吟诵诗句时,脑海既想起了亡妻韦丛,也闪过了初恋崔莺莺的样子。

女人要求男人专一到老没错,但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

如果所有男人都可以把前任忘得一干二净,那么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挣扎纠葛与分分合合。

你说呢?


舍爷说历史

“曾经沧海难为水”当然就是一句震撼人心的诗句,关于一段不能忘怀的爱情。

我就知道有人开始要扔鞋扔烂番茄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全诗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本诗是元稹的悼亡词,元稹写过多首悼亡诗,其中指向性更明确的其实是下面三首《遣悲怀》: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读这三首诗时候的感情,其实好多朋友都发生了多次迁移。往往初读涕泗交下,后来略为了解元稹的生平,且不论其政治品格且,以私德而论,则元稹于崔莺莺始乱终弃、文过饰非,轻薄荡子四字无所逃于斧钺——《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正是元稹的作品,其中的张生的原型就是其本人;于妻子韦丛则不免攀龙附凤、轻诺寡信,知道了人物背景再去读他的悼亡诗,完全不就是俺们东北这旮沓说的胡扯六拉吗?

模仿新版《智取威虎山》中崔旅长的台词风格……一个字,元稹的诗很动人,但每次想到他就是张生这样的渣男,也是够了。

当然,在后世的《西厢记》中,张生不是渣男,他去长安应考,只是因为莺莺的母亲郑老夫人是宰相的遗孀,家族“三辈不招白衣女婿”,自然看不上张生这样的寒酸书生,给出一条去考状元的出路,已经是把你当做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或者还期望看到你纳斯达克敲钟的那天,虽然刻薄,其实已经是天大的妥协。

而《莺莺传》中,郑老夫人却是非常积极主动的,甚至莺莺不愿出来见张生她还生了气,种种迹象显示,老妇人分明是有意将女儿许配张生的。老夫人有意,红娘带回的信息又是暗示求婚,但张生却深情款款说了自己的爱慕,但就是不接这茬。

也就是说,在《莺莺传》中张生,也就是元稹,从一开始就抱定了只求爱不求婚的宗旨。

纳尼,连始乱终弃都不是,这么渣?

其实,《西厢记》作者的视野和立场已经受到宋元以降白衣可取卿相的科举文化影响,虽然表面上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实则是书生逆袭娶白富美的故事。

而在《莺莺传》的张生(元稹)时期,他虽然出身贵族,但已家道中落,必须通过婚宦二途而上位——元稹已经考取了明经,没有走逼格更高的进士一路,已经有点输在起跑线上了,再娶了可能家世只是县丞的崔莺莺,基本上就GMAE OVER了。

婚而不娶名家女,仕而不由清望官,在唐代为社会所不齿,对元稹并不能要求他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是的,崔莺莺最初的形象不是相府千金,甚至也不姓崔。

陈寅恪先生说起真实身份可能只是飘零的妓女,那是过分了——陈师本人其实也不确定;

但崔莺莺不是出自禁婚家高门博陵崔氏,或无所疑。元稹对她的态度,从时代的普世性看无疑是渣,却不违当时礼法。

再看元稹悼亡的对象,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即“谢公最小偏怜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两人颇受贫困之苦(贫贱夫妻百事哀),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韦丛却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从元稹写给她的诗篇,包括《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上引是其中第四首)、《六年春遣怀八首》等,我们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

年近半百,看惯世事,对元稹的观感或许也不那么愤激了,年少时的轻薄放荡,悼亡后的软玉满怀,和那个时刻的爱和悲伤,或许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

这不是说我吊马子大宝剑但我还是一个好丈夫,而是,

诗品人品凭君议,此时此地难为情!

年轻时候的韦夏卿作为角色,在另一部著名的唐人传奇蒋防的《霍小玉传》中出现过,他虽然是李益(即抛弃霍小玉的男一号)的朋友,却给了李益一个

“忍人”的评价——你丫也狠得下心!

后人颇为好奇韦夏卿对自己这个(对崔莺莺而言)也是“忍人”的女婿会怎么看?

这还真不知道,不过,不是韦丛是怎么看是最重要的吗?

就酱,下一题。


谈古论金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全诗来说,断章取义不能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写诗的目的,毛主席曾说过,诗言志,就是这个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巧比曲喻:用水、用云、用花比人。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曾经沧海难为水”,暗喻,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的。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意境雄浑深远。

“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妙用“朝云”典故,比心爱女子,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半缘修道半缘君,揭开谜底,看破红尘,余生修道。比喻,曲折地表情,层层递进,结句画龙点睛,审美价值极高。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难为”“不是”,夸张,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他更美好的!


