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哪些習慣容易帶壞孩子?

dydes

1.晚睡晚起,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大人的行為特別容易影響孩子,大人晚睡,小孩也會晚睡,充足的睡眠對寶寶的成長尤為重要,睡眠比較好的嬰兒智商和身高發育是比較好的。研究證明,生長激素70%左右都是夜間深睡眠的時候分泌的。睡眠對情緒狀態也有很大的影響,小嬰兒也好,大孩子也好,如果缺乏睡眠或睡眠質量不高,會有易怒、煩燥、行為障礙、記憶力減退、活動能力降低等情況,還容易發生意外傷害。所以說良好的睡眠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段時間我和小粽子爸爸總是喜歡看電視很晚,小粽子也總是在我們睡覺之後才會睡覺,夜裡還總是醒,之後我們大人調整作息時間,一到睡覺時間就會告訴寶寶,該睡覺了,把燈關起來,這樣一段時間後,寶寶終於可以安穩的睡覺了!

2.過度表揚或者批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

當然過度批評也是不對的,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家長應該做的是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而是當孩子犯錯誤時,指出孩子錯誤的地方,幫助其汲取教訓,改正缺點!


記得小時候,父母總是會說我們這個不如別人,那個不如別人,我和弟弟就會變得特別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自尊心特別脆弱,那種感覺特別不好,所以我發誓,我自己的孩子,我絕不去隨意批評!

3.要什麼給什麼,一切來的太容易,會使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好的東西是要自己通過努力爭取的!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很是寵溺,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就算是要天上的月亮都摘下來!可這真的是愛孩子嗎?這其實是害孩子呀,孩子只會覺得這個世界都是他的,不懂得珍惜金錢的來之不易,一味只會索取,不懂得付出!


最近新聞中,15歲的孩子對父母上演全武行,拳打腳踢,就因為他媽媽沒有錢給他買遊戲機,30多歲的男子跳樓自殺,就因為他的父母沒給他錢買手機,一個名牌的大學畢業生殺死了自己親生母親,還能用像沒事人一樣出去玩,就是因為母親沒有滿足他購買電腦玩遊戲的要求……

所以說這些壞習慣千萬要不得,不僅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魚兒遊兒遊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都說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往往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而家長的某些壞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往往會造成無法挽救的損失,所以提早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是家長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必不可缺的。

•沉迷手機

在移動時代,人手一部手機的現象再正常不過了,家長們往往一下班,就坐在家裡開始玩手機,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長此以往,孩子們往往也會養成沉迷手機的習慣,愛玩手機遊戲、愛看手機視頻,而且關鍵是,市面上的電視劇大多沒有分級限,一些過於成熟或血腥暴力的鏡頭往往會對孩子的性格有所影響,所以家長們在孩子面前可以儘量收起手機,就算是公務,也可以回到自己房間再用手機溝通,避免給孩子造成,爸媽都愛玩手機的不好印象。

•不愛運動

家長們如果週末喜歡癱在家裡,不愛運動,不愛出門,孩子也只能呆在幾平米的家裡,沒有接近大自然的機會。其實,科學研究顯示,運動對孩子的神經系統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啊,人體動作的協調完成,往往需要神經系統的良好指揮才能做到。而且愛運動的人,往往更加的積極陽光,往往更加的充滿活力,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家長們,可以適當的運動運動,就算再累,也要帶著孩子出去走走,哪怕是繞著小區走一圈呢,從小給孩子培養對運動的興趣,將來一定是一筆財富。

•對他人的負面評價

可能有些家長比較喜歡抱怨,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直接的說了出來,哪怕是當著孩子的面。比如“你舅舅說話一點都不靠譜,說好今天約著見面的,怎麼打電話又不接了” “你爸爸怎麼回事呀,說好去買醬油的,怎麼這麼慢”,不知不覺中,你將孩子身邊的人都說了個遍,導致從小給孩子造成的印象裡,身邊的這些人,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那麼他會漸漸的疏離他們,從小心裡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甚至也會學著你的樣子去抱怨別人。

