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曹操赤壁之战之时智商忽然下线?

执古之道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所谓的曹操自大轻敌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而且不一定准确。

1,曹操的确轻敌了

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确轻敌了。在曹操南下之前,曹操战胜了袁绍,战胜了乌桓等游牧民族,一统北方,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曹操南下后,唯二能和曹操掰掰手腕的就是刘表和刘备了。

结果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兵不血刃就投降了曹操。而刘备面对曹操的兵锋,不但一触即溃,而且老婆孩子都差点丢了,幸亏赵云拼命才救回来了阿斗。刘备挥下的重量级谋士徐庶,也因为老娘被俘,只能投降曹操。

这个时候的曹操,心里肯定在想,对刘表和刘备这样的刘氏老江湖准备了这么多的战争预案,结果一样都没用上,现在就剩一个江东二十出头的小娃娃,有了荆州的水军后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啊。

要知道这个时候孙权只不过20多岁,而且江东和刘表的多次战争中都只是持平而已,对于此时志得意满的曹操而言,江东看起来的确是小case。

2,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

赤壁之战失败,曹军北方士兵多,不利水战是最大的原因,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地利不在曹操。

在人和上,孙刘虽然各怀心思,但在抗曹这一点上的确齐心合力,而且曹操因为不熟悉江东情况,又受到荆州那么多人都投降的误导,反而中了黄盖诈降之计。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多发瘟疫,人和也不在曹操这边。

最后说天时。北方从黄巾起义开始,加上多年的军阀混战,导致生产力下降。而江东地区则在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的努力下,成了少有的不受军阀混战影响的地区之一。这一时期长江以南地区也迎来了一次大开发,从经济基础上而言,曹操所在的北方,和孙权的江东,刘璋的益州等地虽有差距,但差距已经没有那么大。曹军虽众,但是作为主力的荆州投降水军并未归心。

所以再这么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赤壁之战曹操才战败收场。

但是曹操此败并不像三国演义所说的近乎全军覆没,而是败了但并未伤筋动骨。

毕竟第二年曹操又开始张罗南下了。真要是大败了,还不得好好休养几年啊。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大家关注。


以史为鉴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

与其说,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智商下线,倒不如说“年轻人的世界他看不懂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核心是啥?

曹操之所以能裹挟天下之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汉王室的天子掌握在了手中,任何由汉献帝发出的诏令,实质上都是曹操的政治意图,这让各方的诸侯都陷入了政治被动。

但是回想看来,“挟天子”之所以能奏效的核心根本,是源于当时的各诸侯在法理和信仰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概念。只要天子身边的曹操不称帝,那汉献帝仍旧是名义上的天子,任旧是心中不敢逾越的君臣纲常。这在认知上是一种精神枷锁,人们更容易被“名义”所羁绊。

而信奉这一套理论的就是汉末的各诸侯:以四世三公为傲的袁绍、想称帝的袁术、打江东的孙坚、盘踞荆襄的刘表、深居川蜀的刘璋、好战的公孙瓒、四处依附的刘备,当然也包括雄才天下的曹操。

其实在汉末的时局中,各诸侯仍旧尊崇汉室为天子是有很大的“被动原因”:一是汉室尚有余温,天下人任旧以尊汉为正统;二是各诸侯的谋士士大夫阶级,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想匡扶汉室的,就连曹操最仰仗的谋士荀彧也是于此。

《新三国》中曹操有很多次都在试探臣下们对汉室所保有的态度——一是同汉献帝狩猎、二是封台拜相。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恢复汉室的想法依旧在当时有很大的社会基础,不敢保证开元建号会有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策略之所以能奏效的核心。

但是,有一部分人却不在此观念范围之内,那就是孙权、周瑜、诸葛亮、鲁肃等“新生代”的年轻势力,这群势力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孙权。

