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被神化色彩,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https://www.toutiao.com/a6759142728690303495/?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585625433&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req_id=2020033111303301002607719809007AA4&group_id=6759142728690303495

北宋王安石在《诸葛武侯》中这样写道:“恸哭杨顒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这首诗对诸葛亮给予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后世效仿。王安石直言点明实力最小的蜀汉之所以能够与东吴和曹魏相抗衡,完全取决于诸葛亮的功劳。

那么,抛开小说神化的色彩,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童年时期,痛失双亲

大人物都是生而不凡,命都非常硬,往往会伤及自己的至亲。虽然这是一种非科学的说法,但诸葛亮确实命够硬。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地方乡绅,家境非常宽裕,祖上几代人都做过朝廷的命官。

可是好景不长,诸葛亮出生后3年其母亲病逝,又过去5年,诸葛亮8岁的时候,父亲又病逝。无奈之际,诸葛亮只能和幼小的兄弟诸葛均来到自己叔叔诸葛玄的家中。

建安二年(197),此时诸葛亮已经16岁,哪成想一直抚养自己,视为己出,教自己读书习字的叔叔诸葛玄也病故。诸葛玄的病故使得诸葛氏一门的生活开始变得拮据,毕竟家里重要的生活来源没有了。诸葛亮又承受不了双亲和叔叔接连病逝的现实,索性归隐山林,整天与崔州平、徐庶等一群人来往。

隐居苦读,名扬四海

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内心极其狂热的一个人,不像崔州平等人,真正喜欢纵情于市井山水之间。诸葛亮一心一意想要入世为官,想通过自己的一番才干,创造一番作为。

隐居期间,他广泛地结交天下名士,与他们共同讨论天下大事。而且得到业界一致好评。这一点从《三国志》中一些人物的话语中可以得知,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过,世上的那些儒生们岂能洞悉时局走向,真正是洞悉左右时局的只有伏龙凤雏。

包括徐庶走马荐诸葛,也能够看出,徐庶离开刘备后,思来想去想到诸葛亮,便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个大才,必须要尽到礼数,才能请动。照常理说,徐庶是个非常朴素耿直的人,既然要特意嘱咐刘备,说明诸葛亮应该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随后,刘备按照徐庶的建议,往返周折终于如愿以偿见到诸葛亮,两人促膝而谈,相见恨晚,进而引出名垂青史的《隆中对》。《隆中对》为什么如此出名,因为它为蜀汉开创基业制定出基本思路,可以说《隆中对》完完全全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包括蜀汉政权建立后,仍然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出色的游说家

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个出色的演讲家或是游说家。赤壁大战开战前夕,刘备孤掌难鸣、势单力薄。诸葛亮主动请求去东吴游说,结果东吴孙权摇摆不定,只是采取按兵观望的态度。

诸葛亮为了帮助孙权下定决心,开始了自己精彩的演讲。诸葛亮先是故意激怒孙权说,既然东吴没有信心打赢曹魏,干脆缴械称臣。

孙权听完此话,不动声色地说,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诸葛亮慢慢说道,刘备是皇族后裔,生而有骨气,是绝对不会投降曹操。

孙权一听,区区刘备都敢与曹操抗衡,自己富有江东怎么能掉价,便答应孙刘联合共抗曹魏。刘备也接着此次赤壁之战的机会,开始大肆扩充自己的地盘,为三足鼎立之势奠定根本的基础。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诸葛亮虽为人臣之典范,但方法实在不可取。且看史书记载有关司马懿提及诸葛亮的话。司马懿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怎样,一顿能吃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分,都是诸葛公本人阅批。"

诸葛亮谨慎细致到什么程度?连打二十军棍的处罚都要自己亲自过问。大家可以想想一下,生活中如此谨小慎微的一个人是多么可怕。一个丞相如果连二十军棍的奏章都要批阅,这一天当中他将要有多少工作量去完成。

既要带兵打仗,按时上朝,又要过问此等细小的事情,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也正是如此,最终精力耗尽,活活累死自己。

最后我们以《出师表》中的一段话回顾诸葛亮的前半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每当捧起《前后出师表》拜读时,不觉间有一种潸然泪下的感觉,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臣情真意切地吐露着自己的心声,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只可惜诸葛亮生不逢时,若是太平盛世,中国历史必然多出一对"主名臣贤"的佳话。

(古今事特邀作者煮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