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豪:四十載砥礪前行 新時代再書華章——“科學的春天”40 年科普事業回顧與展望

徐延豪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1978 年 3月18日,黨中央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等重要論斷,吹響了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號角。

全國科學大會帶來了“科學的春天”,也帶來了“科普的春天”。40 年來,科普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當前,黨的十九大已經開啟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抵達光輝彼岸。

100 多年前,高舉民主、科學大旗的新文化運動,深刻激發和影響了中華兒女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也標誌著現代意義上的科普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

新中國成立後,科普事業在黨的有力領導下開創了新的天地。1950 年召開的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上,袁翰青、高士其等發起成立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全國科普”),梁希當選為全國科普主席。1958 年,中國科協由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合併成立,自此一直承擔著我國科普事業的重任。

經歷了“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 “文化大革命”等歷史階段,我國科普事業長期處於變化、調整甚至被破壞的過程中,1978 年“科學的春天”給科普事業帶來了春風。今年是“科學的春天”40 年,中國科協也將迎來甲子之年。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創新、發展科普事業需要回顧過去、放眼未來,重整行裝再出發,書寫新時代的壯麗華章。

“科學的春天”帶來“科普的春天”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科協被解散,各級科協也被取消,整個科普工作陷於“人散、網破、線斷”的局面。1978 年 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開幕,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周培源以中國科協代主席的身份在大會上作了發言,就科協工作提出了四點意見,其中第三點為“積極開展科學普及工作,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作出貢獻”,第四點講到要“推動廣大青少年向科學進軍”。

1978年 4 月,國務院批准了《關於全國科協當前工作和機構編制的請示報告》,中國科協正式恢復工作。在隨後召開的中國科協二大、三大上,黨中央都對科學普及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生。

1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重振旗鼓

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關懷下,中國科協恢復了豐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活動,激發了他們學習科學的熱情和積極性。1979 年 10 月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鄧穎超同志擔任了組委會名譽主任,鄧小平、葉劍英、宋慶齡分別為展覽題詞,共展出 3 000 件優秀科技作品,接待觀眾 28 萬人次。1982 年開始舉辦的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年均 100 萬青少年參加。

2

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

隨著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我國科技館事業發展開啟了新的征程。茅以升、王大珩等 83 位著名科學家聯名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建設中國科技館的建議,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

1978 年 11月,鄧小平同志批准建設中國科技館。1984 年 11月21日,中國科技館一期工程破土動工,姚依林同志為開工奠基典禮剪綵,鄧小平同志為中國科技館奠基題詞,寫下“中國科學技術館奠基”9 個大字,特意將“奠基”兩個字寫得大了一號,體現了把建設中國科技館作為推動全國科技教育工作長遠發展奠基之舉的深意。

在最初的歲月裡,中國科技館“邊建館、邊活動”,走過了艱辛、拼搏、充滿自信的建館歷程。1988 年 9 月22日,經過 4 年多建設的中國科技館舉行開館典禮,成為全國首家採用現代科學中心理唸的新型社會科普教育陣地,芮杏文、方毅、宋健、錢學森等中央和國家領導同志出席了開館儀式。

3

把科學技術送到八億農民手中

按照中央把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中國科協於 1981 年起通過農村科技人員開展“農業技術承包”,推動成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幫助農民增產致富。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下,四川、廣東、廣西、安徽、山西、河南等 20 多個省份率先開展了“農業技術承包”。

到中國科協召開四大時,全國已有覆蓋 140 多個行業的各類農技協 10.3 萬個,會員 300 萬人。1985—1991 年,中國科協創辦的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畢業學員 41.5 萬人次,被農民親切地稱為“辦到家裡的致富學校”。

4

“講理想、比貢獻”帶動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收

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增產節約、增收節支的號召,中國科協利用廠礦科協力量,在全國發起“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自1987 年中國科協、國家經委聯合啟動活動,至 1991 年的 3 年多時間裡,全國累計 1 萬多個企業、486 萬名科技人員參加活動,創造經濟效益 356 億元。