•無視公共規則

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過馬路紅燈時,為了趕去上學,家長往往拉著孩子就走在斑馬線上了;在大家都排隊買票的時候,為了早點進入園區,有些家長會無視規則選擇插隊;在找不到垃圾桶的時候,有些家長就將手中的餐巾紙隨手丟在地上了。這些行為,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上,只要你著急,你有苦衷,有些規則是可以無視的,有些事情是應該以自己為優先的,因為爸媽都是這麼幹的。所以,維護公共規則要從小抓起,如果家長不帶頭行動的話,光是在口頭說說,在孩子眼裡是沒有信服力的。家長應該帶頭行動,而不是說說而已。


蜜桃姐姐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從孩子年幼並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起作用,有時候甚至可能會持續一生。有些習慣,也許表現到行為層面上只是一個習慣的壞動作,對於孩子來講也有可能是深深印到腦海裡的難以改變的壞習慣。

孩子很容易從家長身上學到一些壞習慣,如吃飯的時候看電視,作息不規律等。這些行為從短期來看,是一件放鬆身心,愉悅心情的事。然而從長期來看,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會導致進食不專心,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腸胃不好;而這種行為讓兒童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也會分心。作息不規律,家長如果前一天睡得太晚,隔天表現出一副昏昏欲睡的狀態,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想法。孩子可能會認為作息不規律是一件“很酷”,“有趣”的行為,由於對這種行為崇拜和認同,而形成了自己作息不規律的習慣,這對於孩子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有不利影響的。

最容易帶壞孩子的習慣,其實往往是家長自身最難以改變,適應良好覺得愉快的壞習慣,孩子在看到家長在“享受”壞習慣時,受到的心理暗示是巨大的——做這樣一件事可以讓我像爸爸(媽媽)一樣這麼快樂,這麼爽!從而潛意識裡不斷想要去做這件事,最後由體驗到的情感對行為本身進行強化,從而讓壞習慣根深蒂固地樹立起來。

如果想要不帶壞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家長應當和孩子一起努力,去改變自身的壞習慣,培養好的習慣,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心聆教育

說髒話排第一有沒有。有一次,在電梯裡看到一個大概六七歲小妹妹,很恬靜的跟著奶奶坐電梯回家,因為電梯上人比較多,可能一不注意,有人踩到了小妹妹。“你媽賣x,眼睛瞎啊,踩到老子了不曉得啊”,誰也想不到,看著文文靜靜的萌妹子居然巴拉巴拉一大堆國罵脫口而出。著實讓人好感全無。旁邊妹子的奶奶也是全程罵罵咧咧,搞得整個電梯的人都特別尷尬。不然看出,小妹妹愛說髒話或多或少也跟奶奶愛說髒話有關吧。更記得老公有次在孩子面前說了一句媽的,然後,那時才4歲的孩子居然就學會了,並且樂此不疲的說。很是花了一段時間才矯正過來,後來老公在孩子面前很是注意那些粗俗的口頭禪,生怕孩子的小耳朵再聽了去。

其次,愛貪小便宜也不是什麼好習慣吧。見過不少父母,為了一丁點蠅頭小利,更是打著孩子還小不顯眼,做盡了醜事還不自知。我見過一個媽媽,等車時跟孩子說“等下你就稍微彎一彎腰,這樣就看不出來你有1米2了呀,能省個車票錢呢”😂。我不知道,這個孩子以後會不會一直不自覺的彎著腰生活。有這麼愛貪小便宜的父母,孩子多少都會有點影響的吧。

愛打遊戲不自制,也是一個特別容易影響孩子的壞習慣。對於這個深有體會,以前一回家,老公和我各拿各的手機玩遊戲,孩子也抱著電腦不放。時間到了,叫孩子去洗澡睡覺了,孩子說“為什麼你們可以一直玩不睡覺呢,我就不可以嘛”。聽到這話,才發現我們這樣真的是不好的壞習慣。於是大家約定,每天回家先看一小時書,再看半小時手機,統一時間到了就睡覺,週六週日可適當延長。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孩子明顯不那麼沉迷於電腦,此時我也才發現,手機對於我們並沒有嚴重到每天不看手機會怎樣怎樣。生活一如既往,甚至比之前更美好。

每個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希望各位爸爸媽媽都可以真正做到言傳身教,陪伴孩子過好快樂的每一天。



楠楠ma

家,是每個人的港灣,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不同的家庭環境塑造不同的孩子。然而,隨著人們思想的改變,離婚率逐年增高,陷入父母不幸婚姻裡的孩子也越來越多。那麼,不幸的婚姻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了?

