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励精图治的改革者,一时糊涂酿成悲惨命运

写在前面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在先秦历史里受到争议最多的;商鞅的惨死也是最扑朔迷离的。

从先秦的商鞅变法到清末的戊戌变法,凡是变革,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要死人。这不是历史巧合,而是历史规律。

很长时间里,关于商鞅变法的毁誉无常。由于司马迁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儒家在封建帝王时代的强势地位,对商鞅以及变法基本上是毁大于誉、贬大于褒的状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商鞅“可叹可悲”的一生!


商鞅:这将是属于我的时代

谋求发展

商鞅同其他春秋时期的“谋士”一样,四处推销自己的政见来“谋个差事”。但是在任何时代,有独到眼光的人,往往是能够成功的那个人,商鞅就属于这类人。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对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十分羡慕。所以在他大概30岁的时候,商鞅跑到魏国当了相国公叔痤[cuó]的中门客。可是没过多久公叔痤病重,魏惠王来探望,公叔痤就将商鞅推荐给了魏惠王。魏惠王半天不说话,公叔痤告诉魏惠王:“商鞅是个奇才,以后可以接替我的位置”。然后公叔痤又支开旁人和魏惠王轻声说:“如果大王不用商鞅,你就杀了他,免得为其他君王所用。”魏惠王点点头离开了。

随后公叔痤把刚才的事情和商鞅讲了一遍,对商鞅说:“你赶快跑吧,魏惠王要杀你“。商鞅并没有害怕,也没有逃跑,他很从容的对公叔痤说:“如果魏王不听你的话用我,怎么会听你的话就杀我呢”。果然魏惠王并没有杀商鞅,商鞅也没有离开魏国。但是商鞅不甘心做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他要用他敏锐的眼光捕捉属于他的“王”。

公元361年,商鞅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既然魏王不用我,那我就另谋出路

游说秦王

商鞅了解到西边的秦国刚继位的秦孝公正在诚意求贤,便投奔秦国而去。秦国本来就地处西边,实力相对中原那几个国算是比较弱的,其他拿几个国也瞧不起秦国这样的“蛮夷”,这做为刚上任的秦孝公怎么能忍。秦孝公这个人确实是一个明主,他一心想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秦国的霸业,不能让人家看不起,所以继位以后一直招贤纳士想让秦国迅速强大。

这正和商鞅的胃口。

商鞅也是个聪明人,他虽然知道秦孝公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他一开始并没有点破,他要试探,他要确认这个秦孝公对改革的决心。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给孝公嘚啵了半天尧舜的帝之道,孝公听得要睡着了。

第二次,商鞅又给孝公讲了周文武的王之道,孝公还是听不进去。孝公有些不耐烦了,这是忽悠我呢玩呢?来蹭吃蹭喝的?

第三次,孝公算是耐着性子见商鞅,这回商鞅拿出“看家本事“,给孝公讲霸道,孝公来精神了,这个好。

最后一次,商鞅将他的强国之路,一股脑的讲给孝公,孝公越听越来劲儿,对商鞅说:“你再说几天我都听不厌。”

商鞅想成大事,他虽然和孝公在改革上达成了一致,但是他还要面对很大的阻力。孝公呢?他不会帮着商鞅去扫清障碍,他只会将商鞅推到最前面,让商鞅独自一人承担!

孝公想得很明白了,我想变法改革,但我又怕天下人对我有非议,那商鞅你就替我挡了吧。

秦孝公:为难商鞅了

徙木立信

其实历史上每次革新变法都要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商鞅也不例外,与他对立的是秦国里的旧贵族。他们的辩论集中在“变与不变”,这些旧贵族就是说:不能变啊,变完了会如何如何啦。而商鞅说:我的变法是利国利民的,能使秦国迅速强盛。其实这场辩论早已有了结果,那就是

肯定要变,因为这是孝公的主意,商鞅与旧贵族只是走个过场罢了。

这么大的事情,商鞅认为得有仪式感,得让平民也都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在某一天,商鞅在城门处立了一根木杆,说:谁要是把这根木杆搬到指定位置,这五十金就是谁的。结果有人真的按要求搬了木杆,并也真的得到了五十金。这就是著名的“徙木立信”。商鞅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树立变法的威信,我要变法,而且一定会遵照“法”的要求来变。随后商鞅便公布了变法的内容。

秦国人一开始觉得商鞅是在闹着玩,但商鞅通过徙木立信告诉大家,我是很认真的。我要告诉你们:跟着我商鞅有饭吃。

至此,商鞅搞定了贵族与平民,变法开始了!

