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堅持“不跳級”圓了求學夢

梅舉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的一個農村,小時候“十年九澇”,讓他對有著“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這個有美好寓意的家鄉並沒有留下美好的印象,“家裡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吃不飽肚子是常事,因為糧食少,不上街討飯就不錯了!”

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儘管家裡很窮,梅舉父母還是想盡辦法供他上學,他也很爭氣,成績一直很好,小學幾年都擔任班長。

那時成績優秀的小孩兒都有特權-“跳級”,這由老師來評判並執行,是“好學生”的絕對標籤。

小學三年級期末,校長找到梅舉,推薦他直接跳級到五年級,讓同學們都羨慕不已,沒想到他卻一口回絕。“我小時候的夢想是在村大隊當會計,四年級要學珠算,跳級的話就會錯過學習機會,我死活不願意!”

從小主意正的梅舉沒想到,堅持不跳級,不僅讓他到現在還打了一手好珠算,還因禍得福,引領他踏上了改變一生命運的求學路。

原來,粉碎 “四人幫”後的1977年恢復高考,上高一的梅舉暗自慶幸,幸虧自己還有一年博一次考高中的機會。而如果當時跳級,現在是高二,直接參加高考的話,肯定考不上。

為了惡補幾年落下的課,梅舉每天學習18個小時,那時鄉村供電困難,他和同學們經常點汽油燈、蠟燭燈,圍在燈下夜讀。“終於可以從早到晚抱著書本正經學習了,真的是如飢似渴!”之後,梅舉在襄安中學一路名列前茅,1979年成為了中國恢復高考後軍隊招生的第二批大學生。

赴西安穿戎裝,入行心胸外科

填報大學志願時,梅舉選擇的都是當時冷門、之後大火的專業:第一志願,合肥工業大學數學系計算機專業;第二志願,浙江大學光學系;第三志願,同濟大學建築系;第四志願,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

“雖然報了,但根本沒對後三個志願上心。”265分的分數線,梅舉考了326分,加上考後填報志願,他篤定肯定會被合工大錄取。

眼看著身邊同學陸續接到通知書,尤其是成績不如他的同學都開始安排去報到的事了,梅舉卻還遲遲等不到錄取通知。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1979年8月26日,這個日子我永遠都記得,當我高興地打開通知書,上面卻寫著‘請於8月28日到第四軍醫大學報到’……”雖然有一絲遺憾,但梅舉沒想那麼多,那個時代“農村的孩子有學上就不錯了。”

他立刻收拾東西準備坐火車,第一次出遠門,去一個叫“西安”的地方,“我不知道西安在哪裡,查地圖才發現好遠啊!”後來才知道,當時部隊院校優先選拔優秀學生,梅舉早就被擇優錄取了。

當他踏入第四軍醫大學校門,16歲的梅舉接過軍裝,從那一刻,成為了一名軍人。

上軍醫大學,衣、食、住全包,每月還發些補助,不用家裡負擔不說,逢年過節還能寄些貼補回家,梅舉覺得命運的安排,讓自己很幸運。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1984年,碩士研究生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稀罕物種”,他報考的第二軍醫大學那一年還不招收臨床研究生,只招做醫學基礎研究的。機緣巧合,他被學校調配到心胸外科從事臨床研究,有幸師從“我國心臟瓣膜置換第一人”蔡用之教授。

蔡教授是當代中國第一個開展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名醫,也是我國自主研發心臟瓣膜的科學家,對梅舉後來在心胸外科方面的發展和成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僅如此,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軍隊“十·五”重點課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新星”……不怕苦、不怕累、愛琢磨的梅舉,一猛子扎進心胸外科這個專業,年紀輕輕就取得了令同齡人豔羨的多項成就。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當時,他每年施行心臟血管手術就能達到400餘例,普胸手術150餘例。心臟血管手術有近100種,其中先心病就有40餘種,絕大部分手術梅舉都做過。

在他特別擅長的心臟瓣膜手術(包括心臟瓣膜成形術和瓣膜置換術)、冠脈動脈搭橋手術(微創和心臟不停跳搭橋)、嬰幼兒及複雜先心病手術及胸部大血管瘤手術等方面,成功率達98%左右,居國內領先水平。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心胸外科開始有了“微創”意識,隨著改革開放,國內外交流的頻繁,梅舉希望能在技術上做更多的探索。

42歲風華正茂,各方面都如魚得水的梅舉突然向院方提出辭職,令所有身邊的人大跌眼鏡。

那時在大家印象中,沒有前途、待不下去的人才會提辭職,但梅舉臨床技術、科研成果、醫療服務等方面樣樣出色,更何況辭職就意味著脫下軍裝,放下所謂的“鐵飯碗”。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剛建科的那段日子確實不容易,人員、設備、條件等都較差,病區也只有半個,和口腔科共用。梅舉沉下心來進行科室建設,短短半年就擴到一個病區,4年後發展為兩個病區,5年後心胸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正式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年後實現三個病區,110張病床,手下百餘名醫護人員。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有一次,有個醫生夜裡值班,病人呼叫兩次都不理睬,梅舉直接停止其臨床工作,“患者擺在第一位不是靠嘴上說,而是落實在行動上。”管理靠制度,是梅舉定下來的鐵律。

梅舉也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科裡的主治醫生都被送出國學習,1-3年時間不等,最多一年中,同時有6名年輕醫生在外,即便科室人手再缺,他也不會中斷在國外醫生的進修學習。

創立“梅氏手術”,做最貼近臨床的科研創新

外科手術,時間緊急,生死之間。有時作為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外科醫生明知道可能下不來臺,也要盡力搏一搏。不給自己設限,成了梅舉的工作習慣。

為未足月產下的56天男嬰,進行完全性房室隔缺損合併法洛四聯症畸形根治手術,為82歲高齡的胸主動脈弓部巨大動脈瘤老人施行主動脈全弓置換加“象鼻”手術……別人不敢做的不能做的,他敢於擔當與嘗試。

不僅如此,梅舉還立足臨床,積極進行科研創新。

“梅氏手術”又是一項了不起的創新。

2009年10月,梅舉進一步創新,將原來需要在體表打6個洞的術式,改變為左後背部的3孔手術。從這個手術入路進入術野,術者將直接面對左心房後壁和肺靜脈,對於左房後壁及左右肺靜脈的消融手術可以說是一切盡在掌握。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另外,針對左房及左右肺靜脈消融線路,梅舉也作了創新,在消融了左右肺靜脈術後,巧妙地將消融鉗從左肺靜脈跨向右肺靜脈、並進行兩側肺靜脈間的連線消融,一舉將主消融隔離環增加至3個,將左、右肺靜脈主隔離環相連接,完成左房徹底的BOX消融,成功解決了左、右肺靜脈間主隔離環不能進行透壁連接的問題。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內外科融合是大勢所趨,心臟病MDT模式的深入摸索

最近幾年,內科導管化、外科微創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心內外科醫生相互切磋、學習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一次會議上,梅舉和劉興鵬教授因學術理念一致相約見面,當晚暢聊了好幾個小時,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2015年至今,梅舉聯手劉興鵬、施海峰、譚琛等內科專家,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一共完成近30餘例內外科一站式雜交手術,患者持續性房顫平均8年,患病最長時間為17年,多數患者為經過了介入消融失敗或冠脈支架術後的複雜病例。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小時夢想成為大隊會計的農村小夥是如何成為著名心臟外科專家的

未來,梅舉將負責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心臟病MDT診療規範的制定和工作落實,“因為選擇,所以愛好和投入!我們希望能通過融合創新,開創國內心臟病領域MDT先河,為更多患者提供最恰當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