5

科普創作復甦並重新活躍起來

在高士其等老一輩科學家、科普作家的積極推動下,1979 年 8月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後更名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科普創作出現了“星火燎原”之勢,各級科協、學會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科普創作,浙江、陝西、甘肅等省舉辦的《普及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展覽收到良好社會效果,據粗略統計,1979—1988 年,全國大約出版了 2 萬種科普圖書。

6

全國各學會在科普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截至 1990 年,在 157 個全國學會中,有 100 多個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員會,有的還設立專職科普部。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等舉辦的“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講座,培訓職工近千萬人。中國電子學會等舉辦的“電子技術進修班”“家用電器維修人員培訓班”,截至 1988 年累計培訓學員 42 萬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報研究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和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也都在繁榮科普事業上發揮了顯著作用。

為科教興國而奮鬥

20 世紀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由於市場經濟的不健全,社會上拜金主義、追求享受、好逸惡勞的習氣增長,一些人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新的“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1992 年,中國科協和國家科委正式在全國範圍開展公眾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我國公眾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 0.3%,而歐盟(歐共體)1992 年為 5%,加拿大 1989 年為 4%,日本 1991 年為 3%,美國 1995 年為 12%,這一巨大反差引起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憂慮。

在舉國上下特別是科技界呼喚“求真”、反對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的形勢下,在 1991 年 5 月召開的中國科協四大上,江澤民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戰略決策。1994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發佈的第一個科普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199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6 年 2 月 7 日,由國家科委、中宣部、中國科協聯合舉辦的全國科學普及工作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黨中央提出了“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須認真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在此後的 10 年間,中國科協圍繞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在科普工作領域積極探索、奮力開拓。

1

捍衛科學尊嚴,反對迷信愚昧取得顯著成效

針對社會上愚昧迷信之風蔓延,邪教、偽科學活動猖獗的現象,自1996 年起,中國科協設立“捍衛科學尊嚴,破除愚昧迷信,反對偽科學”論壇,與封建迷信和偽科學進行堅決鬥爭。

中國科協於 2000 年 3月與中央文明辦聯合舉辦“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大型圖片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群眾 30 餘萬人觀看,江澤民同志對展覽在認清邪教本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上的積極作用給予高度評價,到 2000 年底全國觀看展覽群眾達 6 633 萬人次。

中國反邪教協會成立後,發起“反對邪教、保障人權,百萬公眾簽名活動”,參與人數超 150 萬,並在國際上揭露邪教本質,挫敗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政府的攻擊。

2

《科普法》讓科普事業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軌道

2002 年 6 月 29 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28 次會議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法律形式對科普的組織管理、社會責任、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規定。中國科協積極參與《科普法》的制定,認真履行《科普法》賦予的職責。

1999 年以來,中國科協會同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先後出臺《2000—2005 年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綱要》《2001—2005 年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指導綱要》等文件,各級政府也出臺了科普工作政策、條例,為科普工作提供良好政策環境。為紀念《科普法》頒佈,中國科協定於從 2003 年起每年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

3

科學普及為“三農”和西部發展作出貢獻

為改變農村經濟的落後面貌,加大科技興農力度,自1996 年起,中國科協與中宣部、國家科委、衛生部等部門聯合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受到廣大農民熱烈歡迎。1998 年,中國科協啟動科普示範縣(市、區)創建,到 2005 年全國共命名 697 個示範縣(市、區)。

從 2000 年開始,中國科協組織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在內蒙古、重慶、廣西、雲南等省份實施的西部科普工程,被地方政府譽為“星星科普火,燎原大西部”工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科普輕騎兵”的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有效促進了西部地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4

全國科技館建設掀起高潮

為了適應形勢和社會需求,1995 年中國科協決定啟動建設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2000 年 4 月建成開放時,江澤民同志題詞:“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中國科技館二期新展廳開放,進一步宣傳了科學中心理念,極大地推動了各地科技館的建設,一批地方科技館陸續建成開放。