一、自閉

面對父母關係的不和,生活不幸福,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能感受到這種不幸福的氛圍。而且,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因而常常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

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跟別人的父母進行比較,自感不加別人的家幸福,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二、壓抑

因為父母的不和,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係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洩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而且常常感到壓抑、鬱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由於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三、焦慮

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子女在他們父母親互動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父母之間隨時的戰爭,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係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四、自卑

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特別是看到同伴們的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的生活。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鬱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裡,於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五、自責

家庭不和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從而泛化對自己個人能力和品質做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

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家庭的不和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


聽說吧心理諮詢

家長壞習慣一:夫妻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

在孩子純真的心底埋下了暴力的種子,他很容易通過模仿習得暴力,會本能地認為吵架、打架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目睹或經歷家庭暴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難融入群體,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這種影響在長大後甚至建立家庭後仍然存在。


家長壞習慣二:無原則滿足孩子的需要

快樂的童年不是無憂無慮,不是去滿足孩子的所以需求,這樣容易養成孩子驕奢放縱的壞習慣,輕易得到得更不懂得感恩珍惜,孩子容易在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


家長壞習慣三:家庭教育觀念不統一

媽媽說吃飯不許看電視,奶奶說沒關係,馬上就吃完了;爸爸說要管教孩子,媽媽護在身後反駁他還小;長此以往,孩子一是容易不服管教,家中沒有權威一方可以讓他崇拜敬畏,二是變成牆頭草,哪一方對他有利他就偏向哪一方,用溺愛的蜂蜜“嬌慣”出來的只能是歪瓜裂棗。


家長壞習慣四:在人前批評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最久,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經常在外人面前批評指責孩子,不但有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孩子的信任,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容易變得自卑怯弱,隨意給孩子貼上的壞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撕下,讓孩子破罐破摔,認為我就是這樣。




家長壞習慣五:對上不慈、對下不嚴

不尊重、不贍養家中老人,甚至在孩子面前說老人壞話,不捨得給長輩吃喝穿好,卻事事以孩子為先,不捨得說一句重話,最終自食惡果,“言傳身教”地培養出另一個目無尊長的白眼狼罷了。

家長壞習慣六:沒有公德心、不遵守規則

比如在公眾場合吐痰、抽菸、出口成髒、插隊以及闖紅燈等,假如你在一個還沒有形成正確三觀和道德感的孩子面前這樣做,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壞榜樣,沒有能力遵守規則守住道德底線的孩子,長大後面臨社會上的種種誘惑挑戰就更難守住自己。


王子駕到育兒心理學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了一個觀念: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餐桌是最好的課桌。而不再是將孩子成長的事扔給學校和老師,自己只是坐等結果。家長的一言一行,往往是給孩子最直接的言傳身教。

所謂習慣,我理解為日積月累形成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人們說“習以為常”,打抵就是這個意思,習慣已為常態。

就像情緒沒有好壞但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之說,習慣有好壞之分,但是分類的標準比較廣泛,比如:大到社會觀價值觀,小到日常的行為準則或者語言習慣;可能是個人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是一個公司的規章制度下養成的習慣。


而作為家長,我們想堅持給孩子好的影響不易,在平時的行為習慣上帶壞孩子卻不難。

在我看來,家長直接帶給孩子的壞習慣包括以下幾類:

1.價值觀。價值觀就是家長看待世界、社會、婚姻、愛情等的價值標準, 這表現在家長日常的一舉一動中。比如,對社會上醜陋的行為怎麼看,對熱門事件如何評價,在家庭關係中的處理方式等。

