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九帅曾国荃,官阶最高时是几品?怎么样?

珠峰玉鹤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又名子植,湖南双峰县荷叶镇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1875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因善于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九弟。

1852年(咸丰二年),录取为贡生。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1856年(咸丰六年),招募兵勇3000人,赴援江西省吉安,对太平军作战,因始攻吉安,故称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同年11月,因功加同知衔。

1857年(咸丰七年)2月,丁忧回籍。同年10月,在江西巡抚耆龄的保奏下,重新得到起用。1858年(咸丰八年)4月,因功升同知,赏顶戴花翎,8月攻克吉安,因功升知府,加道员衔。1859年(咸丰九年)5月,在景德镇三战三捷,攻克浮梁,因功升道员。

1860年5月围攻安庆,屡次击退英王陈玉成的援军。1861年9月攻陷安庆,因功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同年九月,攻克无为州,取太平天国粮仓运漕镇,因功赏一品顶戴。1862年(同治元年)1月授浙江按察使,2月升江苏布政使,3月攻克巢县、含山、和州,5月攻克秣陵关,围天京(今南京市),驻营雨花台。曾国荃在疫病盛行的不利情况下,以寡敌众,力战四十六昼夜,屡次击退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的反扑,先后击毙对王洪春元、德王唐日荣。

1863年(同治二年)擢升浙江巡抚,定计直取天京,攻敌之所必救。1864年(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擒获洪仁达、李秀成等大小头目三千人,曾国荃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曾国荃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

1865年(同治四年)6月调山西巡抚,12月调湖北巡抚。1866年(同治五年)7月奉命帮办湖北军务,镇压新捻军,成为捻军最危险的敌人。次年5月因剿贼无功摘去顶戴,10月因病请假开缺,12月因东捻平定恢复顶戴。

1875年(光绪元年)后历任陕西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山西巡抚,陕甘总督兼兵部尚书衔,继署两广总督。光绪九年(1883年),赐紫禁城骑马。光绪十年(1884年)历任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年),加太子太保。

光绪十六年(1890年)9月,在南京病卒于任上,终年66岁。谥“忠襄”,入祀北京昭忠祠、聚良祠,并在湖南原籍、江苏省城建立专祠。

岐山寺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福州市)南通镇新岐村,踏进寺门,迎面悬挂着四个烫金苍劲有力的大字牌匾:“大雄宝殿”。牌匾在若明若暗的山中阳光映衬下栩栩生辉,光彩夺目,给大殿增添了雄风。这四个大字是谁题写的呢?细看落款:原来是光绪年间一品顶戴、两江总督曾国荃题写的。相传曾国荃当年随着兄长曾国藩统领膘悍、骁勇善战的湘军,南征北战平乱安邦,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替清廷效劳,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使湘军名声日振。以致于官封巡抚、总督。但就是这位总督政治军事上得志,家庭生活却给他造成烦恼。家室二位夫人,婚后多年至今仍无子嗣。作为饱学儒术之道的总督,封建卫道士思想尤为严重,他想:若无子嗣,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挣来的功名,显赫的地位,万贯家财,谁来继承呢?总督的二位夫人,在家供奉菩萨,日夜香火不断,虔诚信佛,并常常叨念,要丈夫信佛求子,经常外出求佛。曾国荃随行,车来车往每年出入于名寺古刹,久而久之,他也潜移默化,信仰佛教了。

恰在这时,江南名刹岐山禅寺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恩赐。因祸得福,重新修复火灾后的寺院,光绪钦赐寺名“岐山万寿仁瑞寺”并赐镇山宝物三件,拨府库金银若干,半副鸾驾,一路浩浩荡荡由京城北京运往岐山,并晓喻沿途百官,夹道迎送,诣旨:“着两江总督曾国荃

