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竟是西方的概念!“吟誦”更對味兒?送你個新詞兒試試!

崔志剛在詩集《我把聲音讀進生命》中分析了朗誦概念的起源,闡述了朗誦、吟誦的起源與發展,並提出了誦讀的概念,更加樸素貼近詩歌本身的表達方式。

一、朗誦概念起源於西方

朗誦的定義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像話劇、相聲、快板一樣,朗誦注重的是以語言藝術魅力感染聽眾,多以舞臺演出的形式配以音樂、形體動作、表情等元素出現,所以朗誦通常是具有表演性質的,大多由“專業朗誦者”來完成對詩的朗誦演繹,但有時由於它的這種表演屬性的特點,和朗誦者的“激情”處理,不免使得對詩的內容表現顯得過於誇張或是浮誇、做作,給詩加上了很多附加的感情成分,影響了詩本身的意境;

“朗誦”這個概念也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一個概念,距今不過百年的歷史,同樣是跟隨白話文的革命而進入人們的視野。

“朗誦”竟是西方的概念!“吟誦”更對味兒?送你個新詞兒試試!

二、吟誦更像是唱歌

實際上,在我國古代有“吟誦”的形式,就是對古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這裡的“誦”,其實是一種帶有樂感的“唱”,而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朗誦”。中國古代的“誦”,根據新華字典的解釋,是指“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即使如今已經很難看到吟誦古詩文的畫面,我們還是能夠接觸到僧人誦經的場面,像這種具有明顯音樂感的語言表達形式,就是典型的“誦”。“誦”的樂感腔調越足,“唱”的感覺就越強。

中國古代的傳統是詩樂一家,人人都會用自己的音樂抒發自己的感情,所以幾乎所有的詩文都是入樂的。在吟誦中,包含了很多文字本身所沒有的意義,吟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始終控制著聲音的高低、強弱、疾徐、曲直,有節奏地誦讀詩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漢語的古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

只可惜,我們的文字長時間是處於靜態固化的傳播狀態,寫在龜甲獸骨上、竹簡上、紙上來進行傳承。所以,詩,在2000多年前是這幾個字、這樣的樣態,今天你就是在電子屏幕呈現。也還是這樣。但是,因為以前沒有錄音錄像設備,所以 “吟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卻無從一窺真顏了。現在也有的人文研究者試圖恢復這種古老的“吟誦”方法,用這種區別於朗誦的方式來演繹詩的聲音表現,也叫“吟誦”,但是,是不是就是古代當時人們寫完了詩之後的那樣的“吟誦”?因為沒有記錄、沒法比較,所以也不好說是不是就是古人那樣的處理,我偶爾也聽過一兩次這種現代的“吟誦”,比起朗誦來,確乎總是要質樸一些,也更符合詩本身的文字表達。

“朗誦”竟是西方的概念!“吟誦”更對味兒?送你個新詞兒試試!

三、誦讀更對現代詩的味兒

“朗誦”竟是西方的概念!“吟誦”更對味兒?送你個新詞兒試試!

崔志剛和食指共誦相信未來

朗誦、吟誦、誦讀,不同的概念背後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雖無完全的高下之分,但找到一種更適合現代詩聲音表達的方式,更能傳遞詩歌的本質,不失內在情韻,不嬌柔,不寡淡。

趕緊找一首現代詩,誦讀,感受一下!


更多關於詩歌的見解評析,以及崔志剛的詩歌作品,詳見《我把聲音讀進生命》,購書鏈接甩給你們啦!


噹噹網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094862.html

人民日報出版社淘寶店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0.7095261.0.0.IQY8qo&id=553747571857

京東

https://item.jd.com/12099727.html


“朗誦”竟是西方的概念!“吟誦”更對味兒?送你個新詞兒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