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四成严重二尖瓣反流病人因高龄或心功能不全,无法有效医治

您好,我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的主任医师程蕾蕾。

在我的反复解释之后,肖睿明的丈母娘还是对二尖瓣手术一百二十四个不放心。

我开导她,如今这项手术相当成熟。二尖瓣脱垂了,我们会尽量修复。先把断裂的伞绳(腱索)接上,然后绕着降落伞(瓣叶)的边缘缝上一个环,使瓣叶面积窝小一点,这样,前叶和后叶关闭的时候挨得更紧了,当中的缝隙也就消失或者缩小了;与此同时,缝在瓣叶边缘的“C”字形或者“O”字形人工环还能增强对脱垂部分的支撑力度,帮助二尖瓣在关闭时尽量绷紧平面。这样的修补方式是最理想的,因为最大限度保留了病人自身的结构。人工补的不如原装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

如果手术过程中,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那就切除病变二尖瓣,置换人工心脏瓣膜。

“如果不开刀的话,会少活几年?”我都口干舌燥了,肖睿明的丈母娘依然保持着捂住胸口的姿势,“我少活一点时间没关系,总比开膛破肚强!”

我哭笑不得,这个想法在心脏外科病人中太普遍了。

可惜的是,严重的器质性二尖瓣反流,譬如二尖瓣脱垂,是必须手术的。否则,不只是少活几年的问题,而是在能够存活的年限里,血液循环障碍会逐渐加重,最后引发心力衰竭。就好像房间的门坏了,房门还日夜被大风刮得摆动晃荡,屋里也会遭受风吹雨淋,时间长了屋子就会坍塌。心脏长期承受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和左心室会逐渐增大,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作为动力泵的效能随着时间推移一步步降低,继而影响右心功能,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病人没有力气,很容易疲劳;肺部淤血,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因为心脏无法调节全身的液体平衡,或早或晚会出现水肿,看得见的水肿最早从双侧脚踝处开始,看不见的水肿悄悄在腹腔和胸腔滋生。心力衰竭到了终末期,全身脏器跟着心脏一起走向穷途末路,病人无法平卧,无论白天黑夜只能采取端坐姿势,说求死不得求生无门都不为过。所以,一旦确诊器质性心脏病,不要拖也不能拖,得听医生的安排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否则,哪是少活几年那么简单。

“再说了,”我总结道,“心脏瓣膜病能开刀的,都是运气好的!还有很多不能手术的呢。”

“啥叫不能手术?”肖睿明的丈母娘听不明白。

“就是光看心脏病的程度呢,得马上开刀;但是,这个病人可能还有严重的肺部疾病,或者肝功能不好、肾功能衰竭,或者同时得了癌症,这样就无法手术了,风险实在太大,搞不好就挂在手术台上了。”我继续循循善诱。

“还有这么倒霉的人呀!”肖睿明的丈母娘不停咂嘴。

“对呀!倒霉的不是一个两个,在我们国家,这样的病人保守估计也得上百万呢。”我回答道。

“这么多人不能开刀,怎么办?等死?”肖睿明的丈母娘目瞪口呆。

作为一名医生,我当然不能点头称是,公开承认我们确实对这些病人束手无策,药物治疗也就是聊作调理,实际上就得回家等死。医生非不愿也,而不能也。

我迅速顾左右而言他:“所以说嘛,你的二尖瓣还能开刀,已经算是运气好的了!”

心脏开刀,没有小手术。把人拖进手术室,全身麻醉,劈开胸骨,各种药水轮番上,再撒点冰屑,让你的心脏静止,然后来上一刀。就算是一颗完整无损的心脏立即原路缝合关上,也是伤筋动骨,无法跟以前一样了。

更何况,真正的心脏手术远非这么简单,打开心脏之后,还得这里补补那里整整,手术过程中全身血液在体外循环机器里人工充氧调和。如果手术时间太长,还会引发心肌缺血和脑缺血,年高体弱的病人根本无法耐受。这些病人真的只能听天由命,等候上天的审判。他们的预后十分不容乐观。

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导致心力衰竭者,六成活不过五年。

而令人悲观的是,在应该接受手术治疗的严重二尖瓣反流病人中,约有40%的病人因为高龄、心功能差且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无法进行有效治疗。这一系列惊人的比例让我们当医生的扼腕不已。

——本文内容来自《说句心里话》,作者:程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