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谁走漏了风声导致邬思道决心要走?

汉东懂汇报的季检察长

“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跟俄国老毛子干”康熙皇帝志得意满,把北国和江南都收拾了一遍,这样的丰功伟绩可以汉人政权唐宗宋祖相提并论,并且自己三日翰林院廷讲,七日天下名士大讲,可以说文治武功了。

开了挂的人生从8开始,14岁亲政掌控乾坤,转眼之间已经过了五十年了,他与自己亲信魏东亭说过:自己这个冬天太长了,挡住了很多人的春天。太子胤礽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储君了,他培育自己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兵部和户部及吏部,地方上涵盖了大半个江南官场。与太子胤礽抗衡的是八王爷胤祀,八爷党中央控制刑部和工部及御史台,地方上控制另外半个江南官场。没有多少根基的冷面王四王爷胤禛,只能苦干实干获取圣心,他的左右手不是自己亲弟弟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十三阿哥胤祥。

康熙皇帝感觉到了压力,这么复杂的朝堂格局,自己该如何确立帝国的接班人呢?邬思道被田文镜举荐给四爷后,一直以雍王府家庭教师身份为胤禛提供智囊服务,邬思道熟读二十四史和阴阳家术数,他考虑到康熙老爷子的心思,在处理九王夺嫡局面下该作出何种决断呢?

邬思道为胤禛提供的建议是,心中只存天子而不要世故,于是从追讨国库欠款案件开始,胤禛把国家大事做最高利益准则而抛弃个人的荣辱,他得罪了所有兄弟和三公九卿,成为了冷面王。康熙心中这位敢于实施雷霆手段的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把自己留下吏治改革和帝国经济改革继续完成,这样才不辜负祖宗的江山。这种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政治需要考验深层次的人性和灵魂,太子胤礽在江南所作所为由于江夏镇的贪腐案件几乎显露无遗,这对于八爷党是一个巨大机会,对于四爷胤禛也是,面对如此政治诱惑该怎么办呢?康熙皇帝命令胤禛严查刑部,江夏镇任伯年如何让平民张五哥替罪到菜市口杀头,背后到底是怎么阴谋。

胤禛接下来了皇命回到了府邸,将朝堂上的事情讲给邬思道,邬思道马上想到此事与太子胤礽有关,涉及到储君的事情都需要谨慎,胤禛涉入其中就会成为太子党和八爷党及百官的敌人,江夏镇的任伯年和任伯安兄弟手头上掌握了百官受贿的证据,这些账册被李卫和年羹尧弄到手,而李卫的兄弟李狗儿把这件事告诉了邬思道。邬思道想到胤禛并没有按照自己建议,不去涉入刑部案件之中,说明四爷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对于皇权的欲望,让四爷可以抛弃兄弟骨肉之情,可以把控百官于股掌之中。

邬思道何等的聪明,坎儿成为替死鬼,为了百官受贿账册陪葬,邬思道预测到自己在辅佐胤禛上大位后会不测,于是坚决告别。


唐俊龙55398571

你好!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是雍正府中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在雍正顺利登基称帝之后,十三爷允祥前来送邬思道离开,不仅向邬思道道歉,还送了一个女人给他,看着允祥一脸的歉疚,心里不忍的邬先生说出了他本不想说给十三爷的话:那个铁帽子一定要力辞,才能保一辈子平安。十三爷很诧异,说道皇帝四哥肯定不会干这种鸟尽弓藏的事,下面邬先生说的话至为重要,他说:府里那些专一为四爷办理秘密差事的人,恐怕!

这些办秘密事情的人直到邬先生为了惊醒十三爷说出口,一直在剧中也没有出现过,刚从邬先生口里说完,我估计也不用出现了,因为当晚就像坎儿那样被灭口了。



但这些人中肯定有和宫中各房太监暗通款曲之人,四爷只要平时多留意一点,挖掘几个这样的人养在府里并不难,所以雍正和康熙在房间里的对话,这些人能第一时间知道,并告诉了邬先生。



有人会问,这样的情报攥在府中那些机密之人之手,怎么能让邬先生那么快就预闻呢?这只要细想一下就不是问题了,以邬先生的本事,康熙帝包括他的朝廷都能看得那么透彻,指点雍正做事如同教授孩童般简单,这等心机本事稍微拿出来一点,指点下府中那些专一办理秘密事情的人,他们乃至他们的家庭就可受用终身了,那么邬先生想获得他们在宫中的情报可以说是信手捏来,易如反掌!

只是这等事情并不是电视剧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所以就不会花费镜头来描述,毕竟,这部电视叫雍正王朝,不叫邬思道谋士不是?


