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丰田 “电池大王”比亚迪有何魔力让国际大厂“争宠”

“新能源”、“智能驾驶”、“电气化汽车”、“5G”等词语在对汽车市场有些激情与梦想的投资者看来,也许意味着利润或者顺应政策。但在“电池大王”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看来,这些词都直接指向两个字——未来。

4月2日,“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根据数据显示,新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3.45亿元,而选址则在比亚迪的“老家”,深圳市坪山区。

一个是燃油车巨头、混动王者丰田,一个是新能源领军者比亚迪,当这两个车企官宣正式牵手,掀起的风浪无疑是巨大的。从去年7月份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到去年11月份签订协议,只用了4个月,双方合作似乎在与时间赛跑,并且从跑姿来看似乎丰田的更加期待这一次合作的达成。

当然这已经不是比亚迪第一次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合作。之前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就主动找上门,与比亚迪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腾势汽车,而这一次丰田抛出的橄榄枝迅速的开花结果。“电池大王”比亚迪能够让国际汽车巨头纷纷找上门来,这不仅对于比亚迪来说意义重大,同时对于中国汽车工业也意义非凡。它代表的是中国车企已经从“技术输入”转变到“技术输出”。中国品牌在燃油车与国际品牌的鸿沟,正在被电动车填平,甚至反超。

“比亚迪魅力” 国际大厂竞相追逐

一家造车企业想要成为有魅力甚至有魔力的国际大厂,悠久的品牌历史底蕴是一方面,比如奔驰二字意味着现代汽车发展史的开端、比如丰田在民用车领域和混动领域的先驱身份;另一方面则是在一个技术上有着相当突出的实力,就比如比亚迪作为一个中国品牌,却在世界新能源车领域被誉为“电池大王”。这不仅是比亚迪的骄傲,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这样的骄傲也引得其他国际大厂纷纷抛来橄榄枝。

就像本次联姻合作一样,丰田作为全球的巨头汽车企业,它为何会选择比亚迪作为合作伙伴,并在新能源车方面展开合作呢?

虽然在发展新能源的路线上,丰田一直力推从混合动力直接跨越到氢燃料汽车,并因此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和费用。不过,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的加速,丰田慢慢意识到,仅靠单一的技术路线,已无法充分应对市场竞争,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纯电动更是主流技术路线之一,为了进一步稳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丰田不得不在技术路线上进行调整。

而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丰田与其合作,可以大大缩减在纯电动车上的探索进程。丰田非常看重比亚迪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上的优势。因此,随着双方合资公司的落地,丰田在华的电动化进程也将明显提速。

并且在如今充斥着“油改电”车型的新能源市场中,比亚迪的e平台是全球范围内技术领先、成熟、可靠、安全的电动解决方案。搭载e平台的秦唐宋元等比亚迪纯电动车型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并助力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鉴于e平台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有评论认为,“世界只有两种电动化的技术,一种是比亚迪e平台,一种是其它”。

当然,早已确立的平台优势的比亚迪并没有停下在动力电池层面的研究。

就在前几天,领跑全球电池技术的比亚迪发布了自己的最新武器——刀片电池。这款号称以安全之名纠偏行业发展路线的武器,也受到了众多厂商青睐。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刀片电池,也许正应了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公司董事长所说:“刀片电池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件,可以成为直接支撑电池包的梁。”

它的突破,不仅在于解决了新能源车自燃危险的痛点,也在于业内顶级安全性。实际上,目前为了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针对动力电池的测试,行业及企业林林总总制定了超过300多种测试方法。但在众多的测试实验中,针刺实验是被行业专家公认为最难通过的,处于测试金字塔塔尖的位置。

针刺实验自然成为动力电池安全性的“珠穆朗玛峰”。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比亚迪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终于携刀片电池向针刺实验发起了挑战。刀片电池是比亚迪最新研发的超级磷酸铁锂电池,将电芯做成了“刀片”形状, “刀片”的长度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尺寸进行定制,这让刀片电池在成组时可以直接跳过“模组”,直接组成电池包。

而全方位高温“陶瓷电池”技术也保障了电池安全。安全性能的大幅度提升,让比亚迪更有信心一次搞定针刺实验。为此比亚迪内部多次对刀片电池进行针刺实验,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能远远超过了设计预期,达到了令人“恐怖”程度。

并且比亚迪已经发布并计划投产的刀片电池被国外媒体誉为“非常有前途的技术”,梅赛德斯奔驰方面也同样在做着努力,但从奔驰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也许还有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投入生产。

最后,除电池外比亚迪还拥有电驱动系统的核心器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并在商业化下一代电控器件碳化硅(Sic)。作为电驱动系统的大脑 ,这个技术仅被为数不多的几家汽车电子厂商掌控,而比亚迪正是全球范围内几乎唯一一家能够掌控IGBT和Sic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汽车制造商,就连特斯拉也自愧不如。

从电池,到平台,再到核心器件,比亚迪技术已经被深深地铭刻上了“技术”的烙印。前文提到,技术领域的独占鳌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比亚迪的大厂魅力。前有奔驰,现有丰田,各家大厂“争宠”的局面也并非一朝之功,蕴含了多少比亚迪人的心血,耗费了多少比亚迪的研发成本可想而知,而掌握了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比亚迪,未来更加可期。

说到未来 比亚迪也许早有谋划

如果单独来看,比亚迪和丰田单独一家的实力都已经非常强,而如今合资成立纯电动研发公司,实力更是毋庸置疑。无论是对于自主新能源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来讲,丰田和比亚迪的联手都绝对是碾压级的存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洗牌恐怕要提前到来。

如华为5G技术一样,比亚迪的电动技术走到世界前列;丰田则是“混动巨擎”,是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在这两家行业巨头看来,人类的未来出行方式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也许不会再是一个人、一台车的单一抵达模式。共享、自动,甚至是用车来接管生活助手的工作,都是可预见的未来。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哀鸿遍野但繁花寥寥之际,比亚迪与丰田的技术合资公司加速落地,也表明了这两家公司放开竞争关系,用合作“秀肌肉”的决心。同时也是改变未来新能源市场格局以及出行模式的决心。

而这个最坏的时代,对于比亚迪、对于丰田来说,成为了最好的时代。

结语: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如今比亚迪在中国汽车工业,新能源汽车工业上的地位,也许是“脊梁”二字。当然这两个字不仅是赞誉也是责任,从成立之初的技术引进到如今新能源技术面向全球输出,比亚迪承得起赞誉,也担得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