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吴起杀妻求将的启示:无德,纵你功勋彪炳也难逃落寞收场

“德”与“才”相比,孰轻孰重?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刘邦、曹操曾用“盗嫂受金之辈”建立不朽功勋,孟尝君用“鸡鸣狗盗之徒”得以平安脱险,吴王阖闾用“杀猪屠狗之类”重夺王位,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看来“德”方面的缺失,并不重要,只要有才就行。真相如何,我们从吴起的身上似乎能够找到了答案。

“才”固然重要,但“德”与“才”相比,“德”更根本更核心更重要。

吴起,春秋乱世之中的不败神话,一生征无数,却从没打过败仗;曾一度辉煌,却最终落后万箭穿心的下场。

一、为求功名,残忍杀妻

吴起是卫国人,家境富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希望成为姜太公、管仲那样的人。曾花费重金求官,无果后远走齐国,在齐国娶了美貌的妻子。但事业仍无起色,投奔郑国、越国均不被重用。

吴起确实颇有谋略,终于被鲁穆公这伯乐发现了,拜吴起为大夫。对普通人来说大夫已经是很大的官了,但是吴起却觉得还是官太小,不足以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还需要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

机会来了。齐国攻打鲁国,鲁穆公打算任用吴起为大将军率军抵抗齐国,但想到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一再犹豫不决。吴起知道机会难得,为表自己的忠心,做了他这生最为不耻的事,残忍地杀了妻子以求信任,当上大将军。或许在某一个安静的午后,吴起想起自己的妻子会觉得后悔,会为自己曾经的急功近利感到羞愧。

吴起虽然如愿以偿当上了大将军,带着自己的无上荣光,在众人的鄙视眼光中,带着鲁国的士兵出发了,大败齐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受重用,相反,他杀妻求将的残忍行为却成为他政治生涯上永远的污点无法抹去,漠视生命的无情遭世人永远的唾弃。


任何一个国君都不会重用一个靠杀害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来求官的人,连自己最新的人都可以杀掉,还有什么人是他不能杀的?何况在鲁国,孔子的故里,儒学的发源地,鲁穆公自然熟知这一点,朝中甚至还有人建议将吴起这等禽兽不如的人趁早除掉为好。

在鲁国,吴起是呆不下去了,继续辗转。

二、离鲁去魏,施展抱负

吴起离开鲁国,来到魏国投奔魏文侯。魏文侯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国君,以礼贤下士而著称。对于吴起的任用,他是谨慎的。他和国相李悝商量吴起此人是用还是不用,李悝说得很原则,说吴起确实在品德方面实有缺陷(除了杀妻求将外,还有母死为求官而不归,斥重金买官等行为),但是在军事和国家治理方面也确有才能,我只能提供建议,用还是不用,还得大王您斟酌自己拿主意做决策。

要不说魏文侯是明君呢,他仔细权衡后起用了吴起。吴起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率兵消除了魏国周围的边患,没有一个国家敢来进犯魏国,就连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燕国也不敢。没有仗打的战神是寂寞的,他深深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想求战,哪怕一败,吴起甚至主动进攻秦国,一连攻克了秦国五座城池才收兵。


吴起的才能不只在带兵打仗的军事方面,在治理国家、变法改革等方面也很有建树,甚至当时的丞相田文都自愧才不如吴起。

三、离魏去楚,客死他乡

吴起在魏国似乎很顺利,但天有不测风云,一直信任他的魏文侯走了,魏武侯接替了王位当了魏王。

魏武侯年轻,资历尚浅,朝中很多有野心的人也跃跃欲试。政权不稳,处处充满了危机,加上吴起平素自恃功高深得文侯信任,不注意搞好同事关系。魏武侯开始对吴起起了戒心,开始怀疑他,约束他的权力。

吴起在魏国呆不下了,来到了楚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吴起凭自己的本事,深得楚悼王的信任。自古人生谁无死,楚悼王也不例外,悼王死了,太子即位。太子率领众王室贵族将吴起乱箭射死。


四、启 示

吴起,才能不必多言,从军事的角度讲一生从未败绩,实堪“战神”之名,但他一心求功名,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实在令人不耻。如果当时不杀妻落下政治污点,凭他的才华就算在鲁国不能当大将军,在其他国自然也会当大将军。可他却为一时之权位,权令智昏,背负一生骂名,下场凄惨。


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把立德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之前。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举孝廉”就是要求从政的人要有品德。明代皇帝朱元璋,在选拔任用官员时也秉持“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的用人原则。康熙在用人时把德行放在首位,把才学放在其次。

千百年来,重德行品行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