史书上冬眠的蛇

反感这类阴谋论的问题和答案。人性有善有恶,帝王也是人。具体到某件事上,是作恶还是行善,根本还是以趋利避害为标准。作恶有利则作恶,行善有利则行善,如是而已。

范蠡、邬思道是人才。但是却是以谋略见长,说得直白点,就是擅长兵行诡道。各种奇谋妙算,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些只适合“无所不用其极”生死搏斗。康熙晚年的诸位皇子夺嫡之争,就是典型的生死搏斗。胜者王侯败者贼。一旦失败,性命堪忧、甚至一家人的姓名都不保。反过来说,也正是诸皇子夺嫡的形势,才给了范蠡、邬思道之类的人才的用武之地。形势VS谋略性人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雍正继位,宣告诸皇子夺嫡的形势彻底结束。雍正本身,由一个夺嫡者转变成治国者,谋略、兵行诡道,适合治国嘛?范蠡、邬思道之类的人才被弃用,正常的结果。表说雍正作为皇帝太薄情,这种薄情绝大多数人都在做。比如,买了辆车,造这辆车的工人下岗了,有谁出钱养活过?“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范蠡、邬思道之类的人才,在波谲云诡的形势不复存在的时候,退出历史舞台是合情合理的。

治国需要的是正才,需要的是耐心。甚至需要几代人才的前赴后继、默默耕耘。比如建立一项法律或者制度,并时刻为保证这项制度的执行、弥补制度的缺陷、随新情况的出现升级完善这个制度。这样的事,需要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法律、制度必须公开后,才有可能执行),是要陪伴着制度的执行,一起受世人的检验和评价的。制度太超前脱离实际、制度太落后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既适合当时形势、又对未来又准确预期而引领,才是一个好制度。而人才的智慧和谋略,是完全被无视的,人们评价的,仅仅是制度本身。

范蠡、邬思道这类的人才,能适合平凡、堂堂正正、甘于寂寞嘛?不可能。庖丁解牛用小刀利刃,五丁开山用巨斧重锤。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长处、使用在不同的领域。

把范蠡、邬思道的离开理解为鸟尽弓藏,是无知。

吐槽勾践、雍正薄情,是自己内心黑暗。


沧桑短笛

邬思道决心要走跟谁走漏风声没有半毛钱关系。他是《雍正王朝》剧中最神秘莫测的人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洞悉人情世故,深黯帝王心术。相信无论谁当皇帝,都不愿留下这样一个人精在身边。雍正皇帝自然也不例外,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雍正办的秘密差使,邬思道不仅了如指掌而且还全程参与谋划,因而在雍正继位之后,邬思道清楚的意识到自已应该激流勇退,以安天年。于是他向返回潜邸的雍正皇帝密谈,表达自己退隐避世的想法,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令他半隐于市,到心腹家奴李卫府中去做师爷。

临别之时,十三爷允祥前来送行,邬思道让允祥拼死力辞铁帽子王,以保一世平安,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邬思道又说:“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其实就是对伴君如伴虎的一种解释。邬思道明白,以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留下来一定是兔死狗烹的下场,因此他决心离开。可天真的允祥并不相信,反而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相信四哥会做出鸟尽弓藏之事。邬思道告诉允祥,只要收敛锋芒,雍正不会拿他怎样!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中被夸大了的剧情,真实历史上的邬思道并没有如此神通广大的才能,仅仅只是田文镜聘请的一位性情古怪的师爷,他最出彩的举动是替田文镜写密折参劾国舅爷隆科多,并且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动笔。后来连雍正都知道了邬先生的大名,有一次田文镜向雍正上了一道请安折子,雍正批道:“朕安,邬先生安否?”



历史茶坊

不知道。

不仅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估计导演和编剧自己都不知道。

其实这就是一个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发展到这里,需要有一个人告诉邬思道,四爷已经请旨查刑部案了。但是,如果把这个人实写出来,有会节外生枝。

比如,你必须告诉观众,这个人是怎么知道胤禛已经请旨?这个人为什么要向邬思道泄密,是无心还是有意?胤禛会追查这个人吗?这件事对之后的情节有影响吗?

如果这么写,剧情就拖沓了。所以干脆把这个人隐去留白,观众知道有人走漏消息就可以了,不必知道到底是谁。


梦露居士

邬思道是《雍正王朝》里面第一等聪明的人,邬思道熟读经史,所以能够洞察帝王心术,他看透了历来的帝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

1、“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是范蠡评价勾践的,历来帝王其实也都是这样,患难的时候是他最需要人的支持的时候,追随他的人越多越好,而真正发达了他考虑你是不是会因为患难时候帮助过他居功自傲难以控制?是不是知道太多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帝王上位肯定有一些非常手段嘛。

2、伴君如伴虎、朝登天子堂,暮到菜市场。汉景帝时期的晁错不就是这样吗?权力中枢最近接皇帝的无上权威,这样的地方如不小心错一步万劫不复。

而邬思道在雍王府是雍正当时最为心腹的人,像是年羹尧、李卫这样日后做到大将军、一省督抚的人都毕恭毕敬,可见当时邬思道在雍王府多受重视。康熙时期有十三衙门雍正有粘竿处,这些秘属于皇帝统帅的特务机构恐怕也在诸皇子中效仿,外面打听做事的看做“武”,而在幕后供参谋的则是“文”,文武并属一个系统,邬思道自然知道谁负责这些,言谈之中便能套出话来,或者邬思道凭借自己在雍王府的身份曾经施恩于他们,自然有人会告诉邬思道。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邬思道是一个奥秘莫测的人物,上知地舆,下通地舆,洞悉人之常情,深黯帝王心术的人。邬思道的岀走,并不是有人走漏了风声,而是邬思道深知自己为雍正岀了大多的坏点子,害死了很多人,害怕雍正会缷磨杀驴,对自己不利,决定离开走了。



剧组缺钱,拍不下去了,遣散演员省钱。你仔细看看《雍正王朝》是虎头蛇尾片,越往后场景越小。一集中就两三屋内景、十几个人演。当时真缺钱,后来大热才翻身。试想一下,邬老师这有血有肉的人物怎么可能被裁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