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成大器的“北洋之龙”

人生际遇往往变化无穷,妙不可言。一个冒名顶替的军校学员,不仅没有受到查处,反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陆军统帅,直至官至政府总理。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而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北洋三杰之首,被冯国璋封为德威上将军的王世珍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王世珍

王世珍,字聘卿,号冠儒,直隶正定牛家庄人。生于1861年7月14日。其父亲去世早,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15岁时被镇台叶志超看中,收在属下当勤务兵。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建立武备学堂,从各军中选调下级军官深造。叶志超手下有名黄世珍的福建级军官被选入册,却在临近入学时不辞而别。叶志超心里心急如焚,正巧这时王世珍进屋送茶。平时叶志超就对气质儒雅、办事精明的王世珍颇有赏识,有心提拔,便问王世珍是否愿意顶替黄世珍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对于这样的机会王世珍当然心中窃喜,但是并没有得意忘形,考虑到自己不是军官并不够资格婉言推脱。稳重的王世珍让叶志超更加赏识。叶志超宽慰王世珍不必介意,一切都代为打点。

就这样,王世珍冒名顶替进入了当时中国新式陆军的摇篮——天津武备学堂。从此,开始了其与中国近代史变革不可分割的一生。

光绪年间,王世珍带兵赴朝作战,与日军在平壤激战。后因敌我双方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都处于劣势,清军被迫撤出平壤。这场战争也成为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前奏。战斗中,王世珍身先士卒,导致左手无名指被炸掉,并且额头左上部被弹片击伤,留下一寸多长的伤口。战斗失败后,全军仅凭王世珍手中一张残缺的地图完成撤退避免全军覆没。

荫昌

甲午海战惨败后,清廷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陆军,希望用一支近现代化军队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国。而袁世凯成为这支部队的统帅,王世珍在老师荫昌的推荐下成为了学堂监督。同时来到部队的还有北洋三杰另外两人冯国璋以及段祺瑞。

北洋三杰

清末,按清制,武职至提督皆为一品已经是最高官职,但是即便这样,武官也不能节制地方。而王世珍所任江北提督,因为由江淮巡抚改设而来,前身为漕运总督,所以也有统辖地方职权还监理曹云事物,可见清政府对王世珍之重用。但是这个重用王世珍的清王朝在1911年走到了尽头,王世贞的人生却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为避免段祺瑞,冯国璋坐大,袁世凯数次派人请王世珍出山担任要职但都被拒绝。袁世凯最后派儿子袁克定专车前往并嘱托“聘卿不来,弗许归”。但是袁克定依然失败。最后段祺瑞设计,以朋友之道邀请王世珍来车站会晤,然后强行架上火车开往北京。王世珍不得已去北京见了袁世凯,立即就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后来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任命王世珍六大办事之一,并位居六大办事之首。

王世珍拒绝袁世凯,可能有其对清王朝的愚忠,更多的可能是个人厌倦了纷扰的政坛。但是王世珍不想选择政治,政治却偏偏选择了王世珍。在此后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事件,王世珍都是重要参与人。

冯国璋出任总统时力邀王世珍组阁。于是他又一次的被选择。但是这一次,仅仅3个月的时间,便在尔虞我诈的争斗中被击倒,彻底离开这个是是非非的政坛。

万年王世珍如闲云野鹤,不时以北洋元老的身份主持慈善活动,维护社会治安,为北京免受战乱做出自己的贡献。1930年,这位“北洋之龙”走到了人生尽头。其遗嘱中写到“深盼邦人君子,一致祈祷和平,俾统一之局,早日实现,予虽在九泉,亦所心安”。恐怕是说出了那个时代大多数有志青年毕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