具体督办。”曾氏喜不自胜,随携夫人共同前往进香,一路来到了岐山仁瑞寺。后应岐山主持高僧之邀,为新落成的“大雄宝殿”题写了匾额。曾总督时值春风得意,年轻气盛且写得一手好字,所以这块牌匾,入木三分,刚劲有力。揭彩挂匾之日博得百官、地方豪绅以及众僧和香客们的喝彩声。传说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佛祖,后来这位总督,果然子孙旺盛,但其显赫的权威和地位却不能世代相传了。曾国荃作为一代湘军名将,能够千里迢迢来到岐山,诚心敬佛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

曾氏兄弟5人,除曾国藩文才武略,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外,九弟曾国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3人,不仅对于清朝功不可没,对曾国藩的帮助也最大。曾国荃比曾国藩小13岁,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16岁时,跟着他的父亲到京师,就学于曾国藩,很得乃兄的嘉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荃离开京师回原籍,曾国藩送他到芦沟桥,以诗为别,写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曾国潢生庚辰岁,曾国华生壬午岁,曾国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别代指3人,诗赞曾国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几人之上。曾国荃生性十分高傲,史书记载他“少年奇气,倜傥不群。”1847年曾国荃以府试第一人入县学,不久举优贡。

1856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后,被太平军围困南昌周围的狭小地区,处境十分险恶。曾国荃为了救援其兄,与吉安知府黄冕劝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难。曾国荃等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后攻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以挖壕围城取胜,因此有了“曾铁桶”的外号。

据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讲,曾国荃每次攻却一个大城市,或者打了胜仗,总要请假回家一次,置田盖房,大约也是衣锦还乡,炫耀武功的意思,曾国藩在军中十几年,权倾朝野,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营建过屋宅。这可以说是兄弟二人的不同之处。攻下吉安后,曾国荃当然是回老家买田建宅去了。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负气率部出走,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了沉重打击。洪秀全为扭转危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林绍璋等一批青年将领。首先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后又配合李秀成在乌衣渡大败清军,接着又乘胜追击,直下浦口,攻破清军的江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随后又在战略要地三河镇之战全歼湘军精锐之师6000余人,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同时毙命。

正当曾国藩因为三河镇的惨败痛苦不堪的时候,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攻破了吉安城。曾国藩从吉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国荃倔强不屈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才能,认定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物。自此以后,曾国藩就把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队,处处予以照顾。曾国荃果然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他手下的将士也大都是亡命之徒,每攻下一城,曾国荃命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因此这支湘勇在攻城时,都能奋不顾身,铤而走险,这个特点在后来围困安庆、攻陷天京时表现尤为明显。

咸丰十年(1860年)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湘江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9年之久。

1860年6月,安庆攻坚战拉开序幕,曾国荃率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一时间,交战双方全力以赴,安庆的争夺成了关系着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军力消长的决战。驻在长江南岸距安庆几十里远的东流的曾国藩,都可清晰地听到交战的火炮轰鸣声,可见战斗的激烈。在这关键时候,太平军首领陈玉成犯了一个大错,5月19日他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会合洪仁和林绍璋,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8千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4千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就使1万余人的部队陷于孤军作战且没有

主帅的境地。5月20日,湘军将领鲍超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太平军守将刘沧琳骁勇善战,战斗打得十分激烈。6月8日,赤岗岭四垒也被湘军团团围住,太平军已是山穷水尽。鲍超派人劝降,有三垒太平军被迫投降。刘琳率数百人突围,被湘军穷追,一直追到溪河边,太平军已无力战斗,大部被生擒。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整整打了20天,陈玉成的精锐4千余人全军覆没,赤岗岭投降的太平军和随刘沧琳突围被俘的战士,全部被湘军斩杀,刘琳本人也被肢解。1860年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千官兵全部被杀。

这段时间,战争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死亡一万多人。湘军除在战场上杀戮外,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戮之惨状,连性格极为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

此时,安庆与外界的联系已经断绝,只有一些外国商人将粮食偷运过去卖给太平军,曾国荃就派兵士守在航道上,当外国商人的运粮船开来时,就以高于太平军的价格将粮食收买,安庆城内的太平军就完全断粮了。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用地道填埋炸药轰倒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由于饥饿,已拿不动刀枪,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余官兵投降。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杀完1万多人。从此,曾国荃也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绰号。进入安庆城后,曾国荃将英王府的所有财富据为己有,全部装上船只,运回湖南荷叶塘家中。

