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行业配置聚焦“内需

 随着全球疫情进入平台期,疫情的阶段性缓和将促使市场主线逐步转向基本面。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疫情对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季度GDP录得-6.8%,为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来首次负增长。在这个背景下,A个企业盈利将普遍承压。但市场对于盈利下行的预期已经相对充分,从行业分析师下调企业盈利的公司家数来看,今年以来在分析师覆盖的1800多家公司中,已有800多家公司2020年盈利被下调。其次从行业层面来看,在疫情冲击之下,部分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比如服务型消费行业。在疫情阶段性缓和后,这些此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景气度或出现底部反转。


  外需仍存不确定性,内需是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看点,行业配置重新聚焦“内需”。当前来看,在海外需求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内需是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看点。一方面,全球贸易受疫情冲击较大,海外需求疲软态势或将延续一段时间。此外,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疫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原本就争端不断的全球贸易格局。总体而言,外需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提振内需成为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的重要落脚点。4月17日政治局会议在“六稳”的基础上再强调“六保”,保就业和保民生成为首要任务。同时要求积极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负面冲击之后,与内需刺激政策相关的行业将成为市场主线。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在海外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国内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基建、房地产和消费等领域,比如四万亿刺激计划、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对于股票市场来说,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政策刺激的陆续推出,地产、基建、家电和汽车等相关行业市场表现位居前列。
  基建发力和消费回补是本轮提振内需的两架马车:两会召开后基建或将明显提速,刺激消费成为各地政府的先手棋。1)基建发力对冲疫情冲击是当前市场共识度较高的措施,政治局会议也明确提出要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央层面政策目标落地,全国两会召开之后,我们认为基建项目将加速上马;2)疫情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直接的冲击,这和过去金融危机等冲击大有不同,所以当务之急是恢复消费需求。供给侧的政策无法创造需求,这时候消费刺激政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市发放了消费券,上海等地也推出购物节等消费回补措施。

  投资建议:围绕内需布局两条主线:1)基建相关的建材、建筑、机械等。预计在两会召开后,政策目标将逐渐明确,基建投资或将明显提速,建材、建筑和机械等基建相关的行业将受益于基建投资扩张;2)受益于消费回补政策的商贸、休闲、食品饮料。目前来看,刺激消费政策成为各级政府提振经济的先手棋,部委和地方多个层面均出台了刺激消费等政策,比如上海市推出购物节、杭州等多地发放消费券。此前疫情冲击比较大的消费类行业,如商贸、休闲和食品饮料等,后续将迎来景气反转。
  风险提示:刺激政策规模不及市场预期、海外黑天鹅事件(主权债违约、地缘政治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