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是忠臣,可为什么现代很多人说《出师表》的口气像是老子训儿子?

匿名用户3567721


这个是时代背景造成的差异化。

在古代受教育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所学,都是儒家思想和文献,而这些讲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忠君爱国之类。而《出师表》就是讲的诸葛亮以身许国,忠心无二的核心,所以古人读来,感同身受,无不流涕。



现代人,教育已经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了,受到的更多的是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教育,再加上,《出师表》中诸葛亮,多以长辈之语和先君刘备为主导,教育后主刘婵,让现在的我们感觉像老子教育儿子。


不才小生阿逸君


中国古代崇尚的是正统思想,刘备作为汉代皇族之后,自然会被推崇。诸葛良足智多谋且对蜀国忠心耿耿(他没有大力培养儿子的势力,他的儿子也没篡权。比司马懿强多了),所以诸葛亮和刘备是中国士大夫所向往的忠臣良主最佳组合。君主信任忠臣,可以以江山托付,臣子忠于君主,即便良主的儿子再不堪,终其一生以及后代的一生忠心耿耿,绝无反意。相对中国历史上的为数不少的君疑臣,臣反君案例,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组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诸葛亮在做臣子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们眼里简直就是自带光环读书人的万世忠臣楷模,受到无比的推崇。

所以,在中国封建士大夫以及他们从众的眼里,诸葛亮的一言一行都是忠的,何况从字面上来看又是赤胆忠心、情意拳拳的《出师表》?忠臣与忠臣惺惺相惜,读《出师表》自然会感动得痛哭流涕、涕泗横流。只有心怀奸佞者读《出师表》才不会被感动。

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出师表》,再联想一下诸葛亮和后主的身份,一个是臣,一个是君,我们在《出师表》中见不到臣子对君主应该有的尊重,看到的只是一个相父在教训势力旁落的君主。可不就是题主所说的老子训儿子?

可是,中国历史及历史舆论是谁写的、谁制造出来的?士大夫——中国君主的臣子们。对于诸葛亮和后主,他们的审视标准自然会向着诸葛亮,何况诸葛亮又是他们心中的忠诚万世楷模。所以诸葛亮训斥后主,他们不觉得是对皇权的冒犯,反而是赤胆忠心的忠臣行为,即便后主在诸葛亮的威压之下瑟瑟发抖。

这大概就是中国封建士大夫们及其从众的意淫吧。毕竟,既可以做权臣把君主按在地上摩擦,又可以获得万世清名,做像诸葛亮那样的忠心权臣是每个读书人的为官梦想。


希希陌上行


言语只是表象,

玄外之音,拳拳赤诚,

是千古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