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必讀的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經典收藏

彼得·德魯克(1909-2005)被尊為「管理學科的開創者」、「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於 1931 年獲得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終生以教書、著書和諮詢為業。

他在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做了 20 多年的管理學教授,曾擔任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所組成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通用、克萊斯勒、IBM 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

德魯克畢生論述了一個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他認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具有以下6個特徵:

1、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他極為審慎地設定自己的優先順序,隨時進行必要的檢討,毅然決然地拋棄那些過時的任務,或者推遲做那些次要的任務;他知道時間是他最為珍貴的資源,必須極為仔細地使用它。

3、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貢獻在於:創造新思想、遠景和理念;他的原則是:我能作哪些貢獻?為了達成整體目標,我如何激勵他人做出自己的貢獻?他的目標在於提高整體的績效。

4、在選用高層管理者時,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銳地感覺到為一個關鍵職務選用人才,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知道,還沒有人能永無過失。他知道人無完人。即使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點。他關心的是一個人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他致力於充分集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利用這些優勢達成組織的目標。

5、他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他有選擇性地蒐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過多的信息會導致混淆和混亂。

6、他只做有效的決策。


企業為什麼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為時代變了,對於體力工作而言,大家往往注重的是「效率」,或者說「把事情做對」的能力,而對於知識工作,企業需要的是「做對的事情」的能力。

關於體力工作,早已有一套完整的衡量方案和制度,但這些方法並不適用於知識工作,我們無法對知識工作者進行嚴密和細緻的督導,我們只能協助他們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完成任務、作出貢獻、追求效益。

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是「思考」,他們並不生產有形的產品,而是知識、創意和信息,這些人是一項特殊的「生產要素」,通過對這項生產要素的掌控,一些高度發達的社會和經濟實體(美、日、西歐等)才得以獲得和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誰才是企業中真正的管理者?

大部分職業經理人都是管理者(有些人則只是「監工」),另一些能作出貢獻的「專業人才」,他們需要負責、決策,同樣也是管理者,哪怕它其實只管理自己一個人。

「管理者」一詞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他們由於職位或知識的緣故,必須在工作中做一些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基於知識權威所做的決策,與基於職位權威所做的決策具有同樣的重要意義和影響性。

當代管理者必面對的四類現實難題

1. 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屬於別人,而非自己

2. 管理者往往被迫忙於日常運作,不能把精力用於真正該做的事情上

3. 管理者貢獻的有效性依賴於其他成員是否做好了工作

4. 管理者處於組織中,他看到的世界和內容都是經過組織過濾加工的信息

這四項現實問題,是管理者無力輕易改變的,但也正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條件,這會提醒管理者,假如他們不致力於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何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世上許多有效的管理者,脾氣、能力、事業、方法、個性、知識、志趣都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項共同點:人人都具有做好該做的事情的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有效性、可以擔任管理者的人。普通人通過培養 5 個思想上的習慣,也可以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 瞭解及把控自己的時間分配

2. 重視貢獻,為成果而工作

3. 善於利用自己以及他人的長處

4. 要事第一,把精力用在少數重要的領域

5. 善於做出有效的決策


卓越的管理者能為企業貢獻什麼?

大多數管理者重視勤奮、忽略成果。

管理者應該重視貢獻的承諾,不要讓注意力被本身的專長、技術、部門所侷限,管理者可以提高視野,多探討一下自己能為整個組織貢獻什麼,而不是自己適合做什麼或這個職位規定了什麼。新的貢獻很有可能會帶來新的效益。這種自發的思考是遠大目標的源泉。

個人能為企業作出的貢獻,大概有以下三類:

· 直接成果。這是企業維持生存的直接食物

· 樹立新的價值觀,及對這些價值觀的重新確認。這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 培養與開發明天所需要的人才。這是企業長期延續的必經之路

社會現實變化紛繁,只有管理者重視貢獻和承諾,才能提高組織的適應力和生存能力


如何才能發揮人的長處?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固定的,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也往往越多,因為他在一個領域鑽研越深,在其他領域就會有所不足,組織需要的是把每個人的長處集合起來發揮出最大效用,人的短處幾乎不可改變,但組織可以設法不使其產生作用。


有些管理者不敢用有才幹的下屬擔心被超越,有些人只用投主管所好的人,這些都不是有效的管理者。

真正重視貢獻的管理者,用人之前都應該想清楚對下屬的標準取決於他能產出什麼。


如何做出有效的決策?

有效的決策者碰到問題,應該先假定該問題會經常發生,尋找其根本原因,不能滿足於解決表面現象,即使是偶發事件,也要先懷疑是不是首次出現的「經常事件」。

1、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邊界條件

決策時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最低限度要求,一項不符合邊界條件的決策,肯定是無效或者不恰當的,有時甚至比錯誤的決策更加誤事,這是決策中最難的一步

2、仔細思考正確的解決方案,然後考慮是否有必要妥協和讓步

管理者要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麼」,而不是「能為人接受的決策是什麼」,決策者需要有足夠的魄力,來為結果負責,作出決策

3、制定決策方案時要兼顧執行措施,重視可落地性

從決策到行動,是最費時的一步,但如果決策沒有一條一條具體的行動步驟,並指定責任到人,那只是紙上談兵,不算一項決策

4、執行過程中重視反饋,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決策是人做的,是人都會犯錯,而且即便是正確的決策,也不可能永遠正確,隨著環境的變化,應該根據正確的反饋調整決策。

有了電腦之後,我們尤其要注意重視現場反饋,老坐在辦公室看數據和報告,跟實際世界很有可能脫節。

決策的五個要素

· 瞭解問題的性質,如果是常態化問題,需要建立規則或原則來解決

· 真正經常性的問題,此時的決策其實是日常措施

· 雖然是偶爾發生的,但實質上是一定會遇到的經常性問題

· 真正偶然的特殊時間,不需要過分在意

· 首次出現「經常事件」,最難判斷,也是最需要決策者的地方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我是職場蓋世熊,歡迎關注我。

資料分享:如需全套資料,完成以下步驟即可獲取:

(2)轉發後,私信我發"200404"獲取PPT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