到 2001 年底,全國已有 24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成省級科技場館,其餘省級科技館也都在建或籌建,其中天津科技館、上海科技館、江蘇科學宮等都已經具備了較高的規模和水平。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貢獻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

20 世紀 80—90 年代,隨著世界各國政府逐漸認識到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美國的“2061 計劃”、澳大利亞的“提高國民科技意識計劃”、印度的“學科學”科普教育計劃、英國的“公眾瞭解科學、工程和技術計劃”等紛紛出臺。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99 年 11月,中國科協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在我國“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即 2049 計劃的建議”,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2003 年,由中國科協、中組部、中宣部等 14 個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正式啟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制定工作。2006 年 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部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等要求。

2006 年 2月,國務院頒佈實施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我國第一個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綱領性文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 年)》(以下簡稱《綱要》)。在同年召開的中國科協七大上,“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也明確寫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綱要》頒佈後,國務院成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中組部、中宣部、中國科協等 18 個部門為成員單位。

2008 年國務院正式行文,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相關工作交由中國科協承擔,這是科協系統承接的重要政府職能,中國科協的科普工作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隨後,成立了由中國科協牽頭,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等 23 家部門組成的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目前,成員單位已經擴充到 34 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綱要》實施工作,陳至立、劉延東等領導同志每年都聽取《綱要》實施工作彙報。各地政府積極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以推動。在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以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為重點,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1

以科普日為代表的群眾性科普活動盛況空前

自 2003 年開展首屆科普日活動,特別是《綱要》頒佈實施以來,中國科協積極調動各方力量,緊緊圍繞能源、生態、健康、創新等主題,把握社會熱點和公眾需求,截至 2013 年各地累計舉辦的重點科普活動達 4 萬多次,參與公眾超過 7 億人次,這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公眾關注科普、參與科普的熱情。

中央書記處的領導同志集體參加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成為全國科普日活動最大的亮點。全國各地也都同期舉行科普日活動,各省市領導同志紛紛參加,在全國上下形成了很好的科普氛圍。2013 年 6 月,中國科協聯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教育部共同主辦了“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全國 8 萬所中學的 6 000 萬名師生參與,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2

校內外科技教育活動不斷融合、拓展、提升

2004 年 5月31日,胡錦濤同志到中國科技館視察工作,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少年兒童一起歡度節日,並就青少年素質培養及思想道德建設作了重要指示。2010 年 5 月31日,胡錦濤同志到中國科技館新館,同青少年兒童一起參加“體驗科學、快樂成長”活動。

2012 年,中國科協、教育部、中科院等相關部門聯合開展青少年高校科學營試點活動,到 2013 年,共組織 1.7 萬名優秀高中生赴 51 所全國重點高校參加活動,這極大地提升了青少年對科學的認知和從事科學研究的決心。

2013 年,中國科協、教育部又啟動了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簡稱“英才計劃”),2013—2014 年度在全國 15 個城市的 19 所重點高校實施,培養了 583 名優秀中學生,有效地激發了青少年科學興趣,提高了創新創造能力。

3

科普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為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2006 年中國科協和財政部啟動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僅 2006—2007 年就調動獎補資金 1.5 億元,表彰 310 個農技協,帶動 100 萬戶會員致富。

“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得到農村科普組織和農民的廣泛好評,帶動各地方普遍加大表彰和支持力度,山西、江蘇、黑龍江、甘肅等地紛紛出臺有關政策文件或開展活動,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小康加油助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先後 5 次參加全國科普日活動。早在 2009 年參加全國科普日時就指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騰飛的兩翼;2010 年進一步指出,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或缺、不可偏廢;2012 年再次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與抓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協、科研、教育等機構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不斷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為實現到我們黨成立 100 週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新中國成立 100 週年時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奠定更為堅實的群眾基礎、社會基礎。

2016 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迎來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兩翼論斷”的提出,既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科技創新思想的體現,也是黨中央對科學普及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進程中的戰略定位和任務要求。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九大報告強調,倡導創新文化,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發揮“創新發展科普之翼”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支撐和保障,賦予了科普工作新的使命與責任。隨著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我國科普事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1

