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篡权者数不胜数,为什么司马氏被骂了几千年?还有第二个?

十二十页


历史上篡权者数不胜数,司马氏被骂了几千年,那都是谁骂死司马氏呢?一是历史学家的批评,二是历来百姓的唾骂。

“民以食为天”,民指的就是百姓,天指的不是“天子”的天,而是粮食,是过上好日子。因此,在普通百姓眼里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有饭吃就行,不管是司马氏当皇帝,还是曹魏,这对于百姓来说都一样。

可这和篡权的司马氏被骂了几千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氏是怎么篡权的?

司马氏中以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为“三司”的世家大族逐步控制了曹魏的政权,以至于曹氏四代君主创建的魏国政权旁落,到了曹芳这一代,他已经成了一个大大的傀儡。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魏明帝曹睿病危之时,把年幼的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曹爽身为大将军掌握着曹氏的禁军兵权,朝中也有很多自己的亲信以及曹氏族人。虽然他位高权重,但毕竟还是曹家的人,魏明帝曹睿对他还是比较放心。

曹爽和司马懿是一对政敌,曹爽一直暗中排挤司马懿,在司马懿从雍凉打仗回来后,曹爽便借机让魏明帝曹睿给司马懿升官,做了一个太傅,其实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傅就是一个噱头,并无实权,实乃明升暗降。

但司马懿知道曹睿对自己不放心,他接受了这一安排,并顺意让魏明帝曹睿罢免自己的官职,把自己两个儿子贬为庶人,目的是就是为了让曹爽放心自己。

魏明帝曹睿死后,曹芳即位,司马懿装病不出,成功的骗过了曹爽耳目,使得曹爽误以为司马懿时日不多,他便掉以轻心,带着幼帝前往高平陵祭祖。

等曹爽等人刚一出城门,司马懿立马调集人马,集结在洛水浮桥,并闯入皇宫,逼迫郭太后下懿旨免去曹爽的一切职务。

而就在此时,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出现了,如果曹爽听了他的建议,或许后面的历史就没有司马氏得半点事迹,这个人就是桓范。

桓范当时是司农,他和曹爽关系还不错,但曹爽却不待见他。但即使这样,他还是出城投降了曹爽,并劝说曹爽“挟天子令诸侯”,驻军到许昌,借助许昌的武器兵力,在做打算。

但是曹爽却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 ”生死关头,曹爽还心存侥幸,想着金银财宝荣华富贵,最后被司马氏诛三族。

以上的这一段历史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通过这次政变,彻底的把曹氏宗亲势力压制在了司马的脚下,从此曹魏大权旁落,司马氏架空曹氏,不久后,司马昭统一三国,他的儿子司马炎篡位,三国的纷争最后以司马代曹魏,晋朝的建立,中国再次大一统。

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司马氏得国不正,是一个篡位者,受儒家思想忠君的影响,难免被后人唾骂,但这只是表象。

司马氏建立曹魏后,实行的是门阀世族政治,什么是门阀世族政治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曹操为了招揽天下人才,养了一大帮幕僚,这些幕僚为曹操是听,曹操死后,这些人的后代基本成为曹丕的官员,这其中不少还是曹氏宗亲的人。

再者,受到举孝廉制度的影响,国家的官僚被出身优越的贵族占据,这样一来,有真才识学的寒门子弟参与不到国家的政治中,长久以来,便形成以了门阀层级。

这边是门阀世族政治,在这种制度下朝政大权容易落入这些世家大族的手中。门阀世族政治,虽然在能在战乱时发挥他的团结的优势,但到了国家太平治理时,便弊端百出,最明显的是对皇权的威胁,容易滋生腐败堕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什么事件呢?五胡为什么会做乱呢?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胡人的游牧民族,五胡为什么会做乱呢?理由很简单,中原政权衰落,五胡崛族人崛起。

秦汉时期,国家一统,中原政权稳固,且社会不断发展,蒙恬、霍去病、卫青等大将把民族挡在长城以北,大漠以西,使得他们不敢侵犯中原。

但是东汉之后,中原分裂,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政权衰落,游牧民族也正是在此时悄悄的强大起来。

