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宣帝毕生难忘的糟糠之妻——许平君

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承载无数荣光、独掌江山乾纲独断的人物,其自出身起,不是紫气东来,便是红光满屋,虽然我们现在的人读起来会觉得很玄乎,让人很难相信,但总也白纸黑字的记载在二十四史当中,这其中,固然有了皇家为自己正位天下所做的政治宣传,所谓“天命所归”是也,然而,偏偏有这样一位帝王,在泱泱史籍中,便有曾经身犯不赦之罪,坐过牢的记载,而判他罪的那个人,便是他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牵连他入狱的“罪人”便是他的祖父戾太子刘据,关于这段历史,各种版本有很多。

话说这汉武大帝,在自己的皇位和自己的孩子和孙子面前,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皇位之后,臣下奏报,那襁褓之中的小皇曾孙怎么办,盛怒之下的武帝自然没有了寻常人家祖父的那种慈爱之心,决然下旨将这小曾孙——戾太子余孽关入监狱,四年之余,大概也是这个小曾孙真的是天命所归,狱中那夏天热的要人命,冬天冷的催人死的恶劣环境,竟没让他就此夭折,居然硬挺到了皇帝大赦,这其中有无猫腻我们无从得知。

总之,汉武帝在位的最后一年,虚情假意也好,真心实意也罢,反思了自己执政五十四年的功过得失后,下了罪己诏,将小曾孙刘病己特赦出狱,恢复宗籍,并交由专人看视,刘病己也好歹算是有了个安心成长的环境,而就是在此十三年期间,武帝和其继位人昭帝先后去世,皇位落到了病己的堂叔刘贺手里,呶,就是最近很火的那个“海昏侯墓出土”的主角,但没过多久,又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刘贺就让权倾朝野的当朝权臣霍光废黜,皇位就这样又空了出来。

刘贺做不成皇帝,可以继续做他的海昏侯,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该让谁来承继汉室江山呢,经过多年经营杀伐,虽然现在满朝文武都是霍光的人,但要当皇帝,怕是霍光也没这个胆,在此说来,刘病己这个前朝太子嫡孙,入继大统,史称宣帝,霍光却也有拥立之功,对此,宣帝心里心知肚明,才在后来排选麒麟阁十一功臣时,也不会把霍光摆在第一位,并讳其名号尊称为“大司马博陆侯霍氏”,至于在霍光死后,宣帝诛灭其族,霍氏满门并无遗类,却有权力之争等不得已的因素在里面。

当然,宣帝之所以尽灭霍氏一族,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并不为历史所载,但我却觉得,比起历史典籍中所记下的更多来说,这个原因更能很好的反映出宣帝的部分心理因素。 事实上,在宣帝做了皇帝的前一年,当时还是他的叔祖父昭帝在位时期,他的身份也只是个平民(只是特殊的平民),就和一位官宦女儿许平君成婚,在做了皇帝之后不久,两个人又有了爱情结晶——刘奭,众位看官,可别小瞧了这爱情结晶四个字,众所周知,中国皇家的婚姻关系,无论哪个朝代,无论汉族异族,其出发点无非就是巩固自家皇权,稳定朝局,当然,后世也不乏像唐太宗—长孙皇后,清高宗—孝贤皇后这样的留下无数佳话的贤伉俪,但更多的还是外人面前感情好,关起门来冷暴力的家庭悲剧,殊不知天子虽为一国之君,但也不能事事如愿,这放在汉宣帝身上便也如此。

这不,皇帝登基的第二年,群臣就奏请册封皇后,正位中宫,在其当时,能入主中宫的最有希望的人选当然是那个后台最强,背景最深的人—霍成君,她的父亲便是那个权倾朝野,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霍光,与其相比,那一没背景只有背影,二没群臣支持只有皇帝宠爱的许平君,自然显得势单力孤了一些,而后来事态的发展也大大的出人意料,镜片都碎了一地了,那许平君硬是凭着皇帝宠爱这唯一有利条件,打败了那不可一世的霍成君,其实,用打败这个词,不太恰当,因为自始至终,在宣帝心中,他的皇后人选就是许平君,根本就没有霍成君的份。

