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到底去哪里了?

用户68044589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去了哪里,估计这个问题从朱棣坐上金銮殿到现在几百年来一直不停有人在探究询问从没消停过,全国不少地方都声称自已这边是朱允炆最后的落脚点,那边个坟头是朱允炆的墓地。



笔者也不打算把这些看似像又捕风捉影的地方一个个去罗列推敲,没有必要,朱允炆对于朱棣来讲肉身可灭,但心头是个挥不去的阴影。

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军队已打到皇宫了,那时朱允炆还在,朱棣命军队不可随便攻进去。朱棣为什么这样做,若军队冲进去俘虏了建文帝,那以后怎么办?杀掉他,你是以“清君侧”为名出师的,杀了他失仁,失德,失道,那些夫子士族会鄙视你,让他好好活着?这将来说不定哪天有谁再扯起朱允炆这面大旗,哪怕朱允炆本人不愿意也没用,再说了朱棣可以应付这种局面,那么后世子孙怎么办?这不是让自已百年已后留下祸种么,什么?让他再为皇帝,那朱棣脑子进水了。

所以,朱允炆“选择”一把火烧了皇宫,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官方拿一具烧焦无可辨认的尸首来确定朱允炆也经“自焚”是当时最好的最恰当的结果。

从此民间就开始传闻朱允炆没死而流落民间等等诸如此类消息。而朱棣自打登上皇位那天起,就在为追查朱允炆的下落而内心纠结。甚至他的任何大的举措都被影射为在追查朱允炆的下落,譬如郑和下西洋,甚至把编写《永乐大典》也有一部分是为了此目的,不一而足。

重点人物线索自然是主录僧溥洽,朱棣认为是溥洽把朱允炆送到了某个地方,溥洽难逃牢狱之灾。可朱棣是怎么审问溥洽,他们之间有何种对话,甚至朱棣的高参姚广孝也和溥洽有过秘密对话,他们之间讲了些什么,任何文献都没有记载,因为这些事本身就是秘密进行的。

最后从姚广孝临终前要求朱棣放了溥洽,朱棣答应放人来看,溥洽这头在这件事上是没啥潜力可挖了。


再一个寄于希望的人物就是胡濙,这个人大半辈子为此事忙碌奔波,跑遍大半个中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漆黑的半夜,老胡拿着今牌直闯寝宫,既然半夜来访,无事不登三宝殿,肯定带来了关于朱允炆的重要消息。还是老样子,谈话内容没有记载,只是谈完后朱棣多年的疑虑消除了。

其实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试想如果真的寻访到朱允炆下落,朱棣会怎么办?假若真的有人托其名而起事,几百年后满清多尔衮在朝堂上当面让宫人,长平公主相认朱太子的情景会提前上演,真的也认作假,以冒名之罪宰了他,但凡自称太子哪怕是真太子也以冒名之罪杀了他,对外则宣称会善待前朝真太子,这是帝王之术。


而朱棣不惜代价,苦苦寻找朱允炆,最终目的是杜绝一个“朱允炆”起兵反抗他的统治,而朱允炆是生,是死,流落到哪里并不重要,对朱棣而言这时的朱允炆只是一个符号罢了,只要确认不会有一个叫“朱允炆”的人来质疑他的合法性,来反抗他,他也就放心了。

显然他己经确定了这一切,寻找朱允炆的行动也就停止了。


看遍山川

黄巢、朱允炆、李自成这三个“失败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几个出名人物,数千几百年以来,一直饱受争论。

最为主要的结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死了,一个是出家做了和尚。其实前者更为可信。但是出于对他们广泛的同情,以及死亡的不确定性,让大众更加愿意相信他们在丢掉皇位后,依然活着。过着不为人知的隐秘生活。

还是说问主的问题吧,关于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像】

朱允炆烧毁南京都城后,下落目前有以下三个说法。

一:正史中说,朱允炆被烧死了(或自焚),但是朱棣登基后,一直派遣胡濙去寻找朱允炆,郑和七下西洋,有观点认为,也是出海去寻找朱允炆(这个不大可靠)。但胡濙去寻找朱允炆,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连朱棣都认为朱允炆是没有死的。正史上说的烧死,只是为了给后世一个合适恰当,对朱棣继承皇位稳定性和巩固性的说法。

