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臣主父偃是个什么样的人?

hh玩


汉武帝时期,施行了一项著名的法令一推恩令。这项法令就是根据主父偃的提议制定的。

原来,汉朝分封了许多宗室子弟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有的拥有城市几十座,土地纵横千里,实行嫡长子承袭制,其余子弟得不到土地。这样的诸侯王十分强大,在景帝时就发生了七王之乱,对朝庭威胁很大。如果朝庭硬削减诸侯王土地,容易引发诸侯王造反。于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法令,让诸侯的其余子弟也能分得土地,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分成若干小的诸侯。这样,诸侯的子都分得了土地,自然高兴,而朝庭的威胁也就解除了。这真是个好的办法。汉武帝采纳了。

主父偃还曾建议徙民充实京师和立朔方郡,也都被武帝采纳。

主父偃是齐国人,当官以前很穷困,到处碰壁。后来他上书给汉武帝,得到赏识,一年当中升了四次官,做到中大夫。他曾经尊立卫子夫为皇后。也揭发过燕王刘定国的罪行,刘定国因罪被杀。因这些事,朝中大臣都怕他,纷纷贿赂他,累计千金。有人说他:"你太横了。"他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四十多年了,素不得志,父亲不认我,兄弟不收留我,宾客遗弃我,我困难的日子太长久了。况且大丈夫生不能列五鼎而食,死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淫乱的事,武帝派他去做齐国相。他派人用齐王和他姐姐通奸的事来震摄齐王。齐王害怕象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死刑,就自杀了。有关部门把这件事上报给皇上。

武帝听说齐王自杀大怒,又加之赵王上书告发主父偃受贿的事,便把主父偃交给法官治罪。主父偃承认受贿之事,否定威胁齐王自杀之事。汉武帝想不杀他。但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不杀主父偃,齐王自杀这件事无法向天下人交待。于是将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的推恩令,对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他一再得罪王族,终遭杀身灭族之祸。得志不知收敛,不为明智。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西汉主父偃其实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善以挖别人隐私为把柄来要挟别人。皇室燕王、齐王因乱伦败德,就栽在了主父偃的手里。

因此好多朝野大臣害怕主父偃,从而很多人都贿赂主父偃。

主父偃是临淄人,年轻的时候学习纵横之术,晚年学习易学、春秋、百家之说。半生穷困潦倒,不得志。读书人都不待见他,就连他自己的兄弟亲朋都不待见他,所以主父偃就离开齐地,到燕赵之地游学,虽胸有所学,但也是混的不如意。

主父偃为了出人头地,就入函谷关,经卫青举荐,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青睐,于是就自己上言,得到武帝的认可,从而踏上仕途。

主父偃比较出名的献策,就是“推恩令”

主父偃的推恩令,可能是以“汉景帝”时期,梁王刘武死后,窦太后以为是“景帝”杀了梁王,使得景帝慌恐,就和长公主商量,把梁王的五个儿子都封为了王,为启发借鉴。

其次就是把全国的富豪都迁到京城。

还有就是在北地设“朔方郡”为防御匈奴前哨。

主父偃是个很记仇的人,喜拿人隐私为把柄,得罪了不少人。且主父偃敢动皇室封王,犯了禁忌,让爱记仇的老乡公孙弘等有了可乘之机,主父偃全家终被灭族。


夏有凉风61


今天小刘解读通过几件事来解答一下西汉名臣主父偃,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一直到四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最后赌了一把,向汉武帝上了一篇折子。关于折子的内容已无法可考。但是,带来的效果确实有效。汉武帝看后马上召见了落魄潦倒的主父偃,并以相见恨晚表示器重。

“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从此,主父偃一路青云,成为汉武帝的“幕僚”。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主观上和汉武帝高度一致。汉武帝利用主父偃实施自己的“大一统”思想。虽然和汉武帝的关系很好,但是私下里主父偃却是群臣攻击的目标,主父偃“杠精”的性格,遭到几乎所有人的排斥。

公报私仇

主父偃在游历燕国时,因为没有得到燕王的重用,所以揭发燕王家族的乱伦关系上报汉武帝。汉武帝正好利用这一点召有司调查此事,查明事实,燕国除,收回中央。汉武帝轻松扫除了一个诸侯国不留痕迹。

得当汉武帝鼓励的主父偃进一步又揭发齐王家族的乱伦关系。这一次汉武帝直接任命主父偃为齐国国相,查明原因。主父偃在齐国时被人耻笑,之后做官又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遭到拒绝。所以主父偃还是睚眦必报。齐王最后畏罪自杀,齐国除,收回中央。逼杀两个刘姓诸侯王,可想而知主父偃最终的下场。

不仅如此,主父偃被任命齐国国相后,召集了齐国所有的故旧好友甚至自己的家族兄弟,放出话说:以前你们都耻笑我这个人,可是今天我发达了。看在老交情的份上,我今天仍地上五百金。你们各自拿走,咱们的交情到此为止!如此决绝、狂妄之人,得罪了所有人,最后无人收尸也是应得的下场。

最终,众叛亲离。汉武帝在“迫于”舆论的压力下,诛杀主父偃。但是对于汉武帝来说,他利用了主父偃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无疑是成功的,主父偃只是“替死鬼”。


