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海军#甲午海战时,南洋水师为何不来援助北洋舰队?

曾传新

一直以来,我和大家都有着同样一个疑问,清朝海军明明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舰队,为何在甲午海战中,我们却独独只能见到北洋舰队的身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北洋与日寇激烈交战之时,南洋舰队却在作壁上观呢?今天我们就来探寻这里面隐藏的历史真相!

清廷短视

清朝建立新式海军源于1874年日本小规模入侵台湾,在用40万两白银将日军礼送出境后,清朝也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落后的海防思想,清朝并没有想到建立统一的全国舰队,而是要各地自筹,分别建立起了四艘舰队。在甲午战前,清政府驻朝督办袁世凯和驻英公使龚照瑗都向清廷建议应将四支舰队合为一体,这样就能在体量上全方位压倒日本海军,也可以做到"远则径窥日本海口,进控朝鲜西岸",完全控制住中国临海的制海权,但是清廷只是把海军当做防守敌军登陆的守备军使用,并没有主动出击的意识,严词拒绝了这一请求,海军也逐渐沦为了各派势力的私产,这就为甲午海战中各个舰队各自为政,见死不救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

派系内耗

湘系和淮系作为晚清的两大势力集团,矛盾由来已久,不管是“海防与塞防之争”还是李鸿章与左宗棠的个人矛盾,这都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个清廷的内部团结。而体现在海军上,由湘系主导的南洋海军和由淮系主导的北洋海军也必然不和,双方不管是对新式海军体制的采用与否还是舰船外购与自建都争的不可开交。而这些海军作为各家自筹经费建立的私人舰队,当然是保全自家势力的最佳法宝,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清廷中央势力的减弱以及国家观念的淡薄,民族意识的丧失都让这种争斗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内部四分五裂的中国。在甲午海战失利后,甚至还闹出了南洋大臣刘坤一事后写信给日本让其归还在海战中被日本所俘获的一艘南洋舰船,理由是这场战争是北洋与日本之战,而南洋并未向日本宣战,日本当然没有归还,而且还将此事写入书中,成了妇孺皆知的笑话!

打击报复

中法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后,法国将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并为远东舰队,由孤拔为统帅,分别攻击福建和封锁台湾,左宗棠和刘铭传等将领率南洋和福建水师展开顽强抗击,但是由于实力差距过大,法国远东舰队在基隆登陆,并且进军福建内河对南洋水师展开猛烈炮轰,南洋水师损失严重,当时清廷曾严令北洋水师驰援,可李鸿章为保全自身实力,拒不南下,后在清廷三令五申之下,才勉强派了两艘军舰南下,但是由于朝鲜局势突变,这两艘军舰中途又被派往朝鲜。最终独力抗击法国远东舰队的南洋水师在马尾一战中主力尽毁,许多南洋将领对此事怀恨在心,因此在10年后,历史又开了一个同样的玩笑,大东沟一役,北洋折损五艘主力战舰,当时李鸿章请求南洋水师派战舰支援,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以各种利用搪塞,拒绝北上,李鸿章也不得不哀叹,"北洋以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马尾海战)

实力太弱

南洋水师从出生以来就先天性不足,先是第一任南洋大臣沈葆桢发挥孔融让梨的精神将原来属于自己的每年200万两海军建设军费让与北洋李鸿章,导致了初期五年建设荒废。后面虽然将经费要回,可是从沈葆桢到刘坤一再到左宗棠、曾国荃这一众湘系南洋大臣都顽固遵循了湘系水师彭麟玉提出的"有海防无海战"的谬论,强调"江海防务并重,不争大洋",所有采购的舰船没有一艘铁甲舰,大部分舰船为福州船政局自造的木帆船和铁皮船,而在中法海战中,南洋舰队派去的支援的五艘主力战舰也几近全毁。中法海战后再度担任统领南洋事务的刘坤一终于幡然悔悟,制定了一个大规模扩充南洋海军的计划,可是天不遂人愿,当时的海军军费已经被清廷海军衙门所控制,南洋海军所能分到的只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支持这么庞大的计划。到甲午海战爆发前的1894年,大清第二大海军的南洋水师仅剩下"南琛"、"南瑞"、"开济"、"镜清"和"寰泰"五艘木制战舰和4艘蚊炮船,面对中日的铁甲舰对战,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有心北援,也无力回天!

(南洋海军主力金瓯号,排水量仅有195吨)

现在这样屈辱的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一盘散沙,一个团结奋进的中国已经扬帆起航,而我们的舰队经过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也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强海军,厉害了,我的海军!