有史料记载,胡濙最终是找到了朱允炆,并和他做了交谈。又有史料说,胡濙听说朱允炆已经出海了,朱棣这才派遣郑和下西洋去寻找。但永乐3年郑和就开始了下西洋的伟大壮举。胡濙在民间寻找朱允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时间点上根本对不上。再者,朱棣派遣胡濙寻找朱允炆十几年,不可能在真找到后还放过朱允炆。

综合这些史料,可见胡濙极可能并没有找到朱允炆,郑和下西洋和寻找朱允炆完全无关。而只是朱棣的外交政策措施。

【朱棣像】

二:做了僧人。这个说法最受吃瓜群众的欢喜,说法也最多。朱元璋早年做过和尚。在传位朱允炆时,也考虑到了,九大塞王的威胁,所以知道朱允炆很可能守不住江山,就预想给他准备了僧衣,还有专门用来逃跑的地道,让朱允炆在失去皇位后能顺利逃跑。

但是这一说法,仔细一分析,根本就不可靠。如果朱元璋料到朱允炆会被叔叔们篡位。肯定就不会在懿文太子死去不久,就立了朱允炆为太孙。在皇位继承上肯定会有更多的考虑才对。再者,如果朱元璋为了遵守宗法制度,而立朱允炆为太孙,担心他守不住江山,肯定也会帮他做一番安稳的谋划,对塞北九王的权利进行一番抑制。但朱元璋什么都没做。朱允炆被立为太孙后,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国本动摇的危机,所以说朱元璋不可能为朱允炆早就谋划好了“失败”后的打算。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决朱允炆后来就没有做和尚的可能性。毕竟他烧毁都城后,自己也是可以逃走的。为做和尚,是隐藏身份的最好办法。

【朱棣破南京城】

以下是朱允炆做了和尚的一些史料记载:

【湖南永州新田县发现明代遗址大观堡,该古城堡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石头垒成的堡垒周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疑为建文帝避难行宫。后经部分文物和史学专家多方求证,认为建文帝极有可能避难新田,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认为“建文帝踪迹永州(新田)说出来最晚,但材料最硬”,““在全国多处出现的建文帝‘下落说’中,有的是传说,有的只有族谱,而只有新田县有相关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关于建文下落的一种很重要的说法”.

该说主要的证据有(不完全统计):
1、龙池寺遗址碑刻记载“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僧‘燕师’”等;梅木塘碑刻记载“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誓词惟皇上御极之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职司阴鉴”等。
2、大观堡遗址
3、其他文物: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长卷画;
4、《史氏族谱》记载

(二)东明寺说

【朱允炆和尚雕像(存疑)】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杭县志稿》卷八)“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间《湖堧杂记》中也都有记载。

据2010年12月7日,余杭县史志办张炳林先生从上海图书馆发现《东明寺志》,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东明寺志叙“五个大字。《东明寺志》(三卷)清释湛潜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寺志中是如此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由此可见,朱允炆到东明寺出家为僧不是空穴来风,是确有其人其事。当年众僧们皆尊称朱允炆为“应能问道老佛“,寺志中还特地将“应能问道老佛“排列在祖师堂的第二位置,仅次于东明禅寺的开法祖师慧旵,明白无疑确定了东明禅寺与朱允炆之间的密切。其中还披露了二个重要信息:所谓“静室“一是当年东明寺开法禅师慧旵禅师的闭关之处,二是朱允炆在东明禅寺出家为僧的居所,这是初闻。

【朱允炆和尚像(存疑)】

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朱允炆亲手植之桂花,经过日寇焚烧,仅剩树干。但大难不死,第二年又绽新枝,现枝高叶茂,秋季花开,香溢四野,且金银双色各半,传为奇谈佳话。

孟将殿,原有座小庙现已毁,不知是否属实?民间称之“骂将殿“。 相传明成祖派一位朱允炆当朝时的武状元出身将军追杀朱允炆。追至东明山,朱允炆痛斥其助纣为虐。他进退两难:逊帝有恩,今上难违。回京又无颜复命,终而自杀。因该将军姓孟,后人建孟将军庙以资纪念。】

