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戊戌变法”被光绪彻彻底底推行了,清朝还会灭亡吗?

壹刀令


依旧会,因为百日维新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实验,甚至可以说是百日维新进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百日维新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理论基础,而他的推动者,康有为等人实质上是一群没有人生阅历,没有行政经验,不了解中国民情现状的人,这种人说好听点叫“有理想的青年”,说难听点就叫愤青。

纵观百日维新的过程,可以说就是愤青治国的一场闹剧。光绪帝在维新派的鼓动下,完全不顾中国现实情况,一天就能颁布了上百道诏书,文武百官,全国百姓,旧的诏书还没搞懂,甚至还没看完,新的诏书就来了!之后更是不顾后果,大规模罢免旧有官员,直接废除旧有衙门,提拔没有经验的维新青年,导致整个官场彻底混乱,单单京城衙门机构,就出现了六成官员的空缺。

更是不动脑子的对处于观望状态的慈禧太后下手,维新变法开始,慈禧其实并不反对,因为如果慈禧真的反对,就不会有之前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也不可能持续百日。但维新派闲的没事,为了彻底掌权,策划实施了对慈禧的暗杀,这个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彻底决裂。清史稿中慈禧对这个刺杀事件的反映不是震怒,而是难以相信和难过。之后对学习西方并不太排斥的慈禧走向了极端,并起了废除光绪帝的念头,而废除光绪帝的行为遭到了外国使节反对和介入,而这个介入又是慈禧像11国宣战,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

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是这么一群空有理想,没实际经验,没有长远目光的愤青,如果戊戌变法不在百日结束,而是持续施行,清朝很可能更加混乱,整个中国领土都可能大幅度缩水(维新派领导者之一的谭嗣同就主张卖了新疆西藏为维新运动筹款)


依与梦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开始于1898年6月11日,截止于1898年9月21日,共计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屠杀了“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的一个决定性人物袁世凯背叛了光绪皇帝导致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图,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戊戌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与清政府几乎同时进行明治维新的日本,此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清政府急需要变法图存。(康有为、梁启超像)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兴办西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向发达的国家派遣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奖励发明创造。

二、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设农工商总局,各省办分局;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建铁路、开采矿业;在各省建立农会,刊印书籍,积极发展农业;在通商口岸建立商铺、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要求士农工商自谋生计,不能再依靠国家财政支持。

三、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方式,训练新式军队,淘汰绿营兵;建立近代枪炮工厂,筹建武备大学堂;停止武举考试的冷兵器考试,改靠近代的枪炮。

四、提高国民素质。主张将各地的祠堂庙宇改建为西式学堂,教授民众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

五、广开言路,鼓励士人等为大清的将来出谋划策;裁撤一批政府机构,主要有詹事府、通政司等;任用新人,淘汰思想保守、落后的守旧大臣。

如果完全按照光绪皇帝及其改革派大臣的意愿完成的话,清朝会走向“君主立宪”的方向,和日本、沙俄、英国、德国的政治模式差不多,清朝完全腐败的局面会为之一新。(列强瓜分中国图)

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

清政府这一庞然大物,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垂垂老矣。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庞大,根深蒂固,反观光绪皇帝和他的那些改革大臣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根基都非常浅,军队的控制权又在慈禧手中牢牢把控着,光绪皇帝的变法就如镜花水月,折腾了103天,自己反而成了阶下囚。(袁世凯像)

戊戌变法的改革派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仅仅如此就触动了很多当权派的利益。而且这场改革主张“和平”进行,简直是痴人说梦,日本的明治维新前期也是经过血与火的斗争才得以使得维新变法顺利推进。戊戌变法没有血与火,改革怎么可能正常推行下去!

戊戌变法的主张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根本就没有群众基础,官僚体制内的成员大多数反对,这场改革注定不可能成功。(光绪皇帝像)

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慈禧彻底倒向西方列强。为了延续大清的命运,光绪皇帝变法的一那些内容,慈禧太后也开始推行起来。如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后来又准备所谓的“君主立宪”,这一切大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徒有其名,满族权贵根本就不想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

改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很多根本不符合国情、民情,根基尚浅的光绪改革派的失败是必然的。