老教师纵观天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 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原文为: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 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 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不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 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 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作为流水这个东西(事物),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也就是说,"观于海者难为水",只是一个引子,其目的是为了引出“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就类似于《诗经》中的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

“曾经沧海难为水"被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唐朝的一名知名诗人元稹。他在《离思五首·其四》中写道: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见过沧海之水,深广浩渺,其他地方的水,就难以引起我的兴趣;曾经在云蒸霞蔚的巫山留恋,其他地方的云,就太过普通,毫无兴致。这两句诗的基本意思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曾经见过的都是世上无双的美景,这是一种隐含的高度褒奖、夸赞,虽不是直抒胸臆,但内心的感情天平,其倾斜程度可想而知。
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诗的含义,但看字面上却是不行的,还要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起来。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出生于长安靖安坊祖宅,唐朝著名诗人。曾任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后以御史身份出使蜀地,工作娱乐两不误,得以见到倾慕已久的被称为“蜀中四大才女”的唐朝著名中生代女诗人薛涛,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一见倾心,再见倾情,竟然如热恋中男女,“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见薛洪度《池上双凫》),就是薛涛对那段甜蜜时光的浪漫回忆。但用现在的话来说,元稹就是一个“渣男”,他脚踏几只船,并有过移情别恋的经历,他所写的《莺莺传》,张生就是元生,也就是他本人。后来,他抛弃了莺莺,娶了三品大员韦夏卿十九岁的女儿韦丛为妻,后韦从亡故,元稹便写下了《离思》五首,以悼亡妻。从这个角度而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见云”自然就指的是“自从认识了韦从之后,天下就没有能让我心动的女人”,所以,这首诗,包括其他四首《离思》,其实就是爱情诗,是一首情真意切、情意绵绵的悼亡诗。只是,结合元稹的经历来看,不是“才曾经沧海难为水”,而是“曾经沧海处处水,除却巫山到处云”,因为,韦从还在病榻之上,他就与薛涛在成都同居;而离开成都后,他不顾薛涛的痴情,早又娶小妾、续正室,小日子那是过得红红火火。

至于今天之人读诗,既需要了解使人经历与创作背景,却也不能拘泥于此,因为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可以固化下来,有的却早已面目全非,。今天的这句诗,大多用于表达感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适用范围有不断扩大之势,如你去游览了某个地方之后,你可以用这句诗来变大你对那个地方风光的钟爱;你听过某个报告,你也可以用这句诗来表达你的欣赏;就是你吃过什么菜、喝过什么酒,读过什么书,都可以用这句诗来表达,其意义,早已大大扩大,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一代渣男,也是一代才子,创作初如此具有恒久生命力的诗句,我也是醉了。





三水三心

这是唐/元稹著名的爱情千古名骗!于情骗己骗女人骗后人!就是骗不了白居易!

全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句出自《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的巧用,后句意出宋玉《神女赋》"巫山云雨"的妙译:曾经到过沧海,他处之水不足为奇;见过巫山之云,他山之云不值一顾。后人引用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全诗《离 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释义:“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了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每次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

其中:“海水”、“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和“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不入我法眼,体现出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全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人用以表达对生命里最美好事物的怀念及表示对后来事物的黯然失色感。常表示事业下滑或后续感情生活的悲哀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作者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准的词句"唯为水","不是云"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信步花丛"懒回顾“无心眷顾,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但综观其人行"曾经沧海难为人”不过就是一个无耻文人华丽的"皇帝的新装"而已!

薛涛,东川校书郎,在浣花溪畔制笺、写诗,有“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之盛,名满天下。元稹除了是《莺莺传》编剧导演和主演之外,他还是当时元白诗派的主力军。所以,两人未谋面而稔熟!于是乎在薛涛的同事撮合下,薛涛梓州会元稹。初次约会,一待就是三个月,故事的发生和场景,千年以后,令人遐想。此时的薛涛,经历韦幕荣光、两次罚边、韦皋之死、刘辟叛唐,不管和大家闺秀韦丛比,还是和元稹在风月场所见到的其他女子比,肯定都别有风致,不论人还是诗。薛涛《四友赞》据说写于这次约会期间: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四友,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薛涛各以一句诗描摹它们各自的特点,笔、墨、纸、砚这四个家伙,在薛涛诗中显得庄敬肃穆,很有震慑力,以文笔真功夫折服了元稹。

《好时节》由此而生:"身骑骢马峨眉下,面带霜威卓氏前。虚度东川好时节,酒楼元被蜀儿眠"。 “卓氏”即卓文君,将薛涛喻为卓文君是元稹诗歌里反复使用的,虽然元稹谦称"虚度东川好时节",然字里行间得意炫耀之情溢于笔端,她可是盛名之薛涛!此时爱妻韦丛正病重卧床!?