小刘解读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大臣,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在齐国受到儒生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候大国,

但是都没受到礼遇。元光末年,主父偃去往长安,后直接上书武帝,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一年中升迁四次,并向武帝提出大统一主张。

也不敢随意评价历史先辈便31用太史公言。

太史公曰: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余年,上方乡不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主父偃当路,诸公谐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时间中的历史


主父,一个很罕见的姓氏,以至于百家姓都没有收录,据说和赵武灵王有关,他退位之后自称主父。在历史上,这个姓氏因为一个姓主父的人而被人们熟知,这个人非常有名,他就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

主父偃为什么有名呢?因为他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政策,这项政策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它就是“推恩令”,它成就了主父偃,使他在历史上留名并被后人记住。

主父偃生于何时,司马迁没有说,他俩是同一时代的人,司马迁是应该知道的,但是却没有记下来,不合常理,极大的可能是资料缺乏,司马迁确实不知道,这也说明主父偃幼年的生活是鲜为人知的,一个出身贫寒的人,谁会去关注呢?

出身寒门的主父偃,生于齐国,那时齐鲁流行儒家思想,遍地都是研习儒术的儒生,但是主父偃却选择学习长短纵横之术,纵横术在当时已经没落了,没人学习。为什么主父偃不选择热门的儒术而是选择了没落的纵横术呢?家境贫寒可能是重要原因,战国的苏秦、张仪出身都很贫贱,而他们学习的就是纵横术。

主父偃学成之后,因为师从纵横家,第一学历很低,虽然后来兼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但仍被人看不起,他在齐国不受待见,便开始周游诸侯国,到过燕国、赵国、中山国,情况依然,遭人白眼,受人鄙视。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过去了,到了花甲之年,依然贫穷,没有任何成就,内心是多么的煎熬与焦急!

(主父偃剧照)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找到卫青,希望卫青向汉武帝举荐自己,卫青知道主父偃的能力,也多次向汉武帝推荐,可汉武帝并没有重视。时不我待,主父偃决定孤注一掷,直接上书皇帝,没想到早上递的奏疏,傍晚皇帝就召见了他,对他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言语之中充满相见恨晚之意,当即授予郎中之职。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汉武帝把主父偃安排在内朝任职,内朝是汉武帝的秘书机构,是为削弱宰相的权力而设,人员大多地位较低,是皇帝的亲信。当时国家的许多政策方针都出自这里,内朝实际上是一个决策机构,可见汉武帝对他的信任。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欣赏主父偃呢?因为主父偃了解汉武帝的心思,知道他想要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是汉武帝最想做的事情。这件事是非常难做的,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没有成功,景帝时晁错提出“削藩令”,反而引发“七国之乱”,晁错身死族灭。

这样一个棘手的活,主父偃为什么接过来了呢?因为首先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等了多少年,头发都白了,必须抓住它。其次,他学的是纵横之术,“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是基本素质。敢做事,不怕事,正是主父偃所具备的,也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

公元前127年,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全国实行。这一政策非常高明,一是利用儒家的仁孝思想,“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使得诸侯王陷入两难境地,如不分封子弟,会背上不仁不孝之名,反之,则是自断其臂。诸侯失去了反对的借口,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是巧妙的转移了矛盾。把中央与王国的矛盾转化为王国内部的矛盾,诸侯的儿子争相想分到土地,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如果诸侯王做的不公平,与儿子们也可能产生矛盾。这样,堡垒就从内部瓦解了,达到了兵不血刃而削藩的目的。

同时,主父偃还揭发各诸侯王的罪行,燕王与妹妹乱伦,畏罪自杀;齐王与姐姐私通,畏罪自杀。还迁徙天下富豪到茂陵,加强监视。

这些做法引起了王公贵族和大臣的不满,说他“太横矣。”有人劝他收敛一些,但主父偃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说的多么决绝,不为自己留一点退路,他早已看透世态冷暖,看透生死。孔夫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但主父偃仍然在奋斗,充满着紧迫感,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挺符合纵横家的特点。

赵王看到燕王、齐王的结局,很害怕,趁主父偃不在皇帝身边,到齐国为相的机会,向汉武帝告状,检举他大肆收受贿赂、离间刘姓骨肉,特别是逼死了齐王。汉武帝把主父偃下狱,他承认受贿,但不承认逼死齐王,皇帝并不想杀他,这时丞相公孙弘说“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于是,主父偃被灭族。

(汉武帝剧照)
汉武帝不想杀主父偃,为什么不把他保下来呢?主父偃处于当时的刘姓诸侯王和天下富豪的对立面,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欲除之而后快。诸侯国削弱之后,汉武帝的目的已达到,主父偃失去了价值,为了堵住大家的嘴,平息怨恨,只能让他背锅了。在皇帝眼中,主父偃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悲夫!”太史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主父偃本可以不那么绝情,本可以好好地活着,只要他圆滑一些,世故一点。但是为了政治理想,他不愿平平淡淡地生,宁愿轰轰烈烈地死。苏秦、张仪能够“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主父偃,同样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