【红崖天书(传说为朱允炆手迹)】

三:做道士说:【据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方豪上“、“都俞脱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为僧为道,其实殊途同归,都指明朱允炆逃离皇宫后,以僧道的身份隐藏了起来。而且证据颇多。但这些仍旧不足以揭露朱允炆的真实下落。

【东明寺(传说为朱允炆出家寺庙)】

另有说法是,朱允炆的旧臣,也曾告别家人,追寻千里苦苦寻找朱允炆,时间长达四五十年之久,也就是一直到了朱詹基,朱祁镇的时代。并且那位旧臣还在家谱里做了说明,自己最终见到了朱允炆,并想把朱允炆带回家里供养。但是被朱允炆所拒绝。旧臣回到家里时,不久就病逝了。这一说法读来最是令人感慨。

因此,朱允炆的下落到底为何,至今仍旧是一团迷雾。只能继续众说纷纭下去了。

以下为朱允炆逃离皇宫后,隐藏期间创作的诗词作品(存疑):

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


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

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

【朱允炆墓地(存疑)】

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

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

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

如果朱允炆在烧毁皇宫后真的逃离了出去,并且以僧道之身隐藏起来,那么这些作品有可能真是他的作品。如果他在烧毁皇宫后,被烧死了,那这些作品就只能是后人托名的作品了。


小墨读历史

  建文帝化妆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慌称建文帝以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的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继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对于此,每一种说法都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因为没有哪一种说法说自己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说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


金山万丈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先于朱元璋死去,所以便由朱标之子朱允文继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继位不久,其叔叔朱棣就以清君侧之名,发起了篡位之战“靖难之役”,1402年,京城被攻破,大火冲天,从此建文帝不知去向,民间流传甚多,成了几百年的悬案。

根据明史记载,在皇宫内发现烧焦的尸体,就认定是建文帝,于是就厚葬之。朱棣还辍朝三日,以示哀悼。但是,后世人们普遍对此说法存疑,提出了几个疑点:一,烧焦的尸体如何认定为建文帝?二,如果是明史官方记载的备厚礼葬之,那么坟墓在哪里?三,建文帝好歹也是个皇帝,要实行天子之礼,如此规模的葬礼,怎么可能不为人所知,除了官方,怎么没有其他人记载?这种事情不留蛛丝马迹是不可能的。

不过官方如此记载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建文帝的人看到群龙无首,从而各自散去,有利于朱棣的政治上主动,也在称帝扫除了障碍。后来也说朱棣为了找建文帝,以派人找张三丰的名义找了二十多年,让郑和下西洋的首要任务也是寻找建文帝,足以说明建文帝死于宫中大火的结论是草率的。一百多年后明神宗向张居正打听建文帝的去处,张居正回答说:“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而去,不知所踪”。由此可见,在当时背景下,内阁首辅的回答也印证了建文帝不会死于大火之中。



那么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呢?有明史考证,马生龙凤凰记事云: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远虑也……其他还有不少建文帝从地道逃走的传说。既然说逃走了,就要先确定逃走的可能性。首先要考证地道是否存在呢?在几百年后终于有了新的发现。1978年,在南京太平门附近,在明代皇宫的旧址上,建设一家工厂的时候,挖出了一条地道,从挖出的情况看,地道高约2.5米,宽2米,跟史料记载的相符。不过当时还不能认定这条地道是否通明向皇宫。2005年6月,对此颇有研究的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季先生得到一条线索,在南京清凉山旁边的国防园,发现一个明代涵洞,季老先生随即到现场考察,发现涵洞位于原明故宫的宫城外,通过勘察,涵洞与之前发现的地道可以连通,就此,可以认定,明代皇宫确实有地道可以通向宫外,那么,没有建文帝烧死的证据,又有了出逃的地道,所以建文帝从地道逃走存在很大可能性。

那么建文帝逃到哪里去了呢?这里先说一个人物,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是个和尚,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汗马功劳,朱棣登基后,姚广孝离开朝廷,朱棣赐给他江苏吴县境内的穹窿山为修行之地,是朱棣极为敬重的人。

