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教科書,即能認字,又能看圖,漲知識了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書,既能當做字典,又是百科全書的教科書



公元1901年,清朝光緒二十七年,一部圖書初創面世,這部圖書共分為四卷(八冊),選取了三千二百九十一箇中國漢字,其中書中插圖繪有七百六十二副。

第一冊為檢字、類字和檢字索引。



第一卷為第二冊,收錄漢字為科學地理、自然景觀、山川河流等知識。



第二卷是第三冊,收錄漢字為人類(性格、身體器官等),自然界(礦物類、食物類等和)製造器具等三大類。

早期版本


第三卷為四、五、六冊,收錄漢字屬於人們生活、工作,自然界生物(植物、動物)類別。



第七冊是第四卷,收錄漢字為人類(動作、思想)等行為和其它語言文字。

此書作者劉樹屏,三甲進士出身,庶吉士畢業以後,任從七品翰林院檢討。曾擔任過,南洋公學總理(校長)一職。後任津浦鐵路南段總辦。此人一生提倡教育改革,提出要以新時期的教育應試。

澄衷蒙學堂創辦於1900年的上海黃浦江畔,是當時上海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學校。當時,劉樹屏作為第一任校長,這套字課圖書就是在他擔任校長期間編著的。

這套圖書面世以後,在中國教育界廣為流傳,並被小學學校普及印刷,此書印刷精美,雖然是石版印刷,卻體現了書法與繪畫相結合的創作技藝,書中字體為楷書書法字體,其繪畫簡單明瞭,字與畫相結合,更能增加讀書人對字的理解,並加深記憶。對於上學初始小學生的來說,淺顯易懂,學賞共用。


此書出版於當時清朝風雨飄搖、屢受侵略,國家和人民被外國列強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當時的書本老話、僵舊,不能適應近現代的語文教學。既然古板的傳統文化不能適應近代教育,國人也不能全盤照搬西方文化。於是此書應時而出,填補了中西文化交替的“字典”空白。有研究者稱這套圖書代表著“中華文明改革的重要標誌之一”。

澄衷蒙學堂分為兩種:一種是簡說,用於十歲以下兒童學習;另一種為詳說,用於十一歲以上孩童學習。

這套書是一部小型百科全書,又是一部小學字典。此後數十年,如學者胡適、竺可楨、魯迅、茅盾、老舍等人都是以此書作為童年的啟蒙教材。可見此書對中國近代文化普及和認知的重要性。

至今讀來,仍能看到一百年前的國人智慧,與《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辭海》等大部頭大部頭字典相比,此書或許嬌弱瘦小了一些。但於夜深人靜之時,關閉窗門,撫卷深思,探究字源,思考人生來說,不失為一本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