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大棚种植,农民种下蔬菜领取补贴后,却放弃收获,对于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八只牛369




政府扶持大棚种植,农民种下蔬菜领取补贴后,却放弃了收获,对于这种情况你怎么看?“农村也有广阔天地”作为基层干部扎根农村,觉得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是“政绩工程”骗取政府资金,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来分析这个问题。


(大棚蔬菜的产量和需求量)

蔬菜大棚建设成本低;

据“农村也有广阔天地”了解大棚可以享受很多补贴。 1、棚膜等基础设施类的补贴,在大棚建设之前向农业局申请棚膜补贴。 2、灌溉设施的补贴,目前节水农业是国家所提倡的,大棚的灌溉设施滴灌类也可向水利局申请补贴。3、大棚等设施类可以申请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补贴。另外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也有补贴。可以说建大棚基本不用自己带什么钱投资。

大棚蔬菜销售没理顺;

大棚蔬菜在农村销售渠道有限,根据“农村也有广阔天地”所在乡镇的大棚蔬菜50亩生产农民,销售局限本县周边几个乡镇的超市。因为产品单一,产量大而不稳定。订单越来越少,最后摘的辣椒、茄子吃不完,又送不了,只能倒入河里。

大棚蔬菜经营成本高;

虽大棚蔬菜的建设成本很低,但大棚蔬菜是高投入高产出菜,需大棚菜地大量投肥。农药化肥等农资是越来越贵,同时现在农村也是人工成本越来越贵。


“农村也有广阔天地”认为在没有解决销售问题的前提下,大棚蔬菜多生产是多亏损一天,也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农民种下蔬菜领取补贴后,却放弃了收获。


基层财政工作人员甲


政府扶持大棚种植,农民种下蔬菜领取补贴后,却放弃了收获,对于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一个很心酸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性极强的话题,这就是政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效益却“背道而驰”的坑农效应。

目前农作物价格低迷,种地不赚钱,农民要想增收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农村发展思路。

对于一些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必须向农业要成绩,怎么要?那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要有“面子”工程。曾经风靡一时的蔬菜大棚种植为社会提供了可行性的机会,反季节蔬菜价格吸引了众人目光,一窝蜂的搞起了规模建设,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事事难料,变化无常!蔬菜大棚多了,产量增加了,价格下跌了,跌倒了“菜贱伤农”的地步,辛苦几个月的蔬菜到了赔本价,只能免费提供给消费者。这种现象今年的“蒜薹价格”就是最好的佐证,便宜到了蒜农扔到沟里烂掉。



改善这种政府主导的现象,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跟风种植,尽管是为农民着想,但不能没有市场调查,照搬他人模式要政绩,这是劳民伤财之举!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是要政府引导,搞好服务,俗话说得好“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好的项目农民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然而然的回去发展。


宗元三农堂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很多决定搞农业种植的农民或者城里人,都是奔着补贴去种田的。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有很多人,自家的庄稼都种不好,更别提那些一天庄稼都没种过的人来搞农业种植了,对于农业技术和种植管理,他们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敢承包几百亩数千亩的土地搞种植,这不是作死又是干嘛?

搞大棚种植也是一样,当地有个蔬菜专业村,当地农村人通过搞阳光棚种植蔬菜,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当地相关部门也是出于好意,想在当地推广这种模式,想让更多的农民朋友通过种植阳光棚蔬菜,一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于是就申请了农业补贴项目资金,为农民朋友修建阳光棚,积极鼓励农民朋友进行蔬菜种植。

消息一出,农民朋友自然拍手欢迎,免费为咱们搭建阳光棚,这多好的事情呀,于是都一窝蜂地申请种植,当时建议种植的是西葫芦这个品种,因为往年西葫芦行情都比较好,发展这个品种种植并没有毛病,结果呢,哪知道当年扩种的太多,销售渠道却没有拓展,于是就出现了价格大幅下跌的现象,而且还不好销售。

当年,种植西葫芦的农民朋友都亏钱了,虽然大棚不用投资,但种子农资以及管理成本还是需要本钱的呀,还有一部分群众,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和技术,产量极低,最后看到低迷的市场行情,中途就开始放弃管理了。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人都看中了农业补贴的诱惑,却没考虑到自身投资的风险,总是认为自己能够种好地,却没有想到搞农业种植还有那么大的风险。

而我们的相关部门,不仅仅要把农民的积极性提起来,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把他们推上马,然后再送一程,首先要让他们从思想上做好农业种植的准备,其次要让他们彻底放弃套取资金的幻想,最后还要对那些真正搞农业种植的人,搞多方位的政策支持,比如提供后续资金(免息贷款等)支持、农业技术支持(定期培训、组织农技专家送技术等)、市场销路支持(通过互联网为农民朋友们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从而切切实实地做到一帮到底,让种植大户有持续种地的信心。

对于这种现象,目前有很多,奉劝那些以套取补贴资金的种植者,最好还是别在这个上面动心思了,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血淋淋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了!