所谓的五胡,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都在北方的大漠草原深处,其实,在晋朝建立之初,五胡中的匈奴、羯已经居住在了今天的:山西大同、辽县一带,氐族更是被魏武帝迁居到关中。

这些游牧民族本就有着彪悍、好战的性格,再者他们没有放弃民族崛起的反抗意识。另外,东汉末年后,单兵作战实力较弱,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时间去参加军事训练,装备也破旧,为此各国军中都会招募五胡民族士兵,久而久之,这些胡人在军中有了一定的军事地位与势力,从而才有叛乱的实力,这也是导致五胡乱华的直接原因。

五胡乱华,谁是最大的受害者?自然平民百姓。五胡进入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此时,作为中原大一统政权的曹魏,早就灰溜溜的“衣冠南渡’,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偏安一隅。

一个政权的存亡,最主要的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司马氏的晋朝抛弃百姓不顾,让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百姓不骂你才怪!

司马氏篡位建立的晋朝,其一,得国不正;其二,门阀世族制度导致官僚体制堕落腐败,中央丧失对地方的控制权;其三,五胡民族的崛起,晋朝军事的衰落。

这些原因共同导致晋朝不能实行中央集权,从而不能施政于民,让百姓过不上好日子,自然百姓首唾骂的就是当权者的司马氏,他被骂了几千年,只有之一,没有之二。


史观菌


是的,历史篡位者数不胜数。

比如说,曹丕篡汉,刘裕篡晋,萧道成篡宋,萧衍篡齐,陈霸先篡梁,杨坚篡周。甚至,被文人视为天堂的大宋,也是因主幼母弱被赵匤胤篡位的。

纵使有人一直贬毁诸朝,甚至连汉唐天朝都被人称为“脏唐臭汉”,但主流史料还是做客观评价的。唯独晋朝司马氏,史家几乎一边倒地贬抑,可见司马氏确实不谌。

西晋之所以被人垢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同上述朝代一样,篡位失民心。凡历朝历代,统治日久者被视为正统。曹魏已执鼎百余年,民间已习惯尊为正统。可自司马懿起,便处心积虑取而代之,有时不择手段。至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更明目张胆对皇帝发号施令,“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炎把曹奂赶下皇座,自己坐上之后,又大开杀戒,文人士族敢怒不敢言,自然对皇帝没什么好感。

二,皇室及官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且视百姓如草芥。西晋时代的比富是史上罕见的,红帐封街,蜡烛烧火,攀比之风炽盛。加上司马氏滥行封赏,王爷贵族比比皆是,民众负担加重,自然引起民愤。

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大修祖庙宫殿,饰以重彩。广遴天下美女,甚至在他选美之前,下道诏书不许天下嫁娶。后宫佳丽五千多人,又把东吴孙皓的几千美女全部收纳,以至后宫人满为患,美人为邀宠使尽各种手段。由于人数太多,司马炎挑不过来,干脆坐上羊拉的车子,车停在哪里,就随机宠幸谁。

三,用人不当,分封过滥,终引起内乱。由于封王太多,各个诸侯互相倾轧,矛盾重重。加上惠帝皇后大逆不道,杀掉了皇太子,引起了八王之乱。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台,朝局累如危卵,皇帝形同虚设。最后,匈奴人攻入京城,皇帝被俘,百姓尽被抢掳,灾民遍野。

四,西晋国运日短。自司马炎至司马邺,祖孙三代只当了四十多年皇帝,便被匈奴灭掉。

设想一下,如果晋朝灭掉东吴,实现疆域统一后,王朝能够延续二三百年,形成史家心目中的大统,那么,期间的文治武功,定会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而非被所有人訾骂了。

如果还有象晋朝这种短命且被人认为一无是处的王朝,我觉得五代时的后梁有过之而无不及。


非非空


司马氏篡权的行为不仗义、也没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