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恩令"实施的原因和影响为切入点——寻找对其实行方式的反思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汉武帝无疑是一位雄才大略、成就斐然的帝王。在其执政期间,颁布了许多对汉朝,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法令。在这些法令中,颁布于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的推恩令却有着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而这项法令的主要内容是:在新出现的王国封号必须由中央朝廷授予的前提下,允许国内的诸侯国的封地分划给除嫡长子之外的后代。这一法令表面上是使得诸侯的权力得到了扩大,但实际上却是削弱了地方势力,巩固了中央的集权。


一、弊端日益突出的郡国并行体制所带来地方势力的威胁,以及解决边疆问题的需要,促使着"推恩令"的必然推行

1、弊端日益突出和加剧的郡国并行的政治体制

众所周知,周朝一直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在以地方诸侯认同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的前提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地方诸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诸侯的势力愈发强大,以至于出现了"五霸迭起、七雄并争"的春秋和战国这两个特殊的时期。

以

在这一时期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乱象愈演愈烈。秦始皇吸取了分封制的经验教训,故而采纳了李斯的推行郡县制建议。秦朝至二世而亡的教训又使得汉高祖认为皇室力量应该得到加强。于是在继承秦朝的郡县制的同时,又一部分的恢复了分封制,从而施行了郡国并行的政治体制。任何一个政治体制都会有弊端,郡国并行体制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一体制下,同样出现了诸如吴国、楚国这样的对中央集权带来了威胁的强国。

2、地方的势力不断加强所带来的威胁,日益加剧

从西汉建国初期的异姓王国的仍然存在到刘邦定下的"非刘氏不王""的盟约的转变,为之后的地方叛乱的此起彼伏埋下了祸根。比如汉文帝时的济北王刘兴居的反叛;汉景帝时所出现的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等等。虽然这些地方叛乱都被平息下去,但是这些事件仍对汉朝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也让汉朝的统治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地方势力的强大所带来的弊端。尽管统治者们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地方势力被大幅度的削弱,但直至汉武帝时期,仍然存在地方势力占地千里而时有违命的现象的出现。

为了可以彻底地解决地方势力的问题,推恩令应时而生。

以

3、为了更好的解决边疆问题,而必须要进行中央集权的强化

在西汉初年,边疆的匈奴问题对整个西汉朝廷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发兵32万以期可以彻底解决边疆问题。但事与愿违,最后被困于白登。而"白登之围"也对整个西汉产生了的巨大影响。这一事件也使得统治者们意识到,在短期内无法通过军事来解决边疆问题。于是,朝廷便采取了对内进行休养生息和对外进行"和亲"的政策。而这种政策也使得双方之间保持了近 70 年的和平。

以

汉朝在经文景之治后,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故而至汉武帝时期,一改汉初以来的委曲求全的态度,为力图解决边疆问题而发起全面战争。战争的消耗是触目惊心的。所以,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保证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也就成了必然的因素。这些也是"推恩令"得以推出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二、"推恩令"所带来的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仅削弱了地方势力和增强了汉朝的综合国力,也保证了政权稳定及影响后世的地方政权的组织结构

1、首先便是对于中央的集权的加强

有周一朝,采取的是贵族政治,所以天子和中央的权力非常小。到秦朝时,以"三公九卿"为支柱而建立起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继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比如在地方推行的郡国并行的政治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地方势力有着诸多的土地和人民,从而使得中央的权力被极大地弱化。而"推恩令"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使得很多地方的势力变得只有数县的大小,也使得不少原本属于诸侯的势力范围开始收归到中央,而由郡县进行管辖。这种情况下,地方诸侯逐渐变得分崩离析,并难以和中央分庭抗礼,更不用说发起地方的叛乱。可见,这一政令的实施,

一方面,使得中央的集权得到极大地提升;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汉朝的强盛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证。

以

2、采取柔和的方式来间接地削弱地方势力,以保证政权的稳定

在西汉的初期,地方势力的权力过大的问题为人所共知。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如果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仅会导致人心涣散,激起各地方的反抗;更会加剧汉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导致严重的内乱。比如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更是证明了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的削藩是最为有效,但其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最为恶劣、政治风险最为巨大。此外,这种方式更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同时,由于各诸侯都是汉朝的皇室成员,如果贸然地进行削藩,又会和所谓地"祖制"相违背,势必又会带来更大地不利影响。

以

因此,在汉武帝时期,决定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准许各地方的诸侯的嫡长子在世袭爵位的同时,也使地方诸侯的其他子孙也可进行再分封。采取这种"软刀子"的方式,不仅巩固了地方的人心,更是极大地削减了地方的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

3、这一政令极大的提升了汉朝的综合国力

汉朝建立之初是内忧外患并存的局面:对于国内而言,多年战乱,经济凋敝,百姓仍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之中;从外部条件来看,不仅有北方的匈奴经常出兵侵犯,更有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成为了应对边疆危机的不安定要素。"攘外必先安内

",于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先从内部的稳定开始入手。故而"推恩令"的实施,使得汉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可以在统一的中央领导下,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和充分的发展。

以

4、极大地影响了自汉朝之后的地方政权的组织结构

"推恩令"不仅仅是取消封国的政令,更是进一步强化郡县制的法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强化中央集权而设立了使得其上下成为一体的郡县制。楚汉相争中,楚霸王项羽采取了一些分封的做法。当刘邦获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后,在西汉王朝的建立以及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在坚持郡县制的同时,又大量封王,从而形成了郡国并存的政治体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分封制从西周到西汉初年的历程中,已经变得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利于增强中央的集权和维护中央的权威的郡县制,则是更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和方向。自"推恩令"后,郡县制就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主流方向。


三、"推恩令"对于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以及所展示的"恩威并施"的方式,对于这政令的成功施行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罗马帝国早已消失。而中国这个独特的文明古国在今天仍然得以长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以及对于国家的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而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的出现,又和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的颁布密不可分。从春秋战国的列国纷争,到秦始皇的一统六国、实施郡县制和进行文化上的"书同文、车同轨"。再到汉朝的"推恩令"的颁布,使得朝廷和中央逐渐地在百姓心中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不仅为中国的"大一统"的思想打下了最为厚实的根基,也使得百姓对于国家有了极高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了极强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更是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标示。

从"推恩令"的成功推行,也可以从中总结出"恩威并施"的方式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在"推恩令"的施行中,既体现了使得地方诸侯王的庶子可以获得土地分封的"恩",又展现了中央集权的"威"。这样的做法不仅是统治艺术的体现,更是"堵不如疏"的范例。从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以及明朝的"张居正改革"也可以总结出,王安石变法最终的失败是因为法令过多,且有"堵"而无"疏"。在其变法中,更多的是多"威"而少"恩"。而张居正改革中"一条鞭法"的做法,虽然也牺牲了官僚的部分权益,但仍然给予了这些官僚一定的自主权。

恩威并存,简洁明了。

从"推恩令"的成功推行,也可以从中总结出这一政令的成功,不仅仅是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也是这一政令所采取的合适的方式带来的结果。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