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有什么联系?

蒙昧中的觉醒


联系:商鞅变法和李悝变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商鞅变法在吸取李悝变法的核心基础之上而有所升级,并且落实的更加彻底。

在说两者关系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当时变法的一个社会背景和简单的了解两个人物。

变法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简单简介

战国初期,随着周代以来的井田制的瓦解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而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革,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必须要通过变法来打击过去的旧的奴隶制贵族复辟的势力,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李悝和商鞅都是三晋人士,并且都有过在魏国从政的经历。李悝作为战国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所著的《法经》成为历代法典之蓝本,虽然后来失传,但其中的重农和法制思想对与商鞅的影响极大。

商鞅,战国时期的卫国人,早年在魏国宰相公痤的门下做事。公叔痤去世之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并且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用之为相,王即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由此可见商鞅的能力不言而喻。然魏惠王不用,也没有杀之,于是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离开魏国前往秦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两者联系

1、两者都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劳受爵禄

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前实行的都是世卿世禄制度。所以为官者都不谋官事,不求进去。而且还骄奢淫逸。李悝认为这些人是社会发展的阻力,因此他认为要改变这种黑暗腐朽的状况就必须整顿管理,于是向魏文侯建议废除贵族世袭制度,改为以能力选拔官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魏国用新的封建官僚制度代替旧的世卿世禄制度,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政治改革。

对比后面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我们发现,秦国也是同样的问题,于是商鞅在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按照军功的大小来获得爵位。而这其实就是继承于李悝的变法措施,只是相比较而言,商鞅的措施的实施更为具体。比如商鞅明确了二十等爵制度的内容。

2、重视农业的发展

李悝在变法中提出“尽地利”的主张。他要求尽可能地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于是改井田制为行田制,把国家掌握的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耕种, 使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转为自耕农。并且颁布平籴法,调整粮食价格,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样的商鞅在变法中也借鉴了李悝之法,提出了重视农业,奖励耕战,鼓励垦荒,并且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匹较多的,可以减免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但是由于秦国处于西垂,其国土面积巨大,因此其开荒力度和规模要远比魏国大。

3、颁布法典

李悝在变法中颁布了《法经》。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部,主要目的是惩办盗贼,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秩序

而商鞅在携带《法经》进入秦国后,在变法的过程中又对其进行了修编和补充,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了连坐法,而连坐之法是商鞅变法中重法思想中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比,我个人认为商鞅变法之内容是在李悝变法之基础之上的一个升级。只不过是因为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实行的更为具体到位,最终促成了秦国的崛起。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回答对你有用,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说历史讲考古


商鞅变法和李悝变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商鞅变法在吸取李悝变法的核心基础之上而有所升级,并且落实的更加彻底。

战国初期,随着周代以来的井田制的瓦解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而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革,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必须要通过变法来打击过去的旧的奴隶制贵族复辟的势力,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离开魏国前往秦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李悝变法使得魏国走向了强大,但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加上对人才的不重视,国力逐渐衰弱,而周边邻国却逐步强大。

而商鞅变法相比李悝变法更为彻底,成效也更为显著。秦国在变法的带领下,逐步走上强大,合纵之下,最终灭亡六国。

商鞅是李悝法家思想的继承者,在秦国更加透彻的实施自己的法家思想。影响了秦国历史进程的“军功爵制度”,是商鞅模仿李悝与吴起的改革,所创建出来的制度。


当代曹植


李悝,魏文侯时期的人物。关于李悝的身世,史书中并不记载,但可以肯定李悝必定不是贵族出身。如果是贵族出生,就会和商鞅一样,名字前面带个“公孙”。

李悝曾担任魏国上地的郡守,后得到魏文侯的重用,举国变法。魏国在李悝变法下,食物充足,兵源旺盛,奠定了战国前期魏国常年征战的霸主地位。

商鞅是卫国贵族后裔,但由于是庶子,地位卑贱,只能游走于各国,寻求有识之君重用。商鞅曾在魏国宰相公叔座手下呆过一段时间。用法家治国的魏国,给了当时的商鞅带来不少的影响。公叔座去世后,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来到秦国。商鞅去秦国并不是只带衣服和钱财,还带了一本李悝著作的书籍《法经》。

《法经》分为六篇,《盗法》、《囚法》、《捕法》、《贼法》、《杂律》、《具律》。“盗法”是针对盗窃他人财物之类的法令;“囚法”、“捕法”是针对审判、逮捕犯人的法令;“贼法”是针对杀人、伤人之类事件的法令;“杂律”包含众多,比如贪污罪,赌博罪,议论国家法令罪等等一些罪行都包括其中;“具律”是最后的总结概括材料。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和所改革的《秦律》,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法经》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商鞅的《垦令》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完美升级版

李悝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变法家,在魏国实行“尽地利之教”政策,规定百姓种田收成要达到一定的生产量,鼓励百姓不要只种一样的农作物,要多种多得,在能种农作物的土地上尽量种上农作物,防止遇到相对应的自然灾害。如果遇到相对应的自然灾害,这个不长那个长,保证了生产量。

商鞅到秦国之后的《垦令》就是“尽地利之教”的完美升级版。商鞅的目光不止放在农民身上,而是放在全国的劳动力身上。

战国时期,贵族收养了一堆食客,食客当中不缺乏好吃懒做的人。商鞅根据法令,加重贵族的税收,迫使贵族驱逐食客。这些好吃懒做的人没办法蹭吃蹭喝,为了生存必定会去开垦田地;商鞅还规定了贵族不能私自雇佣工人建造房屋,迫使雇佣工丢了饭碗,只能好好去种地;

向商人收取高额的税收,迫使商人去种地。总之商鞅的《垦令》主要点在于“农”,不断的用法律手段去约束全国内的劳动力,迫使全国内的劳动力去种田(此前商鞅已经承认良田如果由百姓开垦,那么良田将归属所开垦的百姓)。

《秦律》跟《法经》的相同之处甚多

商鞅到达秦国,修改秦国的法令规定,禁止人民聚集在一起;禁止人民赌博;禁止人民议论国家的法令等等一些措施,基本上都是模仿李悝的《法经》。《秦律》比《法经》完美的一点在于,商鞅懂得敲山震虎。比如随意丢垃圾也有罪,从细节抓起,时刻提醒人们要遵守《秦律》。《秦律》和《法经》的相同之处甚多,在此不便长谈,长谈的话显得太啰嗦。

总结

商鞅是李悝法家思想的继承者,继承了李悝的法家思想,在秦国更加透彻的实施自己的法家思想。

影响了秦国历史进程的“军功爵制度”,也有可能是商鞅模仿李悝,吴起的改革,所创建出来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