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庆功楼”?

用户58375186027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但故事虽假,道理是真,朱元璋为保江山永固,剪除开国功臣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传说朱元璋剪灭群雄,一统四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防自己死后,开国功臣生出贰心,威胁大明江山,就命人建造了一个华丽的城楼,取名庆功楼,宴请开国功臣在楼内饮酒作乐,待大家酩酊大醉时,一把大火烧了庆功楼,这些功高震主的臣子全都报销。

这个故事当然是完全编造的,因为朱元璋虽然少了不少功臣,但不是一把大火就烧死的。如果他有这么“聪明”,也犯不着以后还要想出种种借口去杀掉那些功臣。

明初主要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郭英等。

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最终结局:

  • 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二月,病死。
  • 鄂国公常遇春:洪武二年七月,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 诚意伯刘伯温:洪武八年四月,病死;
  • 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坐蓝玉案被杀;
  • 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三月,病死;
  • 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十一月,病死;
  • 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病死。
  • 越国公胡大海:至正二十二年,死于降将暗算;
  • 凉国公蓝玉: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谋反死;
  • 颍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因请赏田被赐死;
  • 郢国公冯国用:至正十九年,病死军中;
  • 宋国公冯胜:洪武二十八年二月,坐蓝玉案赐死;
  • 西平侯沐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病死于云南;
  • 武定侯郭英:永乐元年二月,病死;
  • 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坐罪死;
  • 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儿子乱法连坐死;
  • 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以逾制死。

由此可见,明初开国功臣的死期和死因各不相同,从建国前就死掉的常遇春,一直到永乐元年才死掉的郭英,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十年,“火烧功臣楼”这种一网打尽的情形并不存在。


狄飞惊

据当时民间流传,自从朱元璋成为了皇帝之后,就十分害怕会有人谋害自己,夺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而最另他担心的“谋害人”就是曾经与他出生入死,并肩作战打下了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们。于是,为了安心,朱元璋开始设计将这群开国功臣们一个个从自己的身边除掉,不留后患。

不久,朱元璋就想出一个办法要将自己的功臣一网打尽。他首先传谕众功臣:自从大明朝成立以来,朕还没有为各位功臣摆酒庆功,如今天下太平,也该为大家庆贺一番。接下来,朱元璋在南京建造起一座高楼,并命名为“庆功楼”,还亲自拟定了参与人员的名单,从表面看,这的确是一场高规格的国家表彰大会。

朱元璋自认为行事周密,谁知却瞒不过刘伯温的眼睛,在这场庆功宴开始前,刘伯温就上了辞官表,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批准后,同为开国功臣徐达等人为其送行,刘伯温不忍好友徐达遭遇不测,便委婉的告诉徐达,皇帝召开宴会的时候你一定要紧紧跟着皇帝,不能离开半步。

结果,在那天的庆功宴会上,酒过三巡之后,朱元璋便借口起身离席,此时徐达也连忙追了上去,朱元璋看到他跟来便问:“爱卿,你不在楼上继续饮酒,跟着朕做什么?”徐达哀求道:“陛下,您真的一个都不留么?”朱元璋听到这句话,便威胁道:“既然你已经知道内情,今后不准对任何人说起,否则朕决不轻饶你!”就在二人走出庆功楼之后不久,一场大火就着了起来,那些倒霉的功臣也随之殒命。

火烧庆功楼这个事情最早出现在清朝流行的评书《英烈传》之中,原版的书中,称朱元璋为真龙天子,对其褒奖有加,结果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反感,于是将此评书加以篡改,丑化了朱元璋和明朝王室。说这个事件不是真事,也同样因为在清朝人编撰的正史《明史》中也不曾发现有任何火烧庆功楼事件的记载。

而这个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的火烧庆功楼事件在历史上有没有影子呢?

据明朝大学士宋濂的《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确实曾经在南京建造过一座高楼,每次都会跟自己的幕僚在这里讨论军情和国家大事,同时在这座高楼中藏有火炮和火药,据记载,曾经有一天这座高楼发生火灾,引发了爆炸,且这座高楼距离官府大楼很近,爆炸曾经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但当天朱元璋有事并不在这座高楼之中,因此躲过一劫,也许这场火灾正是火烧庆功楼事件的原形吧。

然而一场火灾并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以至于火烧庆功楼事件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朱元璋本人确实曾经诛杀过功臣并且与其心狠手辣的性格有关系。