在《姚广孝传》的记载的一条线索,当年建文帝出逃后,朱棣抓捕了他的主录僧傅洽,因为这个傅洽将建文帝救出藏匿了起来,朱棣因此关了他十几年,等到姚广孝暮年的时候,姚广孝从江苏突然来到已是明都的北京要求朱棣放了傅洽,并且对朱棣说了个消息,具体怎么说的现在不得而知,但在姚广孝所写的《逃虚子集》中,叙述自己救了一个五马贵人,这个五马贵人很可能是建文帝,所以,姚广孝要求释放傅洽,并且能说服放人的理由只有他知道建文帝的下落。为了考证这一点,从江苏吴县的明清时期《苏州府志》中的《吴县志》中找到一条记载:“积翠庵,一名皇骂庵,明建文帝逊国时移驾于此”,而这个积翠庵就在穹窿山脚下。更奇怪的是在这里发现了皇坟,这个皇坟还有世代相传的守墓人,并且从皇坟附近还找到两座雕龙柱础。在村子里还有块石碑,石碑上刻有“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的字样,这和《吴县志》的记载一样,还在穹窿山附近流传着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就是朱棣根据姚广孝的说法派人找到了建文帝,并且深谈了一次,从此再无后话。






综述,建文帝没有烧死,而是和傅洽逃出了皇宫,朱棣得到消息后抓了傅洽,但傅洽一直没有说出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先后派人寻找,包括郑和下西洋,直到姚广孝暮年之时,到北京见了朱棣从中游说,经过叔侄两人见面,朱棣得知建文帝并无再起之心后,放过了他。这也是至今最为靠谱的说法。


巍岳钦禹

【明室正史】载,朱允炆逃出皇宫,并非一人,当时有贴身侍卫十四人,内中有开国重臣徐达的小儿子徐前,常遇春的第五子常峰山,汤和的小儿子汤正。太监七人,宫女九人。为不让朱棣怀疑,朱允炆没带自己的妻妾。他们离开京城,一路来到昆明,在昆明岩石山一带,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隐居,朱棣虽然获得了皇位,朝中旧臣是敢怒不敢言,貌合神离。朱允炆又从昆明迁移到四川,最后到了陕西,化名李上佛,后来一直延用李姓,随身的九个宫女,都成了朱允炆的妻妾,朱允炆生子十六,在朱棣死后,朱允炆之子与徐前等功臣之后曾盗朱棣皇陵,火烧朱棣尸骨。朱允炆死后,葬在陕西武陵山,后人不忘血海深仇,广交天下英雄,慢慢发展到30万人马,遂起兵反明,李自成就是朱允炆的十三代孙,最后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也算报了朱允炆之仇。朱允炆在逃亡过程中,悲痛欲绝,实实刻刻想念传位给自己的爷爷朱元璋,即便陪上性命,也要回去祭拜爷爷,无人能阻,没办法,徐前,常峰山,汤正等几家功臣之后,保着朱允炆回家祭祖。他们一路夜行,一日,途经九龙山,已是半夜时分,忽见山脚下有一束灯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依门而盼,老者看到朱允炆,双膝跪拜,朱允炆仔细观看,正是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朱允炆双目含泪,扶起刘伯温。刘伯温道:我在此已等侯主公很久了。那天晚上,刘伯温为朱允炆分析了眼前形式,劝朱允炆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要珍惜自己有用之躯,北上出关,女真族已经反明,多次征战,明军都大败而归,刘伯温劝朱允炆联合北方少数民族,等待时机,刘伯温说完,喊出自己的小儿子刘仲热,让他跟随朱允炆而去,刘仲热深得其父真传,运筹帷幄天下无敌。朱允炆听了刘伯温的【屋中对】,放弃祭祖念头,回到陕西,派自己的大儿子朱灭棣,二儿子朱继祖,三儿子朱万恨,以及徐前,常峰山,汤正,等几位战将,一起去了当时的金国,朱允炆长子朱灭棣,貌如金童,儒雅俊美,金国国王努尔哈一生无子,唯有一女,努尔敏,和朱灭棣一见钟情,誓嫁朱灭棣,努尔哈也知道无论怎么说,朱灭棣也是大明嫡皇子,遂把朱灭棣招为女婿,努尔敏为朱灭棣生八子,努尔哈死后,朱灭棣做了金国的皇帝,把金国军队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弟弟和六位功臣之后掌管,就是后来的八旗兵,朱灭棣在刘伯温之子刘仲热的辅佐下,日益壮大。到了皇太极这代,已经是朱灭棣十三代孙了,在沈阳建立了大清,后来清兵入关,皇太极带着自己的家谱,亲自到朱允炆墓祭祖,至于皇太极与李自成的恩怨,那是老朱家的家风,骨肉相残。为什么大清那么打压明朝遗俗,大兴文字狱,就是要不承认朱棣政权,为自己先人朱允炆皇帝报仇。不过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提到乾隆皇帝与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是亲兄弟,并非空穴来风,金庸曾经去陕西几百次,李自成后人才给老金看家谱,李自成撤离北京后,也走了他祖宗朱允炆的老路,隐姓埋名,李自成一生痴爱陈圆圆,到了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地步,陈圆圆为李自成生一子,李自成兵败,孩子只能与他妈同姓。姓了陈。其子聪明过人,才高八斗,后来做了大清宰相,生两子,长子陈家庚,三个月大小,陈夫人带孩子入宫,被娘娘调换。陈夫人回府,发现自己的儿子成了女孩,大惊失色,苦不敢言,后来又生陈家洛,成了红花会的总舵主,陈家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说起来又都是李自成的后代,弟兄两个又打闹一辈子,老朱家败就败在窝里反,一家人鱼死网破,红花会失败,乾隆皇帝看在兄弟份上,也没处理陈家洛,乾隆皇帝曾经七次偷偷祭拜李自成墓,陈家洛亲自给爷爷李自成立碑,只是没写上乾隆皇帝名字,不过碑文上确实写了陈家庚。历代皇室,老朱家可谓是天下第一闹。


