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的現象?

寧玉新

對於職場上的學歷歧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似乎也已經成為了一項不成為的規定。HR在招聘的時候,會更加註重你的本科學歷,雖然說你已經擁有碩士,博士的學位,但是還要看你是從“985”院校還是普通本科學校畢業的。



這一種學歷的歧視,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根深蒂固。這與我國的教育體系分不開關係。我們一直都在人為的對學校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雖然說這是對人才進行篩選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但是這位加劇了社會上對學歷的歧視。博士>碩士>重點本科>本科>大專>中專,這一條鄙視鏈,存在於社會上每一個行業中


但是我認為“學歷查三代,本科問出身”的現象是十分可笑且十分不合理的。一個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有些人因為高考失利,沒有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就會因為這樣一輩子受到歧視,這難道不是可笑的嗎?高考沒有考好,去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大學,這不值得同情。但是如果他在上了大學後,發奮讀書,積極向上,最後考上了研究生,讀到了博士,這難道不更值得人尊敬與敬佩嗎?

我們都知道,普通的學校裡面一般學風都不是很好,很多學生都只是為了一個畢業證來混日子的。學生不學,老師就更沒有心思教了。各類教學設施,教學資源也比不上重點大學。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如果一個本科生還有毅力要去讀研,還能考的上研究生。這難道不是顯得他比別人更優秀,更出色嗎。甚至還有大專的學生最後成功考研讀博的。他們願意為了改變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求學的路上不斷的專研前進,這樣的人才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他們能在逆境中成長,說明他們有一顆不然吃苦向上的心,在這麼困難的環境下,還可以考研,讀博成功,說明他們更加有天分,更加聰明。以後進入到職場之後,會更加的出色。


大三老學長

這種現象在高校尤其明顯。招聘老師,要求第一學歷是985/211的條件太不厚道。

以前我對查三代學歷的這一做法,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歧視,是一棒子打死的極其不公平的做法。學歷是學歷,能力是能力,兩者有關係但不是正相關,沒有絕對的因果必然邏輯。時間是見證歷史的最好工具。工作時間長了,接觸的人多了,反過來看“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是有其長久存在的現實基礎。

這不是一個歧視問題。

“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別上綱上線,這不是歧視。本質上,就是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一種方法,一種撒大網抓大概率事件的做法。因為這樣,選出的人才,是真正人才的概率比較高。你若因第一學歷,不是名牌校、不是名學科,不代表你不是真正的人才。


倘若還有綠色通道,例外條款,這現象就該長期存在。


林亮景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潛規則”問題。按理說,學歷應該是一把線性的尺子,分級刻度線應該是等分的,本、碩、博三級學歷的水平應該嚴格按級遞進的;或者是上揚型的指數型函數。但現實卻啪啪打臉,社會上對碩士、博士等高級學歷的水平和含金量持懷疑態度,用人時要重新甄別一番,就出現了“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怪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三。第一、人類的生理規律。人類的腦細胞數量在22歲時達到顛峰,此後開始走下坡路;相應的,人的記憶力也在此時達到極大值。此後,記憶力開始下降,但邏輯思考分析能力繼續上升。也就是說,人的一生讀書學習效率最高的年齡段,是從青春期開始到25歲這段時間;女孩平均比男孩早兩年。可以想象,從十七八歲由高中升入大學本科到畢業,正好在這個年齡段。人類學習的本質主要就是兩個方面:一是積累知識(記憶能力);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兩個方面能力都強的優秀高中生自然在高考中進入了較好的本科院校。第二、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即失業、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催生了一批被動考研族。這部分人當中有一部人,是用以時間換空間、堆砌知識的辦法來免強實現考研和完成學業的。他們的知識量可能增長了(博),專業的深度可能也增加了(精),但是能力的提高可能很有限。因為能力這個東西雖然可以通過後天鍛鍊來提高,但不得不承認還有天生的成分在起作用(智慧),甚至有的方面後天都難以彌補(就象酒量一樣)。總之,就是在能力幾近飽和的狀態下被動繼續升學深造的更高學歷,其含金量也會有所下降吧。第三、校園也不是純粹的象牙塔,不可能一塵不染,學術造假、批發文憑的極端個案,不說也罷……。所以,“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看似不合理、不必要的潛規則,還真有它存在的一定合理性。但是,英雄不問出處,學歷也不全部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成功與否;它只能證明某些過去,決不代表所有未來。開篇說過,人的記憶力在22歲達到頂峰,但邏輯分析能力的上升才僅僅開始,此起彼伏之間,鹿死誰手那還不一定。沒有學歷這把尺子不好做出比較;過分迷信這把尺子,也有可能錯過了一個天才。翻翻歷史,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