当然,汉宣帝作为天子,当然不能像平头百姓那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毕竟,霍光的影响力还是要顾忌一下的,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但我们的皇帝大人很聪明,从年龄上看,当时的宣帝的年纪,也就十八岁的样子,却已显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和城府,他用了道旨意——准备寻找自己落魄时落在民间的一把剑,就让某些非常聪明的大臣,猜中了皇帝的心思,皇帝这哪是要找剑啊,在立后的这当口,出了这道看似莫名其妙,浑身不搭界的圣旨,这背后的深意不就是皇帝不忘旧情,又为了顾忌霍光大人的脸面,而用的比较隐晦的说法,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嘛,既然皇帝的立场明确了,而霍大人那里似乎也没什么大的动作,那这事就算是定了,许平君如皇帝所愿成了宣帝的首任皇后,似乎,故事有了个圆满的结局,但这首任二字,本身就预示着故事还没有结束。


许平君虽然成为了皇后,但朝中都是霍光的党羽,霍成君也成了妃子,霍光的权势还是如同阴影一般笼罩在年轻的皇帝身上,霍光的妻子霍显也一直为女儿不能成为皇后而耿耿于怀,这小夫妻俩,也就注定无法像平头百姓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耕樵读,相伴到老,果然,没过多久,许平君又怀孕了,有人欢喜有人恶,皇帝自然是欣喜异常,而霍显母女却怨得咬牙切齿,在嫉妒心的冲击之下,她们做了有史以来后宫女人最傻的一件事,买通女医官,先是让许皇后流产,接着就下毒药竟至毒死了皇后,可悲至极,其实,从立后,到此时,霍光在整件事中的表现一直让我费解,也许有一个原因,因为自己老了,子侄一辈中又乏能力显著者,想给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留一个进退之路,所以也就顺着皇帝的意思,希望借此换来自己身后的安宁,因此,相信霍光在整件事当中并未参与,一切均悉自己那“贤妻”霍显所为。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皇帝渐渐地从各方途径中获悉了皇后的死因,但因为碍于那个人的存在,皇帝只能暂时将这个复仇的心理压制住,而霍光权势的威压,也逐渐让皇帝喘不过气,如芒刺在背,一般来说,在中国历史上,让皇帝受到如此刺激和感受,也可见霍家日后的命运了,确实,霍光也不能一直屹立不倒,他或许是无敌的,不可逾越的,但他还是有个无形的敌人是他无法战胜的,就是死神,在许皇后被毒死后三年,霍光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霍光的去世,意味着霍氏一族失去了最有力的庇护,此后,便是在历史上已经上演过无数次的悲喜剧,追封荣誉,上书告状,下旨彻查,褫夺封号,身后清算,从霍光开始,到多尔衮结束,这样的重复历史剧本的编排,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了,霍显自杀,霍成君打入冷宫,霍氏子弟或死或徙,三朝权倾,换来如此结局,真不知是得是失。

值得一说的还是汉宣帝对于许皇后的真挚情感,在料理完霍氏一族及其党羽后,宣帝将与许皇后的独生子刘奭立为继承人,哪怕是日后发现这个太子太过柔弱而无法承担起治理帝国的重任时,也没有剥夺他的太子名位,大概也是爱其母而怜其子吧。

现在,许皇后已逝,葬于南园,白头偕老已成遗梦,“故剑情深,南园遗爱”也成历史佳话,而汉宣帝本人,因为在其日后的执政岁月中,勤政爱民,鼓励生产……而使大汉王朝自武帝之后又强盛了起来,所以在其身后,得到了“中宗”的庙号(两汉二十四个皇帝中,仅有七个皇帝得到了庙号)但我想,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这位天子,在午夜梦回之时,一定会想起他和许皇后恩恩爱爱的时光,可惜这样的时光太短暂,仅四年有余,这不仅仅是他的悲哀,也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强人的悲哀,悲乎,幸乎……

借用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再大的功业,也不如青松黄鹤常伴,不如清涧溪流常闻,谈笑间,荣华灰飞烟灭,你看那满眼的灯火,一世的欢歌,都不过是枕旁一声低低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