安庆之战,曾国荃又为湘军立了一大功。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清廷以曾国荃“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

深入天京

1862年春,曾国藩开始部署进攻天


摘录史料


曾国藩,是儒家宗圣曾子之后,他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同时他还是晚清湘军的创立人物和统帅。曾国藩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本人对后世的影响也同样极其深远。

曾国藩死后,谥号为“文正”,故后世又称为曾文正。(文正是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想得到的谥号,但朝廷却不会轻易的把文正这个谥号给人的。)。

曾国藩的兄弟姐妹不少,比如、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兰、曾国蕙、曾国芝等。其中曾国荃是曾国藩九弟,是湘军主要将领之一,有曾铁桶之称。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那曾国荃官阶最高是几品呢?

曾国荃因攻打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后来又做过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礼部尚书,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

两江总督,是清朝就位最高级的封疆大吏之一,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位品阶自不难猜出。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统称三师,虽是有衔无职,但却是一种荣誉性官衔加给重臣的。也就是说,太子太保是荣誉的象征。

在曾国藩的兄弟中,曾国藩是领军人物,这不是不用质疑的,除曾国藩是文才武略外,要数曾国荃的功名较高。他不仅对曾国藩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清朝也功不可没。

光绪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90年,曾国荃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时候,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忠襄,入祀昭忠祠、聚良祠,并在湖南原籍、江苏省城建立专祠。


中孚鉴


曾国荃的最高官位做到了两江总督,正一品级别。最高爵位也达到了一等威毅伯。66岁曾国荃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谥号文襄。

可以说,曾国荃后期真的是位极人臣了。不光是封疆大吏,而且爵位也仅次于他的老哥曾国藩,这个人手段比较狠,为乃兄留下了曾剃头的“美名”。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四弟,也是对他帮助最大的弟弟。

曾国藩在对付太平军的时候,其实前期一直在吃瘪。因为兵败,甚至连续5次自杀,靖港兵败以后,投水自杀了两次。回到长沙妙高峰后,写下遗嘱打算自杀。

在湖口之战战败后,曾国藩跳水自杀,在逃到罗泽南陆军营后,曾国藩写下遗嘱,又打算自杀。前后5次打算自杀,基本都是被手下人给救了。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过程,其实非常艰辛,完全不是一帆风顺的样子。曾国荃前来相助以后,曾国藩的局面逐渐打开了。

在湖口之战战败以后,曾国藩被太平军围困在南昌,差点就要挂了。这个时候曾国荃招募了3000乡勇,前往江西救援自己的哥哥。

太平军死守吉安,曾国荃一边将吉安重重围住,一边攻打前来支援的太平军。这一招算是百试百灵,后来攻打安庆、天京的时候,曾国荃都是采用了这种办法。

曾国藩在后面运筹帷幄,弟弟曾国荃则一直冲锋在前,帮助曾国藩啃下了好几个硬骨头。尤其是在攻打安庆城的时候,曾国荃可谓是一战成名天下知。


一、攻占安庆城:

安庆是太平军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地处长江中游,西边连着武昌、汉口,东边连着太平天国的天京,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且太平军攻占此地已经长达9年之久,可谓是根深蒂固。曾国荃带着8000人,将安庆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以功累擢知府,撤军还长沙。九年,复赴江西,率朱品隆等军五千馀人援剿景德镇。时诸军与贼相持数月,莫肯先进。国荃至,乃合力败援贼於浮梁南。三战皆捷,火镇市,追歼贼及半,克浮梁,擢道员。江西肃清。---《清史稿》

