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河南墜子?

用戶68736146

河南墜子對於很多朋友來說比較陌生,它源於河南。大家都知道豫劇、曲劇等都出自河南,也很熟悉,這個河南墜子知道的並不多。推其原因,可能是河南墜子的名家比較少且名氣較小,當然也可能在墜子戲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別的原因。



7

本人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對這個戲種非常喜歡且熟悉。不知道為什麼,地道的河南墜子戲竟然在河北保定一帶包括京津地區很是盛行。本人早先也諮詢過一些當地老年人,也查過一些資料,最可靠的說法應該是民國時期一些墜子名家來北京發展,逐漸在華北一帶流傳開來。

本人小時候,村裡面逢年過節唱大戲,最多的就是墜子戲,所以印象非常深刻。先引用網上的一段資料: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絃書等結合形成的傳統曲藝形式,大概有一百多年曆史。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 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並踩打腳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


1930年左右,在河南一帶享名的墜子戲名家喬利元和喬清秀夫婦應邀赴天津演出,後期董桂枝、程玉蘭等名演員隨後而至。她們在天津坐場演出又灌製唱片,影響非常之大,,逐漸為人們所熟知。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河南墜子同眾多的曲藝種類一樣,相繼傳入上海、瀋陽、西安、蘭州、武漢、重慶和香港等地,到現在都有傳承,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河南墜子演員們積極編演了一批迎合時代的新曲目,宣傳新思想,歌頌新生活。他們應時代的發展,對河南墜子的音樂、表演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嘗試。馬玉萍、劉慧琴、李少華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純陽命理

提到河南墜子,我看見前面的朋友已經回答了很多,包括來源啊,發展過程啊!這些我就不多回答了。

我忍不住想說說我喜歡的演員曹元珠老師。

我最初對這個曲種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刻,直到聽了曹老師的《遊西湖》。曹老師現在已經不能登臺演出了,據說在養老院住著。退休前主要是在北方曲校任教。

我聽到的是音配像,應該是天津電視臺錄製的。那個感覺是直擊靈魂的。儘管幾十年過去了,那時候的錄音條件和水平錄製的聲音是遠不如現場的質感。

然而,我卻在聽過後,體會到為什麼戲迷票友捧角兒,追著迷戀著。倘若時光可以穿越,我能早點遇到她,一定也是痴迷的。

當然,現在一些年輕演員的水平也很高。有些甚至於是超越曹老師的。然而,先入為主,都沒有及當年聽曹雲珠時候的那種驚豔——河南墜子可以這麼好聽!

現在來說,河南墜子的傳承也和其他曲藝一樣,面臨著很多困境。我也曾經試圖做點什麼,遺憾的是,人微言輕,只能多聽幾次。


小黑豆

河南墜子流行和發源於河南,屬於地方特色,百聽不厭,深受農村百姓喜愛,我就是本隨著墜子長大的,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絃書等結合形成,曲藝 的一種。約有一百多年曆史。流行於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還有少 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並踩打腳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員演唱長篇。現代題材曲目都 是短篇。


希望你別冷落了我

河南墜子屬於北方曲藝,以河南方言演唱,溶入河南豫劇,曲劇,越調,小調,民歌等多種因素,節奏歡快活潑,深受老百姓喜愛。


張波45

河墜子當年在濟南同相聲,琴書,快書,西河大鼓,評書平分秋色。墜子把梨花大鼓的音樂吸收不少。山東名家不少。劉瑞連,郭文秋,謝惠芳(西河皇后王大玉之女)畢xx。聽說劉瑞蓮大師在菏澤辦曲校,想學的可搜索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