军史吐槽君

一,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来说,自始至终都是北洋军一派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不仅国家没有整体的动员起来全民参与,甚至其他地方对整场战争始终处于冷眼旁观的态度,不少人还希望李鸿章能够垮台好能有所图谋。这种派系的分裂根源还是在清王朝的内部权利分配上出了问题,太平天国时期为了维持统治,对实力派大臣的权力下放始终没有收回,没有经过体系化的军政改革,加之持续了30年左右的相对太平日子,也使得统治者没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错过了修正错误的大好时机。

二,从战争本身来说,打的其实不是武器装备,而是国家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士气。如果士气已经没有了的话,空余武器装备也是不可能胜利的。自黄海大海战之后,北洋水师其实主力尚存,虽然损失了几艘巡洋舰和老旧炮艇,但以镇远、定远为首的2艘铁甲舰仍然完好,这在当时其实是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从李鸿章到丁汝昌,当时已经士气严重低落,避战保舰成为了主要目的,完全没有出外海与日本联合舰队再次决战的勇气,最后困守威海卫直到被全歼投降,实在是让人恨铁不成钢。而南洋水师虽拥有5艘巡洋舰,但就好比一个瘦弱的人去援救溺水者,这个溺水者本人都没有求生意志的话,那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以上两点是个人见解,也希望可以和大家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雪中白鹄

我说一点别的原因吧:管理困难

如果有过管理经验的人,自然会知道:跟同地位另一部门协调合作工作,是一件非常让人抓狂的事情,这对于军队来说,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在阿富汗坎大哈机场公厕的墙壁上有这样一些涂鸦:“在你开火之前先找准目标”,这是加拿大士兵写给美国大兵的。“加拿大人,先学会怎样打战,不要在每次出战时都被人踢屁股”,这是美国大兵的回应。

“自由伊拉克行动”中美英联军共发生17起友军误伤事件。其中包括六起从未报道过的误伤事件,共导致9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死亡。

引用一些文字,说明联合作战会有非常大的问题,这种问题不是临时拼凑的军队会有1+1=2的战斗力,甚至会1+1小于1。强扭的瓜不甜

在管理上,第一个问题就是主导权的问题:

主导问题不用说,肯定以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为主,但是由于派系甚至职务之类的问题,也有可能会互坑队友

张灵甫整编74师就被国军队友给坑了

第二个就是指挥配合的问题:

无论海军联合作战、还是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都需要事先经过演习及训练的。这样命令才可以上传下达,假如南洋舰队管带接到北洋水师提督与南洋水师提督完全相反的命令,你让他怎么办?

“威廉·D·波特尔”号,临时拼凑编进美国总统护航舰队。差点把美国总统干掉的美国军舰·····

万一南洋舰队哪艘军舰分不清敌我,对着定远舰一顿炮轰,这····无法想象。

第三,远道而来,战斗力大打折扣。

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就是由黑海舰队临时拼凑的舰队,被日舰打得七零八落···

这没啥好说的。

基本甲午海战清朝能想到的而没有实施的办法,沙俄不但想到还实施了,结果还是一个样。与其送给对方还不如保留实力。假如当时南洋舰队一并加入甲午战争,结果还是一样输,但是结局大不一样,日本或其它帝国更容易把手伸进中国南海,而当时清政府会毫无办法。

所以知道为啥日美要经常举行联合演习了吧?不经常练练梳理一下指挥与流程,七拼八凑起来的舰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铯媒体

虽然北洋舰队说起来是大清朝的舰队,但实际上却是控制在李鸿章为首的北洋系手中。李鸿章本人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人称李中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南洋大臣,两广总督,在当时同样也是手握大权的的张之洞,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人深受慈禧太后赏识,但在政见上常与李鸿章相佐,甚至针锋相对,而南洋舰队受南洋大臣的辖制。

甲午战争虽然名义上是中曰两国之间的战争,而实际上可用的兵力主要是李鸿章手下的淮军旧部,包括北洋舰队在内,这些都是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培养的力量。李鸿章的北洋系在战场上的失利对于他的政敌来说却是乐见其成的好机会,以张之洞为首的南洋系在当时联合南方各省提出东南互保,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力量,防范日军入侵,实际上也是暗中削弱李鸿章之举。在这种情形下,指望南洋舰队救援北洋舰队恐怕只能是过于乐观了。

而实际上即便是南洋舰队能够驰援也是凶多吉少,要知道北洋舰队的实力远强于南洋舰队,尚且遭遇惨败,南洋舰队前往可能扭转局面吗?何况日军在围困北洋舰队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打援的准备,所以南洋舰队是不可能贸然前往救援的。


robinlion1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南洋舰队没有支援北洋舰队?浅层次的原因是技术层面的,那时候的南洋水师还不完善,没有达到实战的要求!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制度层面的!1.古代国家从军事理念来讲,没有一只现代意义上的国防军,军队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社会稳定,镇压这个教、那个会,防止群体性事件,其作用有点类似于今天的wujing. 当时,清朝的水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海军,确切地说应该类似近海守备部队,不是一只歼敌于大洋上的真正海军。其指导思想主要是防止敌人入侵而不是击败对方。2.从更高的国家体制上来讲,没有完整明确的国家战略,全民动员体制更无从谈起,黄海地区有战事仅仅由北洋水师负责,不关我南洋水师的事。这种松散的组织形态甚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都还有。第二战区的军人对第五战区的战事漠不关心!

甲午战争是一个近代国家打一个古代国家,抗日战争则是一个现代国家打一个近代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