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與優秀青年座談,來看看他們都說了啥!

我們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擁抱時代;

我們是初升的太陽,

用生命點燃未來。

五月來臨,

五四青年節也近在眼前。

今天省委彭清華書記

與優秀青年面對面

他們說了些什麼?

來看這個座談會!

領導關懷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4月30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成都主持召開青年座談會並講話,向榮獲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23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的集體和個人表示祝賀,向全省廣大青年致以節日問候和良好祝願,勉勵大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五四精神,樹立遠大理想,勇挑時代重擔,永葆朝氣銳氣,在全省各項事業發展中唱響新時代的青春之歌,為奮力奪取雙勝利、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青春力量。

省委副書記鄧小剛出席座談會。

彭清華認真聽取發言,不時詢問具體情況,向大家介紹國家和四川的發展,與大家深入交流討論,現場氣氛活躍。

他說,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工作,親自指導、親切關懷,為青年運動把脈搏、提要求、指方向,有力推動了我國青年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3月15日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飽含著對廣大青年的殷切期待和深切關懷,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提供了重要遵循。

全省廣大青年要認真學習領會、自覺踐行落實,將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導轉化為奮進動力,不斷書寫青春無悔的時代篇章。

彭清華說,希望大家堅定理想信念、把穩人生航向,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放飛青春夢想。

上好疫情防控鬥爭這堂思政課,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自覺把個人奮鬥同實現偉大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把人生追求同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起來,把自身事業融入到黨和人民的共同事業之中,以青春之我,奉獻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希望大家不懼風雨挑戰、勇於擔當擔責,在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中展現青春風采。

繼續發揮優勢、展現特長,發揚連續作戰的頑強作風,在社區防控、心理疏導、應急保障中當好志願者,在復工復產、復學復市、創新發展中當好急先鋒,在搶時間、趕進度、補損失中當好突擊隊,理直氣壯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傳播正能量。

彭清華說,希望大家肩負時代使命、主動創新創造,在治蜀興川火熱實踐中貢獻青春力量。

積極投身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聚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獻計出力,積極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深度參與城鄉基層治理,用青年人的朝氣和才華推動黨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落地落實。

希望大家樹立遠大志向、錘鍊過硬本領,在學思踐悟、立德修身中展示青春形象。

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養成勤學善思的良好習慣,常懷崇德修身的價值追求,走好務實篤行的奮鬥之路,在知行合一的點滴積累中,一步一個腳印把遠大抱負落到實處。

彭清華指出,省委將一如既往高度重視、大力支持青年工作,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為廣大青年身心健康、事業發展、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領導幹部要充分信任青年、熱情關心青年、嚴格要求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

全省各級團組織要緊扣根本任務、政治責任、工作主線,從嚴從實加強自身建設,持續提升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和貢獻度,更好發揮黨聯繫青年的橋樑紐帶作用。

省領導王正譜、王銘暉、楊興平,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青年代表等參加座談會。

座談會上,朱仕超、佘沙、劉仙、葉光榮、唐成鳳、馬權、莫色小蘭、侯正超、鄭勝蘭、劉興國等10位青年代表作交流發言。他們中有主動請纓投身抗疫一線的青年醫務工作者,有以志願精神傳遞愛與希望的青年志願者,還有長期紮根基層、奮戰在各行業各戰線的青年標兵。大家結合成長經歷和各自工作實際,談思想認識、工作感悟和意見建議。

朱仕超

佘沙

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

劉仙

華西集團天府國際機場T2航站樓項目部副經理

葉光榮

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焊工

唐成鳳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所儀控中心副主任

馬權

越西縣西城中學教師

大花鄉瓦爾村駐村工作隊員

莫色小蘭

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特勤大隊一中隊班長

侯正超

四川省青聯副主席

成都創女時代創始人

鄭勝蘭

成都高新區合作街道晨風社區黨委書記

劉興國

他們中有主動請纓投身抗疫一線的青年醫務工作者,有以志願精神傳遞愛與希望的青年志願者,還有長期紮根基層、奮戰在各行業各戰線的青年標兵。但無論他們是誰,他們都是值得所有青年學習的榜樣!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望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把穩人生航向,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放飛青春夢想;不懼風雨挑戰、勇於擔當擔責,在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中展現青春風采。

轉自天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