曾经在洪武十三年和洪武二十六年,分别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谋反案”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利用这两大案件不仅彻底废除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丞相职位,彻底消灭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而且利用这两大案件大开杀戒,把开国功臣基本上诛杀殆尽。例如,在这胡惟庸案件中,曾经被朱元璋誉为“再世萧何”的丞相李善长也被牵扯其中,惨遭灭族之灾!对于父皇的做法,性格温和仁爱的太子朱标曾经表达过反对意见,却被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然而最终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把皇权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的建文帝。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剪出功臣势力,让自己的孙子坐稳江山而不被权臣挟制。

后世许多痛恨朱元璋的人通过文学夸张的手法将朱元璋巩固皇权的事件丑恶化;火烧庆功楼的传说能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自然不足为奇了。


凡人的历史世界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中文名

火烧庆功楼

外文名

Building fire to celebrate

题材

地方县志

相关人物

朱元璋、刘伯温、徐达

背景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1370年,朱元璋开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他封6人为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花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5]

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

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郭英的妹妹纳为自己的宁妃,把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5]

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5]

详细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

真相

宋濂《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的确在南京建过一个楼,叫忠勤楼,他经常与身边的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军国大计。汪广洋、陶安等人的诗文里就写到过这座楼。庆功楼的故事据此而来。

明朝开国大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

徐达:病死。

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

刘伯温:病死;

李善长:坐蓝玉案被杀;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邓愈:建国后病死;

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

汤和:建国后病死。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杀死;

傅友德:因请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冯国用:死于军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沐英:病死;

蓝玉:建国后犯法而死

开国大臣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据查证,这个说法最早出现是在满清时期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而《英烈传》是满清当局在配合文字狱、改毁古书等文化灭绝措施而授意一些无耻文人篡改明朝人民群众歌颂朱元璋的话本小说《皇明英烈传》而成(“皇明”字头古书尽数被毁,今仅余残本),评书里为了扳倒前朝,加入了许多对朱元璋污蔑丑化的内容,“炮打庆功楼”就是其中内容之一。

在明朝原版《英烈传》里是没有这类内容的。


童话里的承诺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尸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旅行中国

正史没有记载,明朝开国元勋多数死于病死老死犯法死。


常遇春:在北伐途中病死。

邓愈:建国前死。

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在牢中。

李文忠:建国后病死。

傅友德:因赏田被朱元璋赐死。

胡大海:建国前死于降将暗算

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

廖永忠:被朱元璋以逾制理由杀死。

冯国用:死于劳中。

冯胜:坐蓝玉案赐死。


朱元璋坐了皇帝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害了生命,夺取他的江山。普天之下唯有那些当初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将帅功臣。这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心中刺。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胡惟庸九族,并连及三万多人,最终成了大冤案。洪武26年朱元璋又借蓝玉谋反,再次大开杀戒。两个案件几乎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朱元璋大肆诛杀将帅功臣,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巩固皇权。


“火烧庆功楼”最早见于清朝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由于书中屡称朱元璋为真龙天子,承应天地之命。令满清统治者不满,干脆命人将《英烈传》进行篡改,加入了许多丑化朱元璋的朱明皇室的内容,火烧庆功楼就是其中杜撰的一部分内容。



清朝人编修的《明史》并没有任何火烧庆功楼的记载。据明朝大学士宋濂的《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的确曾经在南京城建造了一座楼,每逢兴兵作战的时候,他常常和身边的谋士将帅们在这里讨论军国大事,楼里的确藏有火炮跟火药。宋濂在他的文集中提到该楼有一天意外发生火灾,引起爆炸,声音大如打雷。而该楼又与官府大楼相近。朱元璋运气好,那天并不在楼上。这个大概是“火烧庆功楼”的原型吧。



文轩春秋

火烧庆功楼是中国坊间一直传闻的朱元璋残杀功臣的事件,但是事件的真实性历来一直受到质疑,民间传说的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版本是这样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和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一样,都担心大臣会谋权篡位,因而就一把火把群臣在庆功楼里面都给烧死了。

实际上在清朝主持纂修的《明史》当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火烧庆功楼的记载,以清王朝纂修《明史》的出发点来看,如果明朝真的存在这样的丑陋事件,清朝在纂修明史的时候是一定会把它揭露出来的。

而群臣到底有没有在庆功楼中被烧死,实际上这在现在是很好查询的,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李文忠和邓愈都是在明朝建立前就病死了;朱文正则因为违法被囚禁,最后病死于监狱;朱亮祖:建国后犯法而死;胡大海则是死于降将的暗算;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廖永忠被朱元璋以违背规制的理由杀死;傅友德因为邀功被朱元璋赐死;冯国用死于军中;冯胜因牵涉蓝玉案而被朱元璋赐死。当然还有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徐达则是吃了烧鹅旧伤复发而死,可见这些开国功臣中没有一个是被烧死的,因而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或许就是民间杜撰出来的。