东川初逢之后,元稹被召回京,接着被贬洛阳。期间他的妻子韦氏去世,他纳了一妾安仙嫔。安仙嫔也是短命,继而又被贬到江陵。元稹正处丧妻丧妾,儿女们嗷嗷待哺,正是需要安慰的失意中年人生。薛涛对这一切肯定知根知底,她再也不想错过。元和九年春,薛涛由成都赴江陵再会元稹。距元和四年初次见面(传说此后薛涛创制了"薛涛笺"专用与元稹传书),历时有约五年。经历诗歌传书中的“以夫妇自况”,此次到江陵,薛涛内心必定充满期待。比起董小宛收拾包袱,对冒辟疆穷追不舍,从东追到西,从西追到东,那种死缠烂打、不屈不挠的精神,薛涛还差得远,但这一次的江陵之行,却最为漫长艰辛。根据资料,薛涛去江陵的路线是顺着长江而行,游历了沿途的名胜古迹。江陵再会时短,其结果同样令后人遐想!

从薛涛归去后的诗中可以看出,薛涛并不快乐,而且是带着元稹的承诺离开江陵的。或许元稹一直把薛涛当成自己的备胎,尤其在妻妾都离世的这段空窗期内,薛涛又千里之外赶来投怀送抱,但这承诺的勉强和敷衍,薛涛以恋爱中人的直觉不难察觉,回到成都后,薛涛无心其他,专心等待来自江陵的消息,在等待中,每一天都变得漫长、沉重、压抑,生活已成为一种煎熬。

元稹经江陵贬谪之后为了仕途而娶了世族之女裴淑,而后春风得意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此时,元稹又想起了远在四川的薛涛,乃诗寄赠薛涛:"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及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你妈文人能辞,吃了碗里想逮野外的!烟隔数载,读到元稹赠诗,薛涛想必五味杂陈吧。从江陵回蜀途中,三峡孤峰绝岸、壁立万仞间的烟、雾、雨、泪,漫天飘散,再一次呈现在眼前。如今七年过去,两千多个日夜的思念,最终化为颤巍巍的两个字:"微之"(元稹字)。真是千言万语尽在其中。此后822年

元稹当上宰相。不久又被贬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据说元稹的越州时期,元稹又想起两度约会期间与薛涛的种种浪漫,想起薛涛去江陵看他而他的绝情和敷衍。又挑起了元稹发贱的热情,传说这当儿元稹计划着入蜀,去看望薛涛或者娶薛涛。却又杀出一个风情万种的刘采春!一下浇灭了猎旧念想!

恰在元稹和刘采春的绯闻闹得甚嚣尘上时,远在成都的薛涛,收到来自白居易的赠诗。“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意思是劝薛涛死了这条心,因为无论如何,她和元稹都是没指望的了。薛涛和元稹再无联系,薛涛早已默认这段感情已到尾声,但若一个旁观者再次站出来,郑重地劝她放弃,好像她还没放弃,还在痴望中,还等着别人施舍爱情,而这个多事的旁观者还又是元稹的好友,这其间的微妙和隐隐的攻击性,是既让人羞耻,又让人愤怒的。薛涛唯一能做的便是,继续,坚决,永远,保持沉默。此时,薛涛44岁了。与元稹十多年的感情纠葛,从青年时期持续到现在,终于彻底地画上了句号。

所以,欣赏元稹的离思/悼亡妻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名句之后,先回看娶妻前:先是沾辱表妹崔莺莺而始乱终弃借大家闺秀韦丛上位。之后又自作的《莺莺传》便是其低下德行的自供状!妻亡勾引着薛涛又娶裴淑上位!《好时节》情调之低下,诗品之卑劣,情感之平庸,道德之伦落披露之至!所以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对亡妻的忠贞恪守和爱不另与的最大谎言。《莺莺传》和《好时节》更是其本人口是心非眠花宿柳,到处留情的佐证!

