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教育正名,应试教育也有可取之处!

一直以来,中国教育问题广受诟病,应试教育模式常常被痛批,而之所以批评应试教育,无非是因为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没有培养出来特别优秀的人才,获得诺贝尔奖的凤毛麟角,这些借口成为了批评应试教育的有力武器。

在媒体的持续灌输下,似乎我们已经习惯并认可了这种观点,那就是我们的教育确实是有问题的,以至于我们不怀疑这种观点是不是真的正确。但我今天要提出一种不同的观点,要为中国教育正名,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的主流是没有问题的,应试教育并非十恶不赦。

一、差距是因为底子太薄,起步太晚,并非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原因。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从前有一个穷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模式一年时间赚到了一百万,还有一个富人,人家用另外一种方式一年赚到了1000万。于是大家就纷纷批判这个穷人,说他赚钱的模式不好,而富人的赚钱模式才是好的,因为他赚到了1000万。

这个例子里,我们肯定觉得批判穷人是很荒唐的,因为他虽然赚的少,但他相比于自己的现实条件来说,已经算是非常大的成功了。但是,通过获诺贝尔奖次数少来批判中国教育的人,他的思维模式不就和这个故事里批判穷人是一样的吗,他们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历史和现实条件。


确实,我们的教育成果相比世界还存在差距,尤其是以诺贝尔奖数量来衡量的话,我们的数据是非常差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模式造成的,把这个因素归结到教育模式上是不公平的。

中国之所以没有太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教育基础太差、底子太薄,现代化教育起步太晚。西方早在几百年前就开始了规模化、正规化的院校教育,而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育到1978年恢复高考才能开始起算。之前清政府时期的私塾肯定不是现代化教育,后来百年战争,教育受到了巨大冲击,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底子太薄等种种因素影响,教育也没有大规模普及。

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才能算是中国现代化教育开始起步,自1978年至今,不过才42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个特别需要积累的领域,首先要培养出足够多的优秀教师,然后优秀教师再一代代培养人才,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很高高度的。而42年,对培养人才来说显然时间还是短了点,相比西方几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优势,所以我们的教育从结果来看是差了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模式有问题。


如果从进步幅度来看,我们的教育模式不仅没有问题,反而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仅仅用了42年时间,在很多行业就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在一些行业取得了领先地位,也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高校在世界排名年年进步,论文数量年年递增,中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支撑这些的,是人才,而这些人才,大多都是我们本土自己培养的。

从结果看,我们还有差距,但是从过程来看,我们是进步最多的。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不能仅仅因为结果而否定了过程,过程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正确的。

二、应试教育真的刷掉了很多人才吗?

有人反对应试教育,说应试教育刷掉了很多人才,让很多本来是人才的人失去了进一步求学的机会。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就拿目前高考本科录取率45%左右来说,如果一个人进不了45%,他以后会成为一个人才的概率有多大?他能够取得科研成果的概率有多大?我认为这个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论一个人是否努力,如果他不能做到在高中阶段进入前45%,那么几乎可以宣布他的智商是不适合科研的,及时刷掉也是可以让他尽快选择别的行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那种说应试教育刷掉了很多人才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每个人自身才能所适合的行业是不同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要想在科研上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智商水平应该要处于前45%区间里,这点应该没有疑问,因此应试教育不会刷掉人才,只会让每个人尽快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

三、是应试教育造成了高分低能吗?

关于对应试教育的批评里,指责应试教育高分低能是一个重要观点,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高分低能现象存在,但不是应试教育的锅。首先,这仅仅是个别现象,不是所有的高分均低能,也不是所有的低分均高能,高分更多的情况下还是高能的,看看现在知名企业家,大多都是名校毕业。其次,素质教育里也会出现高分低能情况,高分低能的出现并不是取决于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发展了什么能力,社会需要什么能力。再次,高分低能是针对两个纬度来说的,其实讲的不是同一个事情,一个是描述智力问题,一个是描述解决问题能力,其实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人智力好但就是不擅长把智力运用到实际中,看上去好像是高分低能,但一旦这种人忽然开窍,决定把智力往实际运用,往往能力提高也会非常快。


因此,高分低能是指智力和能力不匹配的现象,是一种支流,是少数和个例,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因为应试教育,而是一个人侧重于发展了大脑的某个方面,这种现象在素质教育以及应试教育中均有可能出现。

四、教育的直接目的到底是什么?哪种教育方式更能促进这种目的实现?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开发智力,开发脑力。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每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再回过头来看以前内容的时候,会感觉很简单。从高中看初中的内容,感觉很简单,从大学回看高中的内容,又感觉高中的内容很简单。这是因为,每到一个阶段,我们的大脑被开发的程度不同,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同,而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开发大脑,开发智力。

从开发大脑这个目的来看,一种有竞争的教育机制更能够达成这个目标。人总是在越有压力的时候,越能够产生前进的动力,相比于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能够让人成长更快的往往是一种有压力的环境。应试教育能够创造一种竞争环境,促使人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思索来磨砺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往往一个人成长最快的阶段就是高中三年。


或许很多人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例子,就是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里面,学习不好的往往能够走出来的很少,但是高中同学不一样,高中同学里即使没有走进大学的,后来往往发展的也不差。这是因为在高中三年的极致竞争环境刺激下,每个人都充分利用了这三年时间,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充分磨炼,这种磨炼虽然没能让自己迈入大学门槛,但是对人生或许还是受益很大的。

与此相反的是,有很多迈入了大学门槛的同学,进了大学后失去了竞争压力,反而是无欲无求,虚度光阴。人一旦处于一个没有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下,单凭素质教育的口号,往往就毁在了自己的自制力里面,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进步也不明显。

因此,从实现教育的直接目的这个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也要比素质教育更好一些。

五、从教育现状来看,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分。

教育改革喊了那么多年,要求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也仅限于小学或大学阶段,在初高中阶段很难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初高中阶段都要面临升学压力,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高考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大学,那么高考就只能是应试教育,因为你不努力取得高分,你就必然会被淘汰,说再多其他的都没用,而为了不被淘汰,那么你就只能竭尽所能提高自己成绩,而这就是应试教育。

对于初高中阶段来说,就算是实行素质教育,最后还是要以成绩来决定谁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因为只有成绩是可以用一个统一标准衡量的,也是最公平的。假如不通过成绩来衡量的话,还能用什么标准筛选呢?思想品德成绩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好定量化,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也是一个很玄幻的东西,很难来定量。为了公平,还是要以考试成绩为主,那就不可避免的要以应试为主。

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并无严格的区分和界限,小学大学阶段,是素质教育中有应试教育,初高中阶段是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而这种搭配就是最合理的。

六、展望未来,中国教育已经到了厚积薄发阶段,未来将是一块教育高地。

如果说之前的40年是中国教育完成初始积累的阶段,那么接下来,中国教育将迎来爆发期,会慢慢的成为世界教育行业的领头羊,我对我们的教育有这个信心,因为过去40年的进步速度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而中华民族又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再加之我们的人口优势,未来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才,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这是毋庸置疑的。2019年全球科研机构TOP50论文数量及贡献指数排名前15有6家中国的机构或大学,这就是一个信号。


过去的经历已经证明,我们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媒体没有必要盯着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放,因为我们都清楚,适当的压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而过于宽松的环境,只会毁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