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孤臣以死搏名、无能速亡南明

史可法,一个可敬却又可恨的人物。一个朝代灭亡时,总会有几个以死明志的忠臣,为史书所标榜,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如文天祥留取丹心,还有就是史可法。或许他们并非不顺应时势,也并非不识时务,更非不珍爱生命,他们只是明白,死易生难,身死则享誉千年,求生则万古骂名。

但是站在历史角度,提及史可法,不免让人想到与之行相悖之事的钱谦益。史可法死守扬州,导致扬州全城被屠;钱谦益一纸降书投降多铎,南京百姓免受池鱼之殃。那么就引发了一个历史性的辩题:到底什么是忠臣,是死忠于朝廷,玉石俱焚;还是以人为本,忠于百姓?

史可法纪念堂

当然这个要站在历史的绝对高度来讨论,对事不对人。

站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生于和平时期,况且已经摆脱了封建君主制度的局限性,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更加倾向性的选择,那关于南明那个悲悯痛苦而且愚昧的时代呢?

我们来聊一下史可法,关于史可法的深究,那就要追问,史可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明代传统文官;是一个以身殉国以死明志的忠臣;但是同时,也是一个误国误民不懂变通的愚夫。

史可法纪念堂


史可法

首先,史可法为官清廉,以身作则,这点有史书为证,毋庸置疑。明史云:史可法,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所以,从个人品行操守来说,史可法是个知行合一,以圣贤之德为准则的好人,其人不爱钱,不惜命,与文山并烈,曰取义,曰成仁,乃一代清高鸿儒。

其次,其闻李自成兵指北京,领军勤王,后知崇祯帝身死煤山,史可法向北痛哭失声,以头撞柱,血流到脚上 。后总揽南明朝政,力主与清廷与叛逆大顺政权一战。最后任总督,提兵扬州,面对多铎的围城,在无外援,无强军的情况下,却死战不降,最后以身殉国。可见史可法乃明朝绝对的忠臣,终于君王,终于朝廷,乃以圣贤书为准则之高尚之人。

但是,他也是个无能的愚夫,其在崇祯朝并无优异和可以名列史册的政绩,总览南明王朝之后,致使朝政混乱,一心血崇祯帝之仇,军事策略严重失误,军队屡战屡败。可见其并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只是一个有志向,有魄力的道德之士。思想简单,想法单一,不能顺应时势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对策,可见其并无大才。

关于史可法的愚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政治主张错误,在南明初期,迎力新皇帝便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事情,朝政分为两派,马士英提出福王,东林党提出潞王,史可法如果加入其中一方,则可以很快地压服另一方,确保朝政稳固。但是史可法却提出迎立桂王,致使朝政更加混乱,纷争不断,最后甚至大权旁落,军人干政。名将左良玉甚至统军兵指南京,为清君侧,如此内乱,给了满清一个很大的机会,最终站稳中原,拥兵南下,可谓是自毁长城。

2、军事策略上的愚钝,史可法起初并未看清天下形势,只顾内心仇恨,一心剿灭大顺余寇,所谓借虏平寇,可谓目光短浅,自古以来,唐借回鹘之兵而洛阳被洗劫一空,石敬瑭借契丹之兵而燕云十六州丧尽。满清与明相持数十年,可谓狼子野心,世人皆知,而大顺自山海关兵败之后,已成如山崩之势,其时李自成已死,只要南明王朝肯收降大顺军,便可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军,纵使守不住黄河,守住秦岭淮河一线,是绝对可行的。同时,在处理大顺降军的态度上,颇为傲慢,特别是在处理高杰之子的事情上,沽名钓誉,致使高杰军最后投降清军。

3、军事能力和统帅能力极其低劣,史可法以督师的身份,经营江北近一年时间,耗费南明王朝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清军一到,江北四镇投降了三镇,扬州战役也没有组织起有效抵抗,毫无战斗之力,导致扬州不到一天就宣告失守。

南明和南宋对比


扬州十日

提到史可法死守扬州,就可以对比明朝中期北京保卫战时期的大明柱石于谦,于谦当时的形势可谓比史可法更加不利,瓦剌大军压境,明军刚经历一场大败,精锐尽失。朝政照样不稳,同样是另立新君,朝廷有人要立皇子朱见深,有人要立监国王爷朱祁钰,于谦当机立断,立朱祁钰为帝,为景泰帝,然后万众一心,鼓舞士气,号召各地军队进京勤王,最后誓死抗敌,打败了同样强大的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基业。

相比于浩浩荡荡的北平保卫战,准备更久、物资更充沛、军队战力更强的扬州保卫战,却一触即溃,可见,一场大战之中,统帅的重要性。而史可法,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不是一个可以统军奋战之人。

那么我们来讨论文章开头的观点,何为忠臣。若是论史书,论实际,论当时情形,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那毋庸置疑,史可法乃一代忠臣,为国捐躯;而钱谦益怕水冷,投降清朝,屈辱剃发苟活,乃不可辩驳的汉奸。

清军破扬州

本文另辟蹊径,站在宏观角度,以结果论来讨论,他们到底谁是忠臣。史可法抗清,以天下为己任,以为全城百姓皆是如他一般的想法,捆绑整个扬州与他与城共存亡,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扬州全城被屠杀,百姓蒙受大难。而钱谦益开城投降,致使百姓无损,南明投降清朝的城池有无数座,而单单钱谦益这么著名,其缘由,莫过于其身份和其爱人。毕竟,钱谦益乃东林党领袖,那个自诩为道德君子的文官集团的领袖,却降了清军,怎么看都有些不那么是滋味。

自古以来,以结果论英雄、论忠臣的标准,不妨先行立一个标杆人物,于谦,乃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有明一代最伟大的忠臣,其身高洁,两袖清风,为政清明,体恤百姓和下属,扶桅樯于沧浪,救国家于危难,对于民族,对于当时王朝和天下百姓都可以称为不世出的忠臣,享千秋的民族英雄。以于谦为标准,来讨论史可法和钱谦益,便不难得出,谁才是真正的忠臣。

其一:史可法有名无实。

捆绑扬州按照他自己的意志死战,以极为惨痛的代价,搏得后世敬仰,青史留名。后世帝王和文人无不对其赞誉有加,可谓是以一点小瑜掩盖住了其身后的大瑕。其以低劣的策略致使国家陷入危亡之地,最后捐躯赴国难,成就了忠烈的身份。实则反映出明代古板的文人所表现出的典型缺陷,只要以为自己持身正派,便可以要求天下人以自己为标准,行圣人之事。实则乃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说史可法忠臣之名,有名无实。

其二:钱谦益有实无名。

钱谦益和柳如是

钱谦益,在崇祯朝忠于崇祯,作为东林魁首,与阉党奋战过,为国家努力过,也曾因之而受责罚,后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外放。对于崇祯来说,也可以说是个忠臣。南明危亡之际,其也投身朝廷,报效国家,并无投敌和通敌之嫌。最后在清军兵临城下之时,开城投降,维护一城百姓,也算是一件功德。在清朝出仕,编修明史,同时心怀复明之志,也有过行动。所以,其离忠臣只差一死明志,最后被定义为汉奸,无忠臣之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有忠臣之实。

其实也难怪,在封建王朝情况下,所有人都以君王为圣,事事谨遵君王,谁又在乎扬州十日,那城中被屠杀的十万百姓。史可法,就是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忠臣。把史可法捧为忠烈,无非是因为他官高做义士;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南明,对于扬州百姓,他真的就不是一个像样的忠臣,徒有其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