安庆城内的粮草不足后,多次突围,都被曾国荃给击退了。太平天国那边也没闲着,派遣陈玉成带领部队来援,结果依旧被曾国荃击退。


可以说曾国荃将安庆围得跟铁桶一般,陈玉成无奈之下只好带领几千人前往桐城开会,商量着如何对付曾国荃。

可曾国荃这边却抓住了陈玉成不在的空档,集中兵力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的营寨。双方厮杀了20天之久,陈玉成的精锐部队基本全军覆没。这一战,是湘军所经历的所有战斗中,最艰辛的一战。曾国荃本人都表示,打完这一仗,自己要回家种地去了。没有援兵的安庆城,又被曾国荃切断了粮草来源,最终成为了一座没有希望的城池。曾国荃炸开了安庆北门的城墙后,湘军终于冲入了安庆城,将整个安庆的太平军一个不留,全部诛杀,因此曾国荃得了一个“剃头匠”的称号。

曾国荃本人也在这里掠夺了大量财宝,全都运回了自己的老家。可以说这一战过后,曾国荃是名声也响亮了,腰包也鼓起来了,就是手里的血渍擦不干净了。


二、攻取天京:

拿下了安庆城后,曾国藩十分高兴,便打算直奔天京而来。因为曾国荃在安庆的表现非常出色,所以曾国藩决定,将这次攻打天京的任务也交给曾国荃。

曾国荃这个时候志得意满,根本就不考虑危险程度,孤军深入,一路打到了雨花台。因为他担心攻取天京的功劳被其他人给抢了,就连曾国藩让他撤军的话他都不听。甚至连李鸿章前来救援的事情,都遭到了曾国荃的拒绝。

曾国荃依旧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将天京城重重围住,击败了太平军20万援军。在曾国荃的坚持之下,1864年7月19日下午,曾国荃终于攻克了天京城。

打下天京以后,曾国荃开始纵容手下人在天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天京城的财富,都被曾国荃的部队洗劫一空。

国荃令闭城救火,搜杀馀贼。获秀全兄洪仁达及李秀成,伏诛。凡伪王主将大小酋目三千馀,皆死乱兵,毙贼十馀万,拔难民数十万。捷闻,诏嘉国荃坚忍成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锡名威毅,赐双眼花翎。---《清史稿》

大量财宝被曾国荃装满了箩筐运回了湖南老家,慈禧太后询问太平天国国库的时候,曾国荃表示,这里面是空的。气得慈禧太后手直抖,但是没办法,人家是大功臣。

就算是功臣,曾国荃还是没能躲过言官们的攻击,一来曾国荃纵容手下人烧杀抢掠,二来曾国荃将天京城的财富洗劫一空,三来由于曾国荃的疏忽,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逃出生天。因此曾国荃只好开缺回家。


三、封疆生涯:

曾国荃回家可不是养老的,而是避难。等到风头过去以后,曾国荃再次出山,刚出来就被任命为湖北巡抚,此后又转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

别看他打仗的时候杀人不眨眼,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他还是比较爱惜百姓的。为了帮陕西百姓们度过旱灾,曾国荃各方筹措粮食,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

国荃治两江凡六年,总揽宏纲,不苛细故,军民相安。十六年,卒於官,赠太傅,赐金治丧,命江宁将军致祭,特谥忠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建专祠。孙广汉袭伯爵,官至左副都御史。---《清史稿》

正是因为曾国荃在山西,所以清廷的很多优惠政策才会落实到山西地区。因此山西的百姓官绅们,对曾国荃十分有好感。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已经从哥哥曾国藩那里学来了韬光养晦之术,知道什么叫做收敛,也知道换取点好名声了。

离开山西以后,曾国荃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兵部尚书衔。隔了一年以后,曾国荃又被调往两广出任两广总督。

1884年,曾国荃再次调任为两江总督,兼任通商事务大臣,礼部尚书衔。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已经没有了湘军兵权,但是依旧是封疆大吏。最终他在南京这个他伤害过的城市,了却了余生,享年66岁。


总结:曾国荃是个褒贬不一的人。

从安庆、天京等地的百姓角度来考虑,从投降的太平军的角度来考虑,曾国荃无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头,因为他带走了太多鲜活的生命。

可是从国家角度出发,曾国荃在战场上的表现,成功挽救了分裂状态下的大清王朝,的确是功劳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