2.生活態度。一個人對生活是積極上進型還是隨波逐流型,在其日常的行為中可以看到,簡單說學習努力還是混日子,積極擁抱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還是死守一隅狹隘保守。

3.為人準則與社交習慣。這裡是指對他人的態度,與人溝通的方式,人際交往的能力。

4.日常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特別具體的一類習慣,例如吃飯的習慣、洗漱的習慣、專注的習慣、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認真思考的習慣等,這些好習慣的背後,當然就是可能的負面影響。

5.語言習慣。一個家庭的不好,往往就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如果家長的語言是禮貌的客觀的,還是肯定也是彬彬有禮之人;如果家長長期叱責吼叫用打罵來解決問題,孩子在社交過程中自然也會以武力解決。我們說,人與人之間70%以上的溝通都是通過語言完成的,可見語言習慣的重要性。

所以我認為,與其說家長會用習慣帶壞孩子,不如說,家長是樹根,孩子是花朵,所有孩子身上看得到的問題,都是父母自己問題投射的結果。

有時,“小的習慣”好改,比如,從語言暴力到遇事說“對不起,謝謝你”,而大的觀念難換,因為我們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投射。所以,最怕的不是“壞習慣”,而是對於“壞習慣”我們說“習慣了!”


最後,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 所以,發現並改善壞習慣,綻放我們的好習慣,這就是每位家長的智慧之路了。


北姐愛分享

我覺得有很多,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有時候,雖然家長是無心的,但是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強,你自己沒有注意到的點,可能孩子就記住並且學會了!以下家長的壞習慣,可能就會帶壞孩子!


1、說髒話

2、隨地吐痰

3、挑食

4、吵架、家暴


5、說謊話

6、不贍養甚至虐待父母

7、言傳不身教


8、插隊

。。。。。。

當然不止這些,壞習慣養成容易改掉難!所以,家長即使在家裡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學習能力快,一旦形成的壞習慣,是很難輕易改掉的!


愛分享的追劇迷

就個人觀察而言,脾氣急躁、暴躁的家長容易帶壞孩子。

急躁的家長們在和小孩進行互動時容易打斷小孩的言語行為,他們非常期望孩子們按照他們所預期那樣行動即使他們還沒有弄明白小孩的想法。這樣導致小孩在和其他的孩子們交往中,往往缺乏耐心的傾聽,甚至連事情是什麼,要幹什麼還沒弄清楚就急於表達自己,也不管行為正誤。

暴躁的家長比急躁的家長“糟”得更上一層樓,因為他們不僅僅急,而且往往會加上打罵,這樣容易使小孩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會讓他們有個潛意識,如果錯了便會受到責罰。因此,這樣的習慣最容易帶壞孩子。


皮皮虎媽媽

別說孩子,就是成人也是“近朱者不容易赤,近墨者特別容易黑”。

  • 孩子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家裡有喜歡說髒話的家長的話,不知什麼時候孩子就會冒出一句一模一樣的版本,真的是“此情此景讓家長啼笑皆非,非常的難堪”,不少人應該感同身受吧!

  • 曾經聽過一位老師的講座,說有一天早晨,她進教室去看看小朋友們都在怎樣玩兒玩具。

她走近一個擺的高高玩具的孩子詢問,孩子回答說,“這是大高樓,我家就住在裡面”。

回過身來,問另一個孩子在玩兒什麼,孩子說,“我在做一個汽車,長大可以像爸爸那樣開著來上學”。

當她走到一個將玩具擺的像一條長龍似的孩子的面前,問孩子時,孩子張嘴就說,“胡了”!

聽到這兒,全體家長鬨堂大笑,然而,我們靜下心來,就可想而知孩子是在怎樣的環境“薰陶”下,才會如此的流利,破口而出那句“胡了”!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裝進了孩子們小小的世界裡,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孩子——這張白紙上作畫,至於最後的作品是如何,還要看我們的家長如何掌舵!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最好,只要孩子們成為更好的,我們才會有所慰籍!紅不容易紅,黑卻非常容易容易黑,才更需要我們時刻自省!

(玩兒手機這事兒我就不提了,此刻的我正在玩兒,放下吧,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