雜家論談

先看一個問題→ 一個清華本科生和一個非清華本科的清華研究生的差距在哪裡?

幫叔不請自答。以這個之前回答過的問題開頭,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覺得清華的本科生甚至優於非清華本科的清華研究生?答案如下:

1、就本科階段而言,清華本科生佔據相對優勢,至少證明在該階段選拔最大的考驗——高考中,他們擁有更好的自我能力證明。

2、其次,清華和其他學校的4年學習經驗,就環境而言,足夠兩者之間有一定差距。

3、清華本科生不一定考研,但是能力不一定考不上清華的研究生;

4、清華本科生的研究生階段選擇更多,尤其是出國。就目前學界背景,不是野雞學校,出國>國內研究生。

該項不絕對,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以上邏輯結論。

以上原因不僅適用於清華,且適用於所有的大學的本科&研究生

以幫叔身邊案例,本校的Top學生是不願意留在本校讀研的,他們一定爭取的是更高層次的學校,而本校的研究生更多的來自於較低層次的學校。比如普通985的研究生希望考重點985,重點211學生想考普通985。

因此可以理解高考在國內受到如此重視的原因——因為在忽略自身因素的影響下,本科的選拔更受到社會的重視。

再回到這個問題,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

在研究生篩選已經無法做到“足夠細膩”的過濾分層機制的時候,本科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新的觀測條件。

固然英雄不論出身,個人能力永遠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但是很少會有人去大聲地說出事實——一個好的出身,會給自己帶來多少順暢的機遇和發展。

觀測這個現象,幫叔也勸,身邊所有的孩子,如果還有機會改善“出身”,不如先給自己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國內的教育通道單一,賽道激烈,願我們這些教育從業者能給學生一個更為公平的學習環境,祝好。


作業幫

不得不承認,這已經是社會的一個事實。



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家庭,書香世家無疑更容易出人才,其底蘊文化等也比一般人要深厚,而一個高的起點人才優勢也更大。



不管現代社會對讀書如何看,但終究得承認讀書讀大學比不讀書的要好很多的,讀過書的人也更注重其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未來教育。



一個家族一家三代都是大學畢業的至少比一個一家三代都沒有讀過書的家族要好很多。



所謂讀書無用,那是沒有好好讀書!


大神小說

我支持,存在即有合理性,不可否認,高考的選優性比碩博考要強,高考高分能夠證明這個人至少夠聰明,碩博高分可證明不了,特別是文科專業,不考數學,專業課靠背,有的人真的能把整本書背下來,英語靠積累和用功,政治還是靠背,很多碩博考分數高的人在深造期間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優秀,這個和高考不一樣。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在其它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挑上一個更聰明的員工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本科,既科學又高效。用人單位也不傻,這肯定也是經驗所得,是試錯後的結論。


衣米爸爸

針對學歷查三代,出身看本科,其實很好分析。以下就我個人意見發表一下。

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現在大眾教育的普及,導致大學生很多,同時一些人滿足於本科,就考研考博,來增加籌碼,可以說一個好的一線城市,一個單位幾個人,但是報名人數實在太多了,用人單位選擇起來難度大直接看第一學歷,就涮下很多人,這樣他們就很好選擇了,暫且不說這樣能真正選到合適的人才不說,倒是很給他們省力。