因为朱元璋的形象一直不佳,所以后世关于他的不好的传闻比比皆是,特别是关于他残害开国功臣的事情,一直受到诟病。

根据宋濂记载,朱元璋的确在南京曾经建过一个楼,并且也经常和群臣在楼里面商讨军国要政,并且这个楼也的确失过火,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失火的时候烧死过人。


青年史学家

史书上一直找不到“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类似的记载。而民间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却有类似的故事。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英烈传》评书里。当年明朝人民群众为了歌颂朱元璋开国创业,便流传下了小说《皇明英烈传》。而满清皇帝为了抹黑前朝,对老朱同志更是不遗余力地丑化,妖魔化(谁叫你再百姓心中威望如此之高),授意一些无耻文人篡改《皇明英烈传》,加了火烧庆功楼的曲段,并将“皇明二子”去掉,传下这本《英烈传》。所以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情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事情,一点都不可靠。可是民间百姓不知真假,相互传颂,影视剧也时常上演这一幕,从此之后,老朱同志的光辉形象就这样被彻底毁灭掉了。

那么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确实进行了论功行赏。当时一共封了6人为公爵——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还有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

朱元璋对这些开国功臣们不仅许以高官厚禄,给了大量的封地,还给了他们一样神物——免死铁券。有铁券者,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可是有些开国功臣们得到铁券者,有恃无恐,在地方上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加速死亡。

总而言之,“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和“朱元璋送蒸鹅毒死徐达”等事情均是子无虚有的,是满清政府为了妖魔化朱元璋而杜撰出来的,不值得相信!


清风明月话历史



而朱元璋坐了天下后,开始变得神经质,对自己极不自信,论出身这些以前的兄弟,那个不比自己强,而且他们功劳又大,说不上哪天就把自己拿下了。于是他十分担心开国功臣们会篡夺自己的江山,对他们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便有了‘火烧庆功楼’。




其实这也是封建社会帝王们的正常做法:打天下当然要大家打,坐天下当然只能我一家坐。而且要将所有可能威胁到我江山的人全部铲除,不留后患。只有这样,才能安心享受我的美丽江山哪!


奋斗是幸福的410

“火烧庆功楼”大概说的是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建了一栋庆功楼,建成当天朱元璋宴请开国文武功臣,暗地里却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烧死这些人。宴席喝到高潮的时候,朱元璋找机会离席下令放火,只有刘伯温机警看出破绽逃过一劫。最终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实际上“火烧庆功楼”出自清朝时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是满清当权者为了自身政权合法性、妖魔化明朝历代皇帝的产物。在书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被写成了冷血无情、杀戮功臣的恶人,完全就是污蔑。

真实历史中明朝的主要开国功臣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等17人。

其中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文忠、邓愈、汤和、冯国用、沐英都是病死的;胡大海在明朝建立前死于降将的暗算。

真正被朱元璋下令杀死的仅有8人,而这些人都有取死之道。这些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以乡党、姻亲为纽带结党营私,大肆侵吞民田、强抢民女、贪污纳贿、纵奴杀人等等,严重影响了新建立明朝的稳定。再加上后来胡惟庸、蓝玉等人在政府、军队中无视朱元璋权威、架空皇权,严重威胁朱家江山。朱元璋能忍了那么多年才杀人,也算仁至义尽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首先,“火烧庆功楼”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又何谈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呢?但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在史学界已经得到公认的了!

换句话说,没有屠杀过功臣的开国君主好像只有光武帝刘秀吧?“云台28将”得美名不是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杀的比较少的!再就是“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

研究历史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出身贫寒的草根皇帝,建国以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做的越多,做的越绝!尤其是两个代表刘邦和朱元璋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刘邦杀彭越,英布,韩信是吕后和萧何合谋杀害。甚至刘邦临死前还要杀掉忠心的樊哙!

再看朱元璋,开国功臣只剩下了汤和,耿炳文,郭英!心狠手辣无出其二!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局面?那

内因又是什么?

以朱元璋为例:布衣都算不上的穷和尚,一步步走到皇帝的宝座,其中的艰辛深深地刻在朱元璋的内心,这就像一个穷人一夜暴富一样,巨大的落差更增加了内心的不安与焦躁。迫切想要长久维护利益的心理使得朱元璋看任何人都带着猜疑的态度,加上心仪的继承人性格懦弱,长久的猜疑加上不放心成为了朱元璋大肆杀功臣的内因!

历史已经过去,我只是以一个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待此事,内中曲折,也只有朱元璋本人最清楚,毕竟是非功过在心中,千秋过后任人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