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地方矛盾激烈的法国,为何先于德国和意大利完成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制度,就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有政府统一管辖,而地方政府的力量就得到了削弱。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率先完成了中央集权,从而占领先机拥有充足实力进行欧洲和其他殖民地的扩张运动。为何地方割据势力很强的法国却优先完成了中央集权而德国和意大利却不行呢?

一、浪漫、散漫、傲慢的意大利却没有赶在前头完成中央集权

1.教权和皇权竞争拉扯下分裂太久的意大利

众所周知,宗教具有控制民众思想的特点,而意大利受到天主教制约非常深。意大利作为罗马教廷曾经的所在地,可以说是整个欧洲地区受到天主教影响最深的地区。即便处在政治四分五裂的时期,在意大利,天主教依然是欧洲文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中枢,权力一度超过世俗的权力。

而在教皇角度,只有意大利的政治分裂,罗马教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才能维护自身的安全。

2.中世纪长期分裂导致没有国家意志和坚定的核心

意大利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仅如此,外国势力的干预也导致意大利的统一之路十分困难。意大利曾是一个积弱的国度,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各路强权争夺和欺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更是因为在北非战场的接连败仗而受到军事学家的鄙夷。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本土就拥有四个强大的海上共和国,但本土的共和国始终没意识到应该“驱逐鞑虏”,还热衷于与海盗为伍。

虽然之后也成功驱逐了长期盘踞在意大利的萨拉森人,也经历过文艺复兴的盛世,但好景不长又陷入衰落和被政府的困境,始终处于被列强争夺的状态。这样的长期四分五裂的状态,导致意大利延后很久才完成了统一。

二、分裂太久的德国无法率先完成中央集权

其实同意大利有着类似背景的德国,也是分裂成成百上千个小邦国,所以没有赶在法国之前完成中央集权。

在中世纪时期德国还叫做神圣罗马帝国,领土面积相较于法国肯定是大很多,但是其中央控制力却弱了很多,境内邦国林立的现象,就好像我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割据不服气皇帝的统治,多次内战后,国家彻底的分裂。直到铁血宰相俾斯麦时期,德国才算归于统一。

1.众多权贵共同控制权力的国家

国家政治问题十分显著,导致德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相较法国缓慢了许多。德国直到16世纪时,才出现地主,此时容克地主崛起。

而容克在那个时期都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一把抓,他们代表着军事贵族地主利益,在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长期垄断着军政要职,在国家层面一直保有话语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退出历史舞台。

2.皇帝与教皇之间关于权利的长期争斗

自古以来流传的两大理念,一个是君权天下,另一个就是神权天下。这两大权力相互争夺霸权的斗争,基本占据了中世纪一大部分的历史时期。

其实皇帝与教皇之间的斗争大多是为了世俗任命职权而爆发的。在教皇的理论角度下,皇帝没有任命主教的权利,但矛盾的是,皇帝需要任命主教的权利来巩固和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因为教士在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如果有了教士的支持,皇帝更方便对付那些不服从的诸侯。

三、为何在中世纪的法国能够率先实现中央集权?

中世纪时期的法国,所占领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在当时却拥有较强的控制力,它的中央集权程度,丝毫不亚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其实纵观历史法国需要进行中央集权,首先在政治角度,法国社会的阶层对立和冲突矛盾较为激烈,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法国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国家,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都非常发达。这些都要求法国具有统一和集中的政权,由中央按照计划分步安排实施过程。为什么法国可以率先实现中央集权呢?

1.农业发达的法国更容易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出现和当地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越发达的国家,越更容易出现中央集权制度。当时的法国,可以说是欧洲农业发展方面的发达国家。法国的农业发展从中世纪开始讲起,由一开始的农奴和庄园形式,再到地主和佃农的形式。

等到了14-15世纪,法国就出现了已经算相当成熟的封建地主制度了。这种制度下,地主收纳地租,佃农耕种土地。农业发达是产生中央集权的一个必要条件,法国的农业比较发达,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得到了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上层集权制度。

2.世袭制的继承制度始终掌握权力

法国历代国王都是根据世袭制继承王位,卡佩家族男丁也非常兴旺,基本是延续不断。就是这样政治遗产有效的传承,每一任皇帝都手握权力,不把权力让渡给各个诸侯,这样皇权就一直集中在中央。

其实早在9世纪后期,法国还是等级君主制度,一层层向下分封,下级向自己的分封者负责,平时缴纳税金,打仗时出兵协助作战。显而易见,这样的制度下,非常不利于国家的资源整合,而且对于那些时间周期较长的军事行动非常不利。

比如当时的英法战争时期,法国就因为勃艮第公爵和其他贵族的掣肘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而后来从查理七世开始,国王就有意将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到了路易十四时期,他公开宣称“朕即国家”,从而将王权凌驾于司法系统之上。

其实在历史的发展趋势来说,在中世纪充满封建割据的欧洲,想要扩张王权,首先要去除贵族和教会两大阻碍,而要想战胜贵族和教会,就必然需要实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至此,司法、军队、税收三大体系皆被国王所控制,法国也就基本完成了从等级君主制过渡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3.腓力二世——一名有足够能力的统治者

法国虽然是世袭制,但不得不说,之所以中央能够迅速集权,腓力二世功不可没。腓力二世继承爵位之前,国王领地只占全国的1/15,而从上一任老国王加冕于他之后,腓力二世励精图治,国王领地增加了三倍多。在这个过程中,腓力二世击败了强大的英国和神罗,也为法国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腓力二世14岁加冕,初上台时,无力对抗英国人和国内的众多封建领主,还有来自王室内部的摄政大臣带来的压力。但是腓力二世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借助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势力,将香槟伯爵家族的领地吞并。

而后他又通过笼络诸侯地内更小的封建领主和争取教会的支持,从政治上同外部那些强大的诸侯进行对抗。

与此同时,腓力二世利用西欧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点,赋予全国城市自治权,提高当地市民和商人的社会地位,规定城市只需向国王缴纳贡金就可以自治,这样政策的发行,一来致使全国各地的封建领主被他们所在的领地城市所牵制。

同时他又全力发展巴黎,修筑铁路,修补城墙,将巴黎建设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地带。腓力二世在外交和军事方面也十分具有远见,他找准同盟对象,一同发动军事行动,法国也收回了部分英国王室在法国的领地。

这样的实力足以让国内的贵族大臣臣服,强大的王权也直接导致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4.法国和罗马教皇的简单关系少了很多掣肘

其实法国也同意大利等城市一样,信奉天主教,但是法国和罗马教皇关系没那么错综负责,掣肘很少,自然也就没有受到那么深的制约,中央集权的道路上也少了一种桎梏。而早在中世纪时期法国就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封建主义王朝,中央集权的程度越来越高,对教会的权力始终保持着钳制的态势。

四、总结

由量变引起质变,法国的统一和集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线性发展的。

农业的发达、世袭制的权利背景、具有足够能力的统治者,以及弱化的教皇牵制,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法国才优先迈出中央集权这一步,开始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并且逐渐脱离教会的控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也被外界称为“欧陆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