白这个颜色

按理说朱允炆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他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本来朱标才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朱标在37岁的时候病逝。按照皇位继承制度,接下来长孙应该是继承人,但是朱标的大儿子朱雄英八岁就早夭,所以次子朱允炆阴差阳错地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从小聪明好学,孝顺懂事。深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驾崩后,1398年6月30日,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年号为“建文”。

一坐上皇位,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就急于巩固自己的权力,削弱各地藩王的势力。短短一年之内,就废掉了五个藩王的实权,最后只剩下了难以对付的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手握重兵,觊觎帝位已久。当意识到自己将是朱允炆的下一个清洗对象时,朱棣先是假装精神失常,整日装疯卖傻、胡言乱语,让朱允炆放松了警惕。1399年7月,朱棣终于痛下决心铤而走险,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开始了他争夺皇位的行动,与朱允炆展开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抗行动。


建文四年六月(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直逼南京城下,朝廷已经无反抗之力,燕军不战而胜,杀入皇宫。

在最后的混战中,皇宫里燃起了熊熊的大火,最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朱棣下令搜寻朱允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但终无下落。所以谁也不能肯定朱允炆真的死了,也有人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了南京。


传说朱允炆出逃之后,在浙江兰溪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部分。当地流传着建文帝朱允炆在东山削发为僧的传说,寺院中还保留有朱允炆的隐居遗址和古碑遗迹。

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但是,朱允炆的下落始终是朱棣的心头大患。如果朱允炆还在世,朱棣这个皇帝就不是名正言顺,有篡位之嫌。1416年,朱棣下令兴建紫禁城,5年后正式迁都北京,以图个眼不见为净。


百草园笔会

80后90后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讲述的是现代姑娘穿越到明朝,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讨得朱元璋的欢心,并和建文帝朱允炆情投意合的故事,剧中最后一集,皇四叔朱棣攻入南京城,皇宫一片火海,朱允炆穿越到了现代,掉在了“十三陵旅游”的游览车上。

《穿越时空的爱恋》朱允炆和小丸子

当然,这是电视剧的剧情,导演和编剧们的奇思妙想只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

那么,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属实成了未解之谜,吸引了我们这些历史迷无数的好奇心。

翻阅无数的文献,建文帝的下落有这样几点。

自焚以谢天下

建文帝影视形象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攻破金陵(南京)城门,朝中文物百官都来迎接这位胜利者,朱允炆知道大势已去,这位皇叔喜好杀戮,落到他手里也难逃一死,况且祖父亲手留下的江山毁在他手里,于是“阖宫自焚”。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燕王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而后,朱棣登大位,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提到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只不过原因是权奸逼迫的。当然这种很官方的说法被难以服众。

下落不明

朱棣形象

《春明梦余录》上说崇祯年间,有位大臣上疏请以建文帝入祀典,崇祯帝回答说:建文帝没有陵园,从何处祭呢?这种说法恰好回应了《明太宗实录》,因为《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朱棣后来找到了建文帝的遗骸,且以皇帝的规格举行了葬礼,既然建文帝尸骸被找到,朱棣为什么不为他建造陵园呢?