穿越再现彼岸


戊戌变法怎么可能会被推行呢?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历史上有很多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除了商鞅变法是涉及到了政治领域的改革,其他变法多是在经济领域进行整顿。变法的表象是裁撤冗汰,实质是对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分配机制的重新定义。在古代中国这样的威权社会中,政治权力是贵族世家的根本。如果让渡一部分经济利益,换取阶级矛盾的缓和,还能够让这些权贵们妥协,那么让渡出政治权力,就万万不可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于,在作为政治对立面的政治敌人身败名裂之前,斗争就不会停止。

所以,很多改革一旦涉及到了政治领域就进入到了深水区,操之过急很容易造成政治事件。汉景帝要取消诸侯王的特权,直接削藩,激化了矛盾,引发了七国之乱。即便是经济改革,不涉及权贵的政治特权,也会受到各种抵制,如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人性都是如此自私且贪婪,不到黄河心不死,即便阶级矛盾大到社会秩序要崩溃,也不会有人主动让渡利益缓和矛盾。所以,历代的改革家很少有成功的,即使暂时成功,变法者的下场也都会很惨烈。

清王朝的戊戌变法,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成功呢?商鞅变法,要把全国郡县化,加强中央集权,这可是在秦献公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的工作,使得国君直接掌握的势力能够压服反对势力。秦孝公还专门组织了一支3000人护法队,令行禁止,国内肃然,变法遂得大成。戊戌变法与以往历代变法性质都不同,因为当时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破产,中国需要改弦更张,变法舆论尘嚣之上。戊戌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取消科举,君主立宪,开启民智,发展实业。取消科举是断了天下士子晋升之路,君主立宪是断了贵族特权,这种对社会顶层设计的初衷虽是为民请命,面对的反动势力却是异常强大,几乎是中国整个官僚集团及其梯队人才,他们才是中国掌握有大量社会资源的人。所以,戊戌变法指望着用100多道诏书就能够推行变法内容,无异于掩耳盗铃。

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城乡统治系统。戊戌变法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先进行土地革命,而且不得不流血。这种流血牺牲,其实就是社会秩序重构的代价。所以,谭嗣同在监狱里说的话“各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而成的,中国未有,所以变法未成。若有,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想用牺牲来证明变法并不是为一己私利,可是即便变法者公忠体国,也不能让所有的旧势力阶层都有主动放弃特权地位的觉悟。很多人都是这样,除非是刀子架在了脖子上,才会做出改变。

如果戊戌变法被推行了,就意味着,当时的皇帝有强大的中央控制能力(这个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形,光绪帝本来就是傀儡,所以君主立宪对他来说没什么改变。可是一旦他掌握了实权,他还会不会支持变法也是未知数。),或者当时的帝国精英都有家国情怀,都愿意支持改革,大清朝的变法大业继续往前推行,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恐怕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清王朝甚至会提前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君主立宪会使得地方督抚的实权获得承认,中国会形成自治省联邦制的国家。这种情形,要求各联邦省都要拥有强大的自制能力,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大一统的政治体制里,底层民众还多数都是阿Q那种的群氓。这种情形下仓促上马的自治制度,缺少经济基础、民众基础、舆论基础,必然不能在城乡扎根。阿Q一句“你也配姓赵?”就把中国先秦时代的贵族民主制全部打翻在地了。缺少社会体系的制衡,一旦君主立宪,中国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军阀割据的乱局中。一旦中国生乱,对中国觊觎不已的外国列强就会以各种名义出兵中国。缺少了中央集权政府的协调统一,国家应对这种外来侵略的能力大幅度减退,无法应对列强的干涉,中国可能会被迫提前进行一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抗起义。

在国际上,当时的世界主要强国都完成了对本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升级优化,纷纷进化到帝国主义阶段,征服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战略抉择,他们正在满世界寻找原材料和工业品倾销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大量国土和人口的大国。美国人在1899年就提出了门户开房、利益均沾的对华策略,得到其他国家的一致认同。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可能会允许蕞尔之邦的日本变成列强,却不可能容忍中国变得强大起来。中国的戊戌变法如正式推行,若有一点成效,中国有强大的潜力,就会召来列强的封堵围杀。当时的清政府新败,国家没有足够的武力来保卫变法成功的果实。

所以,即使戊戌变法真的推行了,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也不可能通过改革使得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建设了新秩序后,还是在朝鲜完成了共和国的奠基礼,这场战争,保证了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改革不会被外国势力打断,所以才一直发展到今天?

清王朝最大的问题是: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戊戌变法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有野心的军阀身上,又怎么会有成功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