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光焰万古长

近期热播剧《庆余年》,男主范闲参加诗会,用一首杜甫的《登高》一战成名。天下好诗何其多,为何偏偏选这一首?

▲电视剧《庆余年》剧照

猛地一看,这首七律似乎没什么特别,即没有李白的飘逸,也没有白居易的通俗,只有老杜苦哈哈的形象。但当你深入其中,就会琢磨出其精妙之处。

先看全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全诗以悲秋伤怀为基调,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通篇对仗工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旷世杰作,当之无愧。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四处漂泊,穷困潦倒。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如果说李白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仙人,杜甫就是一位立足现实,尝遍世间烟火的圣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一生,心怀天下,热爱国家、关注社会、关心民生,他的诗,就是半部大唐史!

▲杜甫画像

杜甫是世家出身,祖辈世代为官,妥妥的官二代。

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从小就是“学霸”。

早年时,他跟其他富家公子哥一样,游荡江湖,广交朋友,过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24岁第一次科举落榜,全无颓丧之气,转身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从前没吃过什么苦的杜甫,在长安谋职的十年间,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35岁时,杜甫前往长安应试,再度落第。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四处奔走,却报国无门。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只能靠“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为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期间,父亲去世了。“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年轻时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学识,前途无限,如今却沦落到缺衣少食的囧境。

公元755年,朝廷给了44岁的杜甫一个看守兵器库的小官职,他为生计无奈接受。不久后,他回家省亲,却发现小儿子饿死了。

也就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从此踏上了漫长艰辛的逃亡漂泊之路。

在逃亡路上,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冒险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却因营救房琯被贬到华州,自此不被重用。

此后,几经同僚表荐,又因时政污浊而弃官。携家小四处漂泊,南下辗转至成都、岳阳、潭州(长沙)等地,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难。

至死他没能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也没能回到寄托毕生理想的帝都长安。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国家多灾多难,晚年漂泊无定,老弱多病,思乡心切却归家难,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五年(770年)冬,在洞庭湖一叶风雨飘摇的小船上,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一代诗圣就这样悄然逝去,只有洞庭湖水无声拍打着船舷。

杜甫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生虽颠沛流离,却始终心怀天下。

虽自身窘困却心系家国,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自顾不暇之际,他仍关心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陌生人。他同情织造绸帛的贫寒妇女,“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他心疼天寒织网的渔夫,“渔父天寒网罟冻”……


有人说,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却好像活了两百岁。他一生经历,几乎浓缩了个体生命所能经受的全部苦难。

是的,这一生他的苦难和遗憾实在太多:

明明才华出众,科举考试时却屡屡落榜;

一心想要匡扶社稷,却总是身处江湖之远;

不能兼济天下,却也未能独善其身,半世穷困漂泊,深愧妻子儿女;

就连这辈子最骄傲的“诗是吾家事”,活着的时候也没能跻身一流作家的行列……


▲成都杜甫草堂

去世四十三年后,杜甫之孙杜嗣业将其迁葬回河南老家,并邀请大文豪元稹为其做墓志铭。不经意间翻开杜甫沉寂的诗卷,元稹瞬间惊呆:

1500首诗篇包罗万象,精雕细琢却又浑然天成!这是一个用生命在写诗的伟大的人呐!抑制不住内心的崇拜之情,元稹提笔挥毫:“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一千多年后。

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余秋雨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

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

在乱世中沉浮,一生饱经苦难,却始终保持悲天悯人的赤诚之心,这样的杜甫,值得我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