承父兄东吴之业

赤壁之战的时间是建安十三年,当时的孙权只有27岁。东吴,对年纪轻轻的他来说是承接了父兄基业,并非享天子之恩拥一方百姓。在他的认知世界里,一开始便是群雄割据相互纷争,父亲孙坚被刘表所杀,兄长孙策被土家势力所害,偌大的江东之势是长兄用生命开创出来,保江东根本上就是在保家业。因此孙权不受“天子之尊”的君臣之绊。

孙权不是刘琮,刘琮更无鲁肃这样的臣下

曹操挥师南下的第一战便遇到不战而降的荆州刘琮。

刘琮更多的是被荆州势力集团所劝降,当时的章陵郡太守蒯越说:

逆顺有一定的道理,强弱有一定的形势。以臣属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对国家的叛逆……

好了,蒯越的一席话完全是顺应了前面所说的“尊崇汉天子”的认知枷锁,因此在法理和正统上不能做出强有力的反抗抉择,投降天子而非投降曹操,在名义上保证了为臣的正统性,因此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与阶级利益,而代价则是将刘琮的利益牺牲掉。

孙权的环境则不同,尽管当时53岁的张昭力主投降曹操,但37岁的谋士鲁肃却对孙权说出了另一番态度:

“投降,我们无所谓呀,还是可以拜天子为朝为官;但吾主你就不行了,投降则霸业无望。”

鲁肃一席话让孙权彻底明白,尊奉天子的理念能保有臣下的利益,但绝不保护一方领主。而此时28岁的诸葛亮和34岁的周瑜同样怀揣此想法力主一战。

年轻人较中年人来说,利益需要博取而非保有,坚决的一战,是他们争取利益和证明自身价值的不二之选。

盲目复制

曹操依“天子之名,强军百万”的势头顺利让荆州不战归降,而他想的是能否依靠此局,让同样年轻的孙权归降。

曹操实际佣兵20万,对外宣称80万,如此目的是为了让东吴臣下,那些信奉天子并为臣下的人成功说服孙权选择投降,这是曹军虚张声势的根本。

初生牛犊不怕虎,奈何孙权周围的核心人物都如初生牛犊,他们不被身上的利益所牵绊,也不被君上臣下的纲常所困扰,因此毅然决然地选择同曹操大打一战。

总结

赤壁之战,更像是长辈以经验和恐吓来“吓唬”年轻人要顺应潮流,身边“富有经验的人”也纷纷劝解选择投降。有的年轻人遵从了长辈的忠告(刘琮),而有的却选择了要拼一把。

不难发现,历史格局的转变,总少不了有几个重要的年轻人选择抵抗。

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要醒着拼!


少荃经史屋


曹操在赤壁之战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惨败,此战也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突遭逆转,真的是因为智商突然下线了吗,肯定不是,而是上头了,直接越塔强杀,加上劳师,轻敌,瘟疫等各方面原因,惨遭团灭。

曹操一统北方,荆州归降,信心暴涨,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确立了北方霸主地位,之后扫清袁氏遗患,北征乌桓,西抚凉州,自己则进丞相位,总揽朝政,此时的曹操,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三国志》

而更让曹操信心爆棚的是,本来大张旗鼓,南征战略要地荆州,居然是望风而降的局面,而此时曹操的心腹大患刘备也是仓皇出逃,而这无疑让曹操萌生了一战定天下的雄心。

曹操忽略了自身的劣势,劳师,轻敌,瘟疫最终击败了他

曹操拿下荆州后,马不停蹄的追击刘备,企图斩草除根,并乘势威慑东吴,平定东吴。但明显此时的曹操已经上头了。

作为远来之师,在夺取荆州之后,修养生息,稳定局面当为上策,因为当时经过长途跋涉,将士已经疲弊不堪,加上水土不服,瘟疫横行,战力堪忧,新得荆州降军归属感存疑,在这种情况下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孙刘联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而孙刘联盟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可谓三军用命,加上周瑜又乃水战名将,曹操遭此大败也不难理解了。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总结:综上所述,曹操赤壁之战的败北其主要原因是策略的失误,太过急功近利,而这也是由于前期太过顺利造成的,加上曹操当时已经不再年轻,机会难得,所以想一战定乾坤,终于遭受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