出家为僧

出家就没有烦恼了吗

说一个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燕军破城后,建文帝万念俱灰,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太祖皇帝驾崩前,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建文帝打开一看,箱子里边有三张度牒(和尚的身份证明),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朱元璋的祖业。这种观点故事性强,但同样有人支持,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都表示支持。

郑和下西洋据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下落

据说,朱棣看到太监拔出所谓“建文帝尸体”并不完全相信,而是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走遍全国,搜寻建文帝下落长达16年,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宫内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假扮和尚逃离紫禁城后,真的削发为僧,被僧司(宫内僧人职位)溥洽所救,辗转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历史学家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下西洋图

这种观点似乎印证了建文帝出家为僧的观点,但是经过考证,南京皇宫内并没有鬼门和水关御沟,反驳了建文帝逃出生天的说法。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似乎真的难以解开了。


唐东星说历史

对于建文帝下落,可谓是众说纷纭,在靖难之战之后,建文帝就没有下落,而建文帝下落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朱元璋的统治比较严格,所以建文帝宽政的做法让建文帝自己受到了广大的关注,所以建文帝下落就特别的引人好奇。

我们可以在各种野史或者是戏剧中看到人们把对建文帝下落的猜测,那么建文帝下落究竟是什么呢?在明朝的历史中对于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也是传言,所以对于建文帝下落有以下几种说法:

1、漂洋出海,没有消息。相传建文帝自己泛着一叶扁舟出海,好像是去了南洋,在一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休闲生活。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2、建文帝被接入了西内,在宫中老死,死之后葬在了西山。虽然这只是谣言,但是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是有任冒充建文帝,最后这个人就被抓了起来。

3、建文帝是病死的。有人说在江苏吴县考察的时候,发现了建文帝的一些遗物和资料,认为建文帝在离开之后,当了僧人,一直藏在寺庙里,甚至还是复国的想法,知道自己四十七岁的时候,病死在寺庙中。

4、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

5、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兵败之后归隐山林,只是具体的地址不详

6、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

对于建文帝下落,至今都是一件谜案,在很多的凄美故事中,也对建文帝下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讲述,但是对于建文帝下落并没有真实的说法,也没有历史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以至于在很多的历史书籍中都只能记载,建文帝不知所终。

喜欢的话,请记得关注哦。


问历史

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后到底去哪了,这是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一个历史谜团,也正因为没有正式的有信服力的说法,所以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的传闻就层出不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有人说他出海下了西洋(所以一直有人猜测郑和下西洋就是去寻找建文帝的),等等类似传闻一直不断。

而且,在南京城破后的大火的灰烬中,太监们也只是找到了建文帝皇后和太子的遗骸,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遗骸。

学术界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从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建文帝直接在南京城破后的大火中死亡的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是建文帝在城破后在随从的保护下隐姓埋名,最后要么去了国外,要么隐姓埋名后就独自默默无闻的过了一辈子。

第一种就是建文帝削发为僧了,比如明代的《大逊记》中曾经说道,明英宗五年,广西思恩知州岑瑛在出行的过程中曾经碰到一个僧人当道而坐,并对岑说他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流亡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至今在中国西南地区仍然有纪念让皇帝的习俗,所谓的让皇帝实际上就是建文帝。关于建文帝出家的地点还有人认为是在苏州吴江的穹窿山,而且建文帝是在姚广孝的庇护下在吴江的穹窿山出家。这种说法也是关于建文帝下落中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因为后来明成祖在位期间曾经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的名册进行了重新整理。很明显,这是明成祖一次有预谋的行动。

第二种说法就是建文帝在南京陷落后流亡海外,这也是后来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的原因。提出这种说法的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带了不少的锦衣卫卫士,很明显这是用于探访建文帝的。

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则有待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更多历史证据的发掘,实际上如果建文帝继续执政下去,明朝乃至之后的历史都会改写。


青年史学家

朱允炆一生传奇

上位传奇(其父朱标,太子期间薨毙,后其祖父朱元璋立他为太子)

任用传奇(虽名将一扫而空,但也有名将,却信任帅哥兼草包李景隆)

思想传奇(为保自己名誉,不允许伤害朱棣性命,背上弑叔之罪名)

结局传奇(南京城破,皇宫焚毁他本人却无迹可寻,成为迷局)

就这样

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太孙,草草的结束了他的帝王之路

并在朱棣即位后的几十年间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民众视野

却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终成祖一生也未找到

但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朱允炆是否现身过?是否与朱棣叔侄见面呢?

