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助杀大敌:陈友谅用兵六十万,竟然输给了只有二十万的朱元璋

金庸大师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过陈友谅的形象,他是丐帮的八长老,书中形象阴险狡诈,在朱元璋还未称帝时,陈友谅是最大的威胁。当时的朱元璋属于四面楚歌,像是被困的猛兽,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陈友谅。他们两个的贫富差距近好几倍。

这时朱元璋注意到他的心腹刘基并没有参与讨论,而是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于是朱元璋就遣散众人,单独召见刘基询问其为何不出计谋。刘基说:“如果还想图谋天下的话,就把主张投降和逃奔的人杀掉吧。”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觉得刘基的判断是正确的,要想称霸中原,必须首先把这样的狠角色拔出,以免后患。于是他紧锣密鼓地进行军事训练和粮草囤积,准备与陈友谅大战一番。

陈友谅猜忌之心很重,简单的诱敌无法让他相信,如何制造一个成功的机会呢?幸好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他叫康茂才写一封书信,送到了陈友谅的营中。陈友谅一看,竟是约他一起攻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由康茂才做内应,里应外合,便宜行事。这时的陈友谅已经飘飘欲仙,因为他攻完太平后就自封为帝,他想他的老朋友肯定希望在他这讨取荣华富贵,在这种天赐良机下,他根本没有多想。殊不知,他们的朋友关系只是纯粹的利益关系,而康茂才的利益天平显然倾向了朱元璋。

陈友谅大军集结,按照书信相约的时间、地点于六月二十三日早晨率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信中本说江东桥是一个独木小桥,但陈友谅看见的却是一个坚固的石桥,他疑心已然泛起,连喊了几声暗号“老康”却无人答应,他就确定中了陷阱。前方为石桥,多次撞击也无法突破,陈友谅只好退出,在龙湾安营扎寨。这时的朱元璋早就埋伏在附近,看见陈友谅中计,果断率领部下出战,攻击陈友谅在龙湾的营寨。

虽然陈友谅的军队人数多于朱元璋,但此地地形狭小,陈友谅军又都是楼船大舰,根本不能摆开阵形。很快,陈友谅的部下们慌了阵脚,准备回船逃跑,可不巧的是遇上了退潮,大船搁浅,根本无法动弹。结果一战之下陈家军伤亡惨重,死伤多达两万余人,朱元璋缴获上百只船舰,可谓大获全胜。而陈友谅一看苗头不对,早就弃大船乘小船逃跑了。朱元璋又乘胜追击收复了太平,并攻占了信州和安庆。这就是著名的“龙湾之战”,从此陈友谅气馁不己,朱元璋迎头赶上,而这才是两人激烈斗争的开始。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陈友谅再次出击安庆,但又失败。至正二十三年,趁朱元璋军援救被张士诚攻打的小明王,他集结大军攻打洪都(今江西南昌)。然而洪都守军顽强抵抗,两个月也没有被攻下。这时朱元璋班师来援,做足了准备,将陈友谅团团包围。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已经来援,乃放弃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想在这儿展开最后的决战。当时的他也做了充足准备,建造了数百艘楼船,高数十丈,丹漆粉饰,共有三层,还设有走马棚,上下人语不相闻,自谓必胜。

在湖面上,陈家军巨舰连锁成阵,绵延数十里,望之气势如虹。不过朱元璋用的大多是小船,针对大船不易行动的弱点展开了攻击,就这样战事陷入了胶着。不知是不是陈友谅兵法读得太少,将船连接如此,火攻之下必然引颈就戮。战斗的第三天,朱元璋深知陈友谅舰大自己舰小,不能从正面抗衡,于是采用部下郭兴的计策,转用火攻破敌。此计具有奇效,适时东北风大起,朱元璋派死士驾驶装满柴薪的小船,向敌舰驶去。由于是顺风放火,一时间火光冲天,浓烟蔽日,转眼之间陈友谅军就被烧毁几百艘船舰,损失惨重,连他的兄弟陈友仁都被烧死了。

陈友谅只得收拢残兵,作防御之势,可他明白他的大势己去。就这样,两军在湖中对峙了一月有余,陈友谅一直被困湖中,粮草殆尽,计谋全无,只能想办法突围保命。但朱元璋又怎能让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在陈友谅从南湖嘴突围,进入长江的湖口处时,朱元璋布下重兵,陈友谅战之不敌,逃往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这时陈友谅向外张望,突然中了流矢,流矢从眼睛进入,贯穿了脑袋,他就这样一命呜呼。

不久后,朱元璋攻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没怎么反抗就投降了。

这就是奠定朱元璋北伐基础的“鄱阳湖之役”,它前后历经三十七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无出其右者。目前最危险的敌人消灭了,下一步就是扫清其他义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