還有一個就是,你本科是一個很普通的學校,人家是211或者985,後者在學校學到東西,師質力量完全不一樣,你能直接和他們比較,應該說難度很大。可能有人說,我高中沒有努力 ,考的大學不是很好,但是我後悔了,所以我考研,並考好了,難道不能一樣的待遇嗎?這樣也有合理之處。只能說這樣處理辦法,有利有弊。


放飛夢想小飛俠

這個社會不管什麼地方都會存在歧視,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打臉那些低估我們的人。其實學歷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能力,那種覺得學歷高,能力不一定高純粹是一種意淫,能夠考上重點大學的人他的思維,他的勤奮程度,自律程度遠超過一般人,而且優勢一旦形成,會累積起來,很多人覺得學歷就是車票,到站後決定去哪的是我們自己,我覺得這種說法錯了,學歷直接給你劃了個門檻,你覺得你有能力,學歷不夠,國企,公務員,外企,世界500強對於你的簡歷直接不聞不問,大機構大企業篩選人才的標準簡單暴力,直接從985、211中選擇,而211,985的學生也願意去這些公司,而不願意去一些小公司。從公司角度這是保證公司未來發展,增強未來發展動力的保證。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努力,一種是先天的,一種是後天的,而看本科是屬於先天,也許他之前足夠努力,足夠聰明,但是也許後面“傷仲永”也有可能,後天發現自己的優勢,通過自己的努力趕超上別人這種例子也會有很多。所以對於這種現象自己不要因為企業拒絕而自暴自棄,肯定會有人能夠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當然對於企業來說,也是優中選優,不能說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就是錯誤的,能夠存在肯定是在招聘當中摸索的一條規律,不能改變,那就適應。


高考志願填報快易通

這是赤裸裸的學歷歧視!醜陋,不公平!

我出生在七零年代,我的初中同學,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天資聰穎,勤奮刻苦。在那個年代,初中畢業後第一選擇是上中師,中專,而不是高中。因為當時人才資源相對稀缺,中師,中專畢業也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誰想到改革的步伐太快,大學瘋狂地擴招,大學文憑滿天飛,碩士,博士也滿大街跑。中師中專畢業的同學為了適應激烈的競爭,也不得不去考取專升本,自考本科。很多同學甚至邊工作,邊學習,讀完了碩士,博士。且不要說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若沒有相當的智力和毅力支撐,根本走不到這一步。事實也證明,當初中師中專畢業的同學有很多現在都是單位的骨幹,才華,能力一點不輸現在的211,985畢業生。




所以那些喜歡搞“學歷查三代,出身論本科”的單位領導,不是壞,就是愚蠢。別忘了在中國還有這麼一大批人,他們從小勤奮刻苦,但最終卻成了改革代價的承擔者。然後現在又受到各種歧視,不公平。

當然,不可否認,名校畢業的學生,整體素質和水平的確有優勢。學習歸學習,能力歸能力,名校也不乏高分低能的人。再好的大學都有學渣,再爛的大學也有學霸,用人單位憑一張文憑取捨人才,完全不合理。


巨靈鳥

這一現象很正常,能上985、211大學的學生首先可以肯定是優秀的,是從眾多學生中精選出來的,也是精品。我曾接觸過教出能考上北大清華學生的老師,他們幾乎口徑一致說這些學生不是單純靠他們教出來的,同一老師同樣努力而效果卻不同,主要還有個因素智商的差別,這點我也信也深有體會。我們家族中有考上二本有985孩子,兩孩子高考分數差別大,單純英語四六級比較看,二本孩子考上研究生六級英語才免強過了,985在大學己過了。好學生好大學只要正常下去,在同類專業方面肯定有優勢也是優秀的。如果是同等學位用人單位肯定願意用這類學生,現實也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