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五虎将和诸葛亮,为什么还是干不过曹操和孙权?

鹏友程


三国中的刘备的“五虎上将”名扬四海,主要是他们实力实在是很强大!所谓“五虎上将”,一般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就被并在

《三国志》把他们合二为一作传记录在其中,《三国演义》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精彩的诠释和说到,让我们现在一说到三国里面的英雄这几个都是家喻户晓的。他们也被列入清朝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其中。

从三国中的武将来说。刘备手下有许多非常出名的名将。作为与刘备的为结拜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就是老生常谈了。关羽素有武圣之称,甚至在死后的几千年到如今都被后人供奉。他的一生就是忠義道德的体现。不仅如此,青龙弯月刀更是被他使用得刀和人合一。关云长刮骨解毒又是流芳百世的传奇,关云长不被金钱富贵所迷惑,千里走单骑回到自己的兄弟身边更是对忠義最好诠释。

张飞虽然有点鲁莽,但他很勇敢。长坂坡怒气大喊了一声,曹军都不敢追了上来,都被吓了一跳回退而去。在后来与魏国将军张郃的战斗中,更是势不可挡,张郃被打得只剩下头盔和剩下十几人处于危难之中后来落荒而逃。另一个将军是赵子龙。赵子龙最著名的故事是长坂坡战役的

骑救主。他带着一把银枪,进进出出,终于找到了阿斗,保护好并留下了蜀汉事业的接班人。而赵子龙一生基本没有输掉任何一场战斗。既不像关羽那样傲慢,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在很多人眼里,赵子龙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

剩下的两位五虎大将的马超本是关中诸侯,但是在当时也应该是一代枭雄了。当初,他带领军队在反击曹操时当时差点将曹操干掉,从此名声远扬且威震天下。而老蒋黄忠更是老当益壮不输其他几位大将,他的弓箭用得更是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在一场战斗中亲手斩杀夏侯惇,这真的是勇猛异常。

现在问题应该凸显出来了,刘备有五虎将和诸葛亮最强阵容,为什么还不能统一中原?原因很简单。最主要的是不太相信自己身边的人才强将。刘备虽然有仁义之誉,但他毕竟也是庶出所以难免会太狭隘,而且他的工作是以小圈子为基础开展的。看看刘备平时的日常工作。第一层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这两个是他们绝对的信任,他们是第二和第三兄弟。这就难免让其他强人将士有所顾忌,怕投靠刘备最终也不能重用。

这也不说刘备不相信人才,但是主要是当时时代太乱,他们哥仨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怕过于盲目失去所有,但是终归是太过于谨慎小心的性情让刘备不能统一中原,例如当初主要庞统投靠刘备后,刘备对庞统非常不信任。在如何夺取益州上,庞统几次劝他,让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赢了益州。刘备不听,庞统只能铤而走险在落凤坡遇险身亡。如果刘备能够稍微信任庞统,给他足够的兵力,稍微在权力上制约他,那么庞统就不会死,夺取益州后整个三国的格局肯定会改变。

刘备不重用人才还比如派马超去守荒凉之地,被安排在抵御羌人的边防阵地,极少参与重大战役。还有赵云安排在身边做保镖不参与作战,这个能在曹营七进七出的猛将去大材小用的放在自己身边做护卫。这对待人才的方法太奇葩了,简直到了杀鸡用牛刀的份上,说到底还是不太信任除了关羽和张飞外的人才,搞小圈子文化终究也只勉强平分天下,做不到统一天下的霸气。

反观是人才就用的曹操那可就是不能比了,只要是有才能之士都留在身边重用

,无论贫富贵贱都不在乎,人才愿意前往,这是其最后取胜的关键


人间和烟火



出山虎282


感谢友友的好问题。我理解友友的意思:友友是想问为什么蜀汉政权人才鼎盛,却干不过曹操和孙权?如果以史实而论,恰恰相反,蜀汉的快速败亡就在于它的人才梯队断档了,人才匮乏


(千万别信他的!个个都是人才?至少蜀汉政权在创业一代的人才凋零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首先,所谓的“五虎上将”?我们要回归史实

