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檀:本是最受宠爱的皇子,为何一朝被皇帝厌弃,处以“髡刑”?

引言

《五灯会元》中记载:““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这就是“虎毒不食子”的来源,这句话时常被用在影视剧中,大家认为,即便是再凶残再丧心病狂的人,也不会伤害自己的亲生孩子。

然而,在明朝的时候却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并不是任何家庭都是父慈子孝。这桩故事的主角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不仅处死了自己儿子,而且还对将爱子朱檀处以“髡刑”,儿媳处以凌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剧照

01

朱檀在朱元璋26个儿子中排行第十。朱元璋子嗣众多,对自己的儿子们自然也有所偏爱。而除太子之外,朱元璋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第十子朱檀。按照古代的规矩,子凭母贵,朱檀的母亲也不是一般人。朱檀的母亲姓郭,郭氏有一段十分传奇的经历。她的父亲为郭山甫,此人非常善于相面。一次因缘际会,郭山甫见到落魄时的朱元璋,大为震惊,说他面相贵不可言,随即将朱元璋奉为座上宾,对其礼遇有加。

郭山甫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郭兴和郭英安排在了朱元璋身边,并告诉他们,只要跟着朱元璋这个人,以后一定能封侯拜爵。郭兴和郭英听从父亲的嘱咐,始终跟在朱元璋身边。

▲郭氏剧照

除了将两个儿子安排在朱元璋身边外,郭山甫还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了朱元璋,并且他还嘱咐女儿,一定要伺候好朱元璋。后来,郭山甫果然一语中的,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明朝,而郭英和郭兴两兄弟也确实封官拜爵,郭氏亦是一飞冲天。

02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郭氏生下了朱檀。根据《明史》的记载,其中对朱檀的描述为“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好文礼士,善诗歌”,意思是朱檀自幼就非常聪明好学,态度也非常的谦恭谨慎,所以很得朱元璋的喜爱。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时候,朱檀娶妻汤氏,两年后到山东兖州“任职”。

▲朱檀画像

朱檀来到自己的封地之后,刚开始还非常的勤政爱民,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们也还安居乐业,但是十几岁的孩子定性终究是有限的,忽然之间又脱离了父母的管教,就有些“天高任鸟飞”。想着山高皇帝远,朱檀开始在自己的封地内胡作非为,整个人与之前的勤奋好学大为不同,开始沉迷于享乐。而王妃对他所作所为毫无异议,千依百顺,更加助长了朱檀的享乐气焰。

朱元璋本人是一个草根出生,他之所以能够拥有天下,完全是靠着刀口舔血得来的。因此出于居安思危的想法,朱元璋曾对皇室成员有明确训诫,这在《皇明祖训》中有明确记载:“凡帝王,居安常怀警备,日夜不可怠慢,其常随内管及带刀人员不可离十丈地”,大致意思就是让皇室的所有成员时刻注意自己的安全,要心存警惕。但是朱檀就公然违背了朱元璋的训诫。

▲《皇明祖训》书影

03

朱檀在他的封地上建立了一个专供享乐的地方,经常为了玩乐夜不归宿,这就是对朱元璋的公然“挑衅”。除此之外他还开始沉迷于炼丹,为此他养了很多的道人方术。

朱檀的所作所为被朱元璋知道后,大为震怒。朱元璋便将他们夫妇二人召回了京城,并且对其进行了处罚——王妃凌迟处死,朱檀施以“髡刑”,“髡刑”就是剃光犯人身上所有的毛发,是一种非常具有羞辱性的刑罚。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剃光犯人的头发,就是对一个人道德的审判,这对于古代人来说简直生不如死。

▲髡刑画像

朱元璋对儿子和儿媳妇进行如此严重的惩罚,难道仅仅是因为朱檀不学无术吗?显然不是的,因为鲁王夫妇的所作所为实在荒唐。原来朱檀整日沉迷于炼丹长生,药物服食过量,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头晕眼花,掉头发,朱檀为此大发脾气,要求道士方术为他炼制一些可以帮助他消除这些症状的丹药。

为了保住自己的狗命,这些方士就想了一个馊主意,他告诉朱檀,法子有是有,但材料难得——九十九个男童的下体,道士们的本意是为了让朱檀知难而退。但谁知王妃却信以为真,为朱檀“排忧解难”。一时之间鲁王封地上民怨沸腾,这件事很快就被朱元璋知晓。朱元璋派锦衣卫细查,最终查到了鲁王夫妇的头上,最终揭破真相大为震怒,因此才对自己的儿子儿媳处以刑罚。

▲朱元璋剧照

结语

有一句话叫做“恶有恶报”,朱檀夫妇的最终结果只能说是罪有应得。相对而言,朱元璋的做法重视法治,帮理不帮亲,不愧为一代明君。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

《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