所以对元稹的综评就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而且这流氓还忒有才华"!


问道凡夫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为君。

——唐•元稹•《离思》


此诗的本意是说,历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其他地方的水,就再也难以认为那是怎样值得一看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除了巫山的云,便觉得其他地方的云,看起来都不是怎么美丽的云。因为旧情难忘,而无法再爱上其他女人,也无心再追求一段新的恋情。即使从成千的美女群中走过,也懒得回头看她们一眼,固然一半是为了修道,一半却全是为了伊人你呀!


文化传承,词意扩张,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先贤孟子境界的延伸写。《孟子•尽心篇》中,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不达。”——见到最大最美的事物之后,其他的都不足为观也。“难为水”——很难认为一般地方的水,是壮阔可观的水。“不是云”——不是怎么美丽可看的云。


元稹的这首诗,是写他对亡故的爱人韦丛刻骨铭心,永远无法忘怀的迷恋痴情。恋痴情深,即使有再美丽的女人,在他眼里也比不上他的故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名句中的“云”与“水”,后来也拿来当作所向往、憧憬、追求的美好理想。一往情深,旧情难忘的人,都常用这一名句,抒发深厚的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高大上的事物,怀抱远大理想的人,对于一般浮名虚誉,不再有什么惦念了,执意于远方的境界。

行文至此,一个画面浮现心田:《唐代诗歌选讲》的课堂上,我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难为水”,“不是云”的提问,王老师旁征博引,声情并茂地解读……时过三十多年,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在心,先生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永驻学生心中!可惜您曾经很看好的学生,此后碌碌无为,辜负了恩师的期望!汗颜😓


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哪里还能称为水。全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曾经沧海,谓已曾经历过沧海多变的世道。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出自《孟子·尽心上》:“故观於海者难为水。”唐元稹《离思》诗之四。

(元稹zhen(三声)《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之作。


摘自百度:

韦丛,元稹,爱妻,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却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元稹写给她的诗篇有《谴悲怀三首》,《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

附:元稹《离思(全五首)》


元稹《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 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 一朵红苏旋欲融。


元稹《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 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 水晶帘下看梳头。


元稹《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 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 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 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 可怜和叶度残春。


异趣动漫

曾经沧海难为水,真正的意思到底表达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元稹的《离思》说起,这首诗是其系列中的第四首,全诗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据考研,这首诗是为悼念元稹亡妻韦丛所作。元稹运用“借物托情”的比喻手法,以瑰丽不轻浮的挚诚情感,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

现代人也可以用这句诗比喻见识多广,经历丰富。一个经历过无比深广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的眼球了。除了云蒸雾绕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全都黯然失色。

现代人也可以用这首诗比喻女人的美丽天下无双。见过天下最美丽,最优秀的女人,其他女人就引不起他的兴趣了。正是见过大海和巫山,别处了河沟和云彩就难以入眼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事实、沧海之大,但难溶入半点之外水也。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乃为山也,在山里的是雾气,就算把整座巫山搬走也是雾也,而不能成云也,巫里心里是雾也。取次花丛懒回顾,已有选择了,何必自作多情也。半缘修道半缘君。想透了世间红尘欲世之事,放下执着,半路人生悟道而修道也。是属于人生中世事变幻的坎坷转折点,使人明悟该走什么的路,只有你自己决定了。

当你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磨炼,什么江河湖泊在你的眼中已经不是水,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了。

过去的大海放到现在连半滴水也不是。无论从前多么波涛汹涌,眼下也无用。海水是咸的,我会在大海中渴死的,大海里的水,对我来说就不是水,而且还是曾经的?

纵观全诗来看,它的意境远远大于爱情诗的局限。说的是经历,人性。更积极的面对命运磨难继续乐观生存的人生。

过去的大海也不是眼前的半滴水,没有了山就没有云雾了么?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只能选择其他的。虽然选了次一点目标,我也是开心的,再懒的回忆美丽过去而虚度光阴了。前半生有你,剩下的半生,我要重新树立梦想,为自己的路走下去!

关键词。。。曾经海和当下水的含义。。取次的决定和懒回顾的理解。。。修道的解释。

现实意义,得不到过去的沧海,就娶次一点的花丛吧!拥有了当下也懒得回顾虚幻的过去了。能得到的才是最好的,不再幻想回忆毁了好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