所谓的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先生和毛宗岗父子的艺术创作。而源头就是《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这是把他们这五个人放在一起的开端。而之所以如此,原因只在于蜀汉集团的武将中,只有他们五个人被追加了谥号,时人议论认为很荣耀。

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而现实中,在公元220年三国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前后,关羽(220年)、张飞(221年)、马超(221年)、黄忠(220年)都相继离世,剩下的赵云。而且赵云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在诸葛亮的初次北伐中,赵云还因为兵少在箕谷兵败失利,只是因为在此局面下聚众坚守,没有酿成马谡式的完败。此役之后被从镇东将军降格为镇军将军。


(所谓的“五虎上将”只是后人的文学创作。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只属于蜀汉政权创业的一代,那然后他们都凋零之后呢?)

可见,所谓的“五虎上将”,在三国对峙局面形成后都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们不能被文学创造给带偏了,对不对?

其次,所谓的“文武鼎盛”?其实是人才断档

关张马黄赵五人之后,蜀汉政权再无突出且堪当大任的将领。诸葛亮之后延续北伐大业的姜维,还是诸葛亮在初次北伐时招降的,而非自己培养的。关于这一点,从张俨袁准关于诸葛亮的“七问七答”中就有论述。

(张俨)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

张俨是奉吴主孙皓之命于宝鼎元年(即公元266年)来吊唁司马昭。这段对话就在266年。此时距蜀汉政权灭亡(公元263年)不过三年、据诸葛亮离世(公元234年)不过29年。这两个人,张俨是蜀汉的盟友吴国主管外交事物的大鸿胪,袁准是曹魏和西晋时的著名学者。对话时,蜀汉、诸葛亮都成了历史名词,既不牵涉两国关系和现实博弈,所以评价相对公允,值得采信。


(张袁二人的“七问七答”,对于了解三国那段历史、特别是诸葛亮与蜀汉政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通过对话,我们看到在蜀汉的敌国的视角,蜀汉的兵是有战斗力,但是缺失良将。在接下来,两人又提到了蜀汉的人才短缺问题。

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

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

这次又提到了“贤才少”。二人一共交流了7个问题,其中就有两处就到了蜀汉的人才问题。而且,诸葛亮以远见、忠诚和善于治国等著称千古,但似乎缺失善于建立人才队伍和人才梯队的记录,这就是蜀汉政权最早灭亡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形式上的二把手、事实上的主政者,对于人才队伍建设不可能关注。这在他的《出师表》中是有体现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问题是这些“贞良死节之臣”身故之后,该用谁呢?

最后,所谓的“三国鼎立”?其实是一场接力赛


(三国,从三家创始人登上历史舞台算起,前后近90年。比的是什么?是一时的人才鼎较量吗?)

三国,狭义而论是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到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天下。但广义而言,时间要长的多。如果从宽广的视角而言,三国鼎立、三国博弈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代的接力。

从董卓祸乱朝政之后(公元190年)到曹魏代汉,这三十年间三家的表现都堪称上乘。东汉大乱世、群雄相争,能在此局面中脱颖而出,堪称表现人杰。三家中起点最低的无疑是没落的皇族刘备了。他能在乱世中争到立足点,建立自己的基业,离不开以诸葛亮、庞统和法正等人为代表的文臣和以关张马黄赵等人为代表的武将的优异表现。

如果三家比较,既然能成鼎立之势,就说明创业的一代人难分伯仲。可是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消耗尽整整一代人,要将霸业持续就需要接下来人才梯队的建设和涌现,就是要建立和建设“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

我们要注意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等人才的评价更多是忠诚度:“贞良死节之臣”。对于他们的“能”与“才”等谈论不多,另外通过蜀汉帝国和盟友的视角,其实蜀汉在“第二梯队”就已经开始相形见绌了,更遑论“第三梯队”!


(《出师表》其实表述了诸葛亮的隐忧。此在于后主刘禅的人事路线,更在于即便“亲贤臣”,可是他们都在哪呢?!)

总之,蜀汉的快速灭亡,根子就在于人才的匮乏,说到底败在人才梯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