佰秀农业


其实这个说话是片面的,很多人都会以为农民是骗取政府的补贴。但既然已经种植了,几个月后却放弃收获,那只有一种情况发生,因为蔬菜出现了滞销的情况。这样一来采收蔬菜自然会出现赔钱的现象。本身农民就是依靠土地赚钱,放弃收获可能是为了减少损失罢了。

现在的农业一直都会出现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种植中,蔬菜的价格因为受到市场的影响,导致农民不赚钱反而会亏本。尤其是现在的大棚种植,单位亩产量的蔬菜将会更多,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大棚技术,这样一来市场只会越来越严峻。虽然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为的是帮助农民更好的致富。

现在很多地方都会免费的建造大棚,并且还能申请棚膜补贴,甚至还可以申请灌溉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补贴。如果规模上比较大的话,那还可以领取标准大棚园的建设补贴,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那也获取规模化农田建设补贴。这些都让大棚种植的农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其实现在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太过于单一,收购价也持续的低迷,甚至面临着无人收获的影响。这样一来农作物只能丢到鱼塘里、踩在地上。虽然很多人惊讶不已,但这往往就是市场经济的规避体现。如果请人收购,那按照收购价只能亏本,所以很多人都会放弃收获。

主要还得依靠政府解决农作物的滞销问题,这样才能扶持农业更好的发展。大家怎么看呢?


惠农圈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啊!很敏感的话题!简单的说就是菜贱伤农!

举个栗子吧!我们这里的大棚发张最早的一批是发张食用菌的!头几年几十个棚里还能用种植平菇的!但是现在却已经荒芜了!具体原因不好说也不能乱说!


豫东小农


这没有什么可说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体现。

应该说,这几年为发展地方经济,不少部门都在想点子,但难就难在我国国内农产品整体供应存在诸多信息不对称,各地种植结构的调整都是各自为政,很容易造成全国一窝蜂的种植某种作物,导致出现滞销,价格下跌等情况。

另外,通过这个现象其实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思维,可能在很多人的感觉里是,政府都给你出钱了你还不好好干,这样是错的。但我们如果运用市场思维的话,就会发现,政府出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赚钱,如果出现亏损状态,放弃收获才是对政府做法的最有效支持。

当然,对于农产品滞销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的对称。

在我国有很多政府组织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比如农业部主导的益农信息社(12316村级信息服务站),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20.4万个。

但很多地方都是拿补贴时积极,上报材料积极,真正切身为基础农民提供种植生产信息的很少。

因此,真正解决农民农业种植的不是一时的好点子,或是头脑一热的决定,而是从信息角度让农民了解需要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


每日粮油


如果只是种植来说,还是营销和差异化种植的问题。

大棚蔬菜需要定位与应季蔬菜区别开来,如果与户外蔬菜同样种植,必然成本高于户外应季蔬菜,再缺乏营销模式的前提下,肯定竞争不过户外蔬菜。

反季节蔬菜以及大棚蔬菜立体栽培方式,前者可以达到高效,后者实现高产。脱水深加工蔬菜的工厂化运营,更增大的收入,也解决的储存保鲜的问题。价格不受限于短期保鲜影响。

差异化的种植也是大棚蔬菜盈利点之一。物以稀为贵,在土壤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去种植差异化的蔬菜,功能性蔬菜等。

其次现代农业已经不仅仅是靠种植作为盈利点了。让种植成为一种娱乐休闲的生活方式,共享蔬菜,展示蔬菜,体验蔬菜,有机功能性蔬菜,定点供应蔬菜等都是蔬菜的新盈利点。


小小新农


有一部分人心肝脾肺肾全坏了,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惩治这些人的方法:1祖孙三代合作医疗保险不报销;2养老金只有365元1年;3子女孙子(孙女)读书高考志愿不让读名校进黑名单;4子女孙子(孙女)不让当兵进黑名单;5子女孙子(孙女)不让办放营业执照进黑名单;6子女孙子(孙女)不让当商贩

;7弄虚作假者同上处罚;8解除惩治黑名单者要去做义工时间一年;这些方法可以管理好很多事情


福星高照20180204


这个农民字眼用的不好,真正的农民全国没有一个能拿到补贴的,小编你真的没去过农村,所有的农业补贴,都被农业流氓拿走了,商农只骗补不种地的大佬,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农民。请你尊重真农民,骗补没有农民的事。


秸秆无土栽培创始人


一个很心酸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性极强的话题,这就是政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效益却“背道而驰”的坑农效应。目前农作物价格低迷,种地不赚钱,农民要想增收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农村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