商鞅:可以大展伸手了

推行变法

商鞅的变法分为两次。

第一次变法:实行连坐,轻罪用重刑;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重农抑商。

第二次变法:开荒种田,废井田制,土地归为私有;废封建,立郡县,官自天子赏;统一度量衡;建立伍什户籍制度,下令焚烧《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等。

我们依稀的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很多的制度都基于商鞅的这两次变法。这是后话,不过多说。

商鞅变法的核心的思想是“利出一孔”,意思是君王要掌控国家的一切,而商鞅为秦国设计这个“孔”就是农战

所谓农战就是两件事,耕地和参军。

老百姓好好得开荒种地,参军打仗,做好了这两件事,就能提升你所在得社会地位。“想要提升你的阶级地位吗?想迎娶白富美吗?快快行动起来,农战吧!”,秦国人还真得认可商鞅这一套,战场上真是拼命,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军骁勇善战得原因之一吧。那些无关农战的人将要受到国家的打击和羞辱。

商鞅利用农战将打仗所需要的粮食和人一次性的与秦国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且商鞅变法里面还有一项是“尚首功”,就是战场上用取下敌人的头颅做为“论功行赏”的标准,取的头颅越多,阶层升得越快。自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登基大概秦军取下了140万颗头颅。商鞅的“尚战”,这也是后人评价他不好的原因之一。

因为商鞅实行“论功行赏”,老百姓对改革空前得支持,老百姓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力气博得提升地位的机会,但是同样也使贵族备受打击。商鞅还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地,国君对地方直接控制,集权管理。此事也让商鞅得罪了大批的贵族。

后来发生了公子虔和公孙贾鼓动太子驷触犯商鞅之法,结果这两个人被商鞅动了刑。害得公子虔八年没有出门。

商鞅:来参加农战吧

成绩斐然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只有两个变法见效特别快,一是范蠡变法于越国,二就是商鞅变法于秦国。两人都将一个穷困潦倒的弱国带入了强国的行列。范蠡变法后,勾践一举灭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商鞅变法见得成效后也开始向东收复失地和扩张领土。

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10年间,秦国同其他六国作战一共65次,其中获得全胜达58次之多,成绩斐然!

商鞅的成功也让当时没有留用他的魏惠王后悔不已。公元前340年左右,商鞅在秦魏河西之战中使用诈术,俘虏魏国主将公子卬,魏国无奈割河西之地与秦国求和。

商鞅变法取得奇效,秦孝公也非常高兴,给商鞅封侯拜相。至此商鞅权倾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赐予的封地为商地,所以人们也称商鞅为“商君”。

历史上凡是功劳太大的臣子,结局都不是很好,商鞅也不例外。

商鞅:蜜月期已过,告辞!

至于死地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预示着商鞅的“末日”快要到了。

太子驷继位也就是秦惠王,本来商鞅可以继续辅佐秦惠王已延伸自己的变革之法,但是秦惠王听了许多关于商鞅的负面消息,同时惠王最担心商鞅“功高盖主”。正是这时候以公子虔为首的旧贵族开始发难:“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商鞅号称“铁血相候”,手腕强硬,可谓是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但是面对这次反对他的旧贵族,他并没有针锋相对,他想趁早先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所以他向惠王请假把母亲送回故里。惠王准了。

忍了八年公子虔瞄准这个时机,准备至商鞅于死地。在商鞅告归之后,公子虔秦惠王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虽然没有事实,但是绝对错不了”,历代的君主最怕就是“造反”,商鞅这回是凶多吉少了。商鞅也算是历史上第一个被扣“莫须有”帽子的人了。

后来,秦惠王发兵追捕商鞅,商鞅就开始跑。他还是想先跑到魏国避避,但是此时的魏国哪里敢让逃犯商鞅进入魏国。

在商鞅逃跑的时候,《史记》中记载着一个小故事:商鞅连夜逃到秦国边境,准备投宿。但是店主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是谁,一再要求他出示身份证明才能住店:“商君有令,如果容留他人无证住店的话,店主也要连坐判刑。”商鞅长叹一声:“哎呀!想不到我的新法,贻害到了此等地步!”

最后商鞅还是被抓住了,车裂而死,而且按照新法实行了连坐。


虽九死其犹未悔

写在最后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司马迁则是儒家的拥护者,所以在《史记》里我们只看到了司马迁对商鞅改革成效的表扬,对商鞅这个人则一点好没写。

历代改革派,都拥立商鞅为改革先驱,其中王安石就是一位。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就拿商鞅为例与保守派辩论。

历代保守派,则会贬低商鞅来反驳改革派的做法。司马光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就通过《资治通鉴》来贬低商鞅,表达对变法的不满。

无论商鞅变法本身错与对,他的改革确实让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也让秦民变成了“来之即战,挥之即农”的全能战士。

有法可依,君主集权这也为后世各朝代政权提供了最基础的治国纲要。

商鞅对公,成就很大,影响也很大;商鞅于私,地位很高,死得也很惨。可叹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