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吃老鼠肉,兄弟得知之后立马寄钱:给自己买点猪肉

潘光旦是与陈寅恪齐名的清华四大哲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哲学大师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曾说到潘光旦吃鼠肉的笑话。

一、访友路上听说山民食鼠肉

畲族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自古以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绝大部分了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素来就有吃“山老鼠腊”的传统。有一次,潘光旦去浙江寻访畲族友人,路途上听说这一带山民喜食鼠肉,甚是好奇。

潘光旦见到友人,问:“我在来的路上听说你们这的山民喜欢吃老鼠肉,是因为没肉吃吗?”

友人见潘光旦一副认真的表情,哈哈大笑,说:“非也,因为老鼠肉好吃啊”

潘光旦一惊,没想到耗子肉也能吃。“不亲眼所见,我绝对不信!”潘光旦说道。

友人说:“想吃鼠要先学会捕鼠,明天带你见识见识。”

“甚好!没想到你们有这么奇怪的饮食文化。”

所谓好奇是研究的最大动力,老鼠肉可以吃这个说法引起了潘光旦兴趣,潘光旦迫不及待想解开这个谜。

二、坎山鼠

第二天一早,潘光旦便随友人进了山。路上友人告诉他,“并不是什么老鼠都能吃,我们这只吃山鼠,捕山鼠叫“坎山鼠”,是自古以来流传的一种捕猎手法。”潘光旦好奇的点点头。

少顷,友人便带着潘光旦找到一棵大水杉树,“快看,这里有个大鼠洞,一定是母老鼠。”

“哦?何以见得!”

“为了生仔,它们会把洞刨的大而圆些,方便进出。公鼠身材长瘦,刨洞没有耐性,洞都很小,并且会把土刨的很远,弄的到处都是。看这个洞周围的土,均堆在洞口,所以由此判断,必是住着母老鼠”友人解释道。

潘光旦顿觉涨了知识,这山野之处也能学习啊。

友人在离洞不远处整出一块平整地,是老鼠的必经之路。随后找来一些藤蔓、树枝丫和一块巨石搭成桥梁状的埋伏机关,就像对山鼠设下一个过不去的“坎”,并用小树枝和藤条设了一个触碰装置。一个捕鼠陷阱就成了。

“还要再洒些谷粒,引诱山鼠前来觅食。”友人说。

友人见潘光旦看的津津有味,总结道:“这坎山鼠分三步:第一步是寻找老鼠的洞穴;第二步是找到一块平整地,设置‘坎架’;第三步就是洒上诱饵,等老鼠入圈套。”

“那我们接下来就是等老鼠上钩咯?”潘光旦问。

“是的,等吃晚饭的时候再过来吧”友人道。

潘光旦觉得这种古老的捕鼠方法很是有趣,便记录了此次和友人的出行经历。

三、兄弟得知之后立马寄钱:给自己买点猪肉

等到快吃晚饭的时候,友人拧着一只肥硕的山鼠回来了。潘光旦看到被砸的血肉模糊的老鼠心想,必定是陷阱起了作用,只是这样面目狰狞,看起来恶心不已的老鼠如何变成桌上佳肴?

只见有人把老鼠去毛去皮,去头去尾之后用开水蒸煮后,再配上油盐酱辣及砂糖,老姜,葱蒜,茴香等佐料烹调,不一会,一盘老鼠肉就做好了。

“来,尝尝我们畲族的本地菜?”好友端着刚做好的老鼠肉对潘光旦说。

“闻起来很香。”潘光旦看着还冒着热气的老鼠肉迟迟不敢下筷子,但好奇心驱使他无论如何想尝尝这本地特色菜。

好友见他犹豫不敢的样子,在一旁嘲笑道,“哈哈,你还是不敢吃啊!”

潘光旦举起筷子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没想到这东西吃起来脆中带韧,咬劲足,回味无穷啊。”

友人说:“老鼠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并且很美味,对于尿频和小孩尿床有一定的疗效。”

潘光旦没想到这吃老鼠肉还有这等功效,不实践不知道,这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看来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潘光旦吃耗子肉的事也盛传一时。潘光旦回到清华之后把这段吃老鼠肉的经历写信告诉了自己的兄弟。他的兄弟是个银行家,在重庆,听说他吃耗子肉,赶紧汇了一点钱来,叫他买猪肉吃。潘光旦笑着回信到:我吃鼠肉并不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好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潘光旦拒绝道听途说,凡事求真,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为后人做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