朱允炆断送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朱棣以一隅之地取得胜利,成为了这个王朝新的主人,并将帝国发扬光大,稳稳的坐住了这个皇位

而朱允炆的下落,成为朱棣最为关心的事情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永无安宁之日

他到底去了哪里?

是去当和尚了?还是归隐山林做一个普通人?

今天我们就来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探寻建文帝的下落

史料记载,朱棣夺南京之前,皇宫燃起大火,其后朱允炆不知所踪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

朱棣火急火燎的进宫,目的不是皇位,因为那已经属于他了

他要找到是朱允炆!然而大火焚毁了宫殿,却并未发现朱允炆的遗骨

到底是死是活,给个准信啊!

所以,朱棣做了两件事情

  • 把溥洽打入天牢

溥洽是朱允炆的主录僧,和朱允炆关系相当密切

传言朱允炆也是在他协助下才纵火为掩饰逃脱

  • 派两路队伍到查找

陆路部队:胡濙

海路部队:郑和

因为,心病还须心药医

毕竟皇位是夺来的,靖难之说骗不了天下人,更骗不了他自己

“去找,找遍天涯海角也要告诉我一个结果”

我想这就是朱棣的内心写照

根据其后两队人马海陆同时出击

且一找就是几十年可以断定

  1. 朱允炆生死未卜,或者说没有他的死亡证明

2.朱棣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只为一个结果

“你到底在哪?出来啊,你出来啊!”

结果如何呢?

郑和的情况大家都耳熟能详,七下西洋,创造了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迹并流传千古

另一队人马,胡濙一直以来都很神秘

但是他的情况才是最让人好奇的

作为四处云游为朱棣寻仙问道的代言人,胡濙并未有何功绩却频频升官,而且十几年如一日的在全国各地四处探寻,实际上,他就是寻找朱允炆的特殊部队领导

永乐五年,胡濙受命以拜访张三丰为由走访南方各地私下寻找建文帝,这一找就是十年,期间其母去世胡濙请命给母亲料理丧事被朱棣否决

十年无所获,永乐十四年胡濙被召回,升官,官至礼部左侍郎。三年后,永乐十七年,胡濙再一次奉命出行,这一次的目的地被朱棣圈到了江浙一带

永乐二十一年,鞑靼首领阿鲁台率众袭扰明朝边境,朱棣率兵亲征

这个时候出去寻找了十几年胡濙终于来复命了

这突然的觐见,让事情有了转机

朱棣正在征途之中,且已入睡

然而,胡濙出现后,是立即召见

两人聊了很久“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史料上记载:成祖“至是疑始释”

如果是建文帝已死那必定说不了这么久

从而推断出建文帝尚在人间,而且生活近况也已悉知

远征途中和夜半这两点还可以推断的是

如果当时两人聊了那么久

说的不外乎是建文帝的生活现状相关细节

并且,值得一听

  • 大胆的猜想——是时候结束了

朱棣应该释然了

几十年风风雨雨,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战战兢兢的握着他手中的权力,已经累了

朱允炆应该也释然了

几十年颠沛流离,他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还要隐姓埋名,他也过够了这种东躲西藏的日子

叔侄是否还见过面呢?

我想,应该是的

按照朱棣的性格,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凡事做绝的风格,肯定不会只是让胡濙带来朱允炆的消息这么简单,他一定想要见一见这个几十年噩梦中会一直出现的人吧

而结果,一种是选择杀掉朱允炆,一种是选择与他见面之后放他走

皇位是朱棣的,这已经无法改变;而他这个可怜的侄子也已经从青年变成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

一切都结束了

在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在朱棣的皇帝营帐中

叔侄俩是否还能一如往昔,推杯换盏再续前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