科普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

為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誌的信息技術革命潮流,按照中央關於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戰略部署,中國科協於 2014 年啟動科普信息化建設。

通過快速反應機制有效應對 C919 首飛、四川九寨溝地震、廣西一氧化碳中毒等熱點和突發事件,“科普中國”社會思想輿論引領作用凸顯,也為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優質高效的科普平臺。

2

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

2006 年中國科協啟動中國科技館新館建設,並於 2009 年 9月開館。在中國科技館的示範引領下,各地紛紛在科技館的建設理念、展教模式、運營管理等方面探索創新,全國形成了建設科技館的又一次熱潮,科技館的服務效果和社會影響得到顯著提升。

2012 年,中國科協從公共科普設施與資源供應嚴重不足且分佈不均衡的狀況出發,啟動建設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依託,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發展,構建輻射帶動其他基層公共科普服務設施和社會機構科普工作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

目前,全國達標科技館總數已達 192 座,正在建設、規劃建設科技館 100 餘座,138 座科技館對公眾免費開放,農村中學科技館 539 座,流動科技館配發 295 套,科普大篷車保有量 1 345 輛,實現了流動科普服務全覆蓋,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註冊用戶超過 117 萬,科普公共服務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3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共建機制建立完善

“十二五”以來,中國科協先後與 28 個省份簽訂《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共建協議》,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大政策、組織、投入等保障力度,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了黨委、政府績效考核,不斷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探索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中開展科普服務評價試點,在研究生教育中實施科普活動學分制,建立科技輔導員職稱序列,各方支持參與科普的強大合力不斷凝聚,大聯合大協作的局面逐步完善。

經過艱苦努力和積極探索,我國逐步形成了“黨全面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社會廣泛參與、堅持與時俱進”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成功模式。據第九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我國實現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 2005 年 1.6% 提高到 2015 年 6.2% 的歷史性跨越,同期增速居於世界前列,並將在 2020 年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 10% 的目標。

展現新時代科普事業新氣象、新作為,助推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當今世界,未來已來,唯變不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在科普領域體現尤為突出,主要反映在體制機制和組織方式尚不完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優質科普資源的供給不充分,傳播方式和傳播能力有待深化,科學精神的思想引領作用仍需加強等方面。

應對新形勢、新任務,科普工作必須善於識變、應變、求變,進行一場思想觀念、方式方法、目標標準的深刻創新,在新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上釋放對第一資源和第一動力的支撐作用,打造新時代“創新發展科普之翼”。

宏圖引領未來,使命呼喚擔當。科普工作是科協的基業和看家本領,“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是黨中央賦予各級科協組織的職責定位。打造“創新發展科普之翼”,是一份沉甸甸的時代考卷,中國科協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答好這份考卷,科協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將科技界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按照新時代科協事業“1-9-6-1”總體戰略部署,深化科協系統改革,推動科技工作者“富礦”資源有效開發,鑄造智庫、學術、科普“鐵三角”穩固支撐,激發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積極性,強化各級科協組織的科普功能,拓展科技界參與科普的網絡平臺,以更加強勁的科學普及之翼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徐延豪:四十載砥礪前行 新時代再書華章——“科學的春天”40 年科普事業回顧與展望

徐延豪 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1962年10月生,遼寧遼陽人,1984年12月入黨,1985年7月參加工作,中國醫科大學組織胚胎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教授。歷任中國醫科大學團委書記、校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瀋陽市科委綜合計劃處副處長兼火炬高新技術中心主任、社會發展處處長兼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瀋陽市科協副主席兼瀋陽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瀋陽醫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中國科技館館長、黨委副書記。2010年1月任中國科協黨組成員,2011年5月任中國科協常委、書記處書記,2016年6月任現職。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文章源自:

徐延豪.四十載砥礪前行 新時代再書華章―“科學的春天”40年科普事業回顧與展望.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8, 33(4): 384-389.

本文來源 | 中國科學院院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