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本古医书可以领悟到中医的精髓?

名号律原


个人以为非巜黄帝内经》莫属,因黄帝与歧伯明确地告诉了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地解答了宇宙万事万物演化和发展变化乃至结局的根本原理,明确的为人们解答了有无相生,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之规律,日月,天地,乾坤,宇宙,自然,人,人与自然和谐,阴阳互动,阴阳互补,阴阳平衡,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采阴补阳,采阳补阴,阴阳互补,也就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问根求源,方正。

实质《易经》巜道德经》和《黄帝内经》皆讲一字既“正”字,一个人若真领悟了“正”,那么不但人间一切疑难问题得到迎刃而解,就连宇宙之奥亦既了如指掌,因其发现了宇宙规律,明白和掌握了自然,所以最终会发挥和运用自然。

说到底,一个真正的中医,其已为“正”。

这个“正”字就是老子巜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生。”“有无相生,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正”入道也,知“正”既悟道得道,天人合一矣。

故而若想成一真正中医,必问道求“正”,。

至于現今诸多之人指责中医,那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因其不知何为“正,”何为道。

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而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自然285589719


看《黄帝内经》吧!因为所有的中医精髓都在这里。

 

有人说《易经》为万经之首,不管是研究儒、释、道,还是学习医、术、技。

有人说《内经》为医学之宗,不论是养生保健治未病,还是悬壶济世救病患。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最惜命的就是中国人。惜命就会听话,听话就会没事。有的国家,不让出门非出门,不让集会非集会,结果就是没结果,因为没机会了。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和中医药的神奇魅力,而这种魅力的根源就在《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人的长命真经,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

其精髓主要体现在:

 

|遵照“天人相应”的养生精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极富哲学意味,因而有人认为这也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思想的核心便在于“天人相应”,书中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看看当今社会,许多人难享天年,难享无疾而终,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物、最优质的医疗条件,却疾病缠身,痛苦不断。何因:冬天吹暖风吃冷饮,夏天开空调冻得发抖,晨昏颠倒地熬夜,贪婪地暴饮暴食,宅在家里不喜运动……致使阳气不足,牌胃虚弱,抵抗力低下,时常感冒,患上各式各样的慢性病。

 

怎么办?怎么改变?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按照自然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照着做就行了。

 

|根据“不同体质”的养生精髓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养生应“因人施养”,并将国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就像人长得不一样,每个人的体质也不同,不同体质有各自的特点,易患不同的疾病,因而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运用“调节情志”的养生精髓

佛家讲消除“七情六欲”,方能成佛。而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种情绪,会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会导致疾病。《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在各类精神疾病高发的现代,认识到七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掌握古人调摄情志的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按照“食卧规律”的养生精髓

《黄帝内经》中提出“居处依天道”、“饮食遵地道”,这是按照“天人相应”的养生思想,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天黑就应该睡觉,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平时吃东西要按照节气規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不时不食”,不合时令的食物不吃,这才是正确的饮食观念。

而现代人的暴食暴饮、吃反季果蔬、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成为疾病的根源。要想不得病,就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式生活,“病从口入”并非虚言。

 

|领悟“上医治未病”的精髓

《黄帝内经》并不主张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理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这样便不须求医问药。于疾病未发之前,防患于未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处于平和状态的时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平共处的。而如果身体状况变差,那么细菌、病毒这些邪气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压过身体里的正气,正气不如邪气,那人就会得病了。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更应该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古语说:“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一切中医的精髓都是从《黄帝内经》中来的。

 

 





知行侠


张仲景《伤寒论》,一字之安,坚如磐石。用白话解释,一句顶一万句,中基《中医基础》显得苍白无力,连药引的作用都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