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左明雪



徐庶,字元直,化名单福,曾短暂辅佐刘皇叔,为其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后曹操俘虏徐母到许昌,他不得不抛弃刘备,投入曹操阵营。那么,徐庶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徐母去世后,他为何不愿再归顺刘备,下面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徐庶的能力:不亚于卧龙、凤雏

刘备得到徐庶、诸葛亮、庞统等高级军师之前,没有人生规划,屡战屡败。他遇到水镜先生后,得知有卧龙、凤雏两位“王佐之才”,得一可得天下,然而可遇而不可求。刘备送走刘琦,正准备拨马回城时,偶遇徐庶,只见他“葛巾布袍,皂縧,乌履”,长歌而来。

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


刘备听了这位高人所唱之歌非凡,怀疑这就是水镜先生提到的“卧龙、凤雏”。然而,刘备听到此人不是得一可得天下的两位绝世高手后,他稍微失望。徐庶化名单福,和刘备一见如故,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进而占据樊城。可知,徐庶才华出众,能力非常,不亚于卧龙、凤雏。


为何不愿再归顺刘备?

其一,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是一个忠孝之人。

徐庶,本来是一个仗义执言,争强好胜的侠士,后“改邪归正”,四处求学,和诸葛亮、水镜先生成为了好朋友。他到达荆州,本想投奔刘表,看到刘表志大才疏,不值得自己辅佐后,选择了同样是汉室宗亲出生的刘备。足以说明徐庶是一个“忠义”之人。


徐庶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夺取樊城。曹仁败回许昌,对曹操诉说此事,曹操听闻卖草鞋的刘备有这么厉害的谋士辅佐,为其感到不值,爱才若渴的曹操迫切想要得到徐庶。在程昱的献策下,模仿徐庶的字体将徐庶骗到许昌。徐庶明知去了许昌,就会被曹操所掌控,中了曹操的阴谋诡计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至孝”之人。

其二,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忠臣不事二主”,不能再次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收到伪造的信之后,判断失误,匆忙辞别刘备,来到曹操身边。他来到母亲身边,诉说前由,才知道上了曹操的当了。徐母大骂徐庶,认为他书都白读了,连曹操这么卑劣的计策都没识破,被骗回许昌。同时,她也深深自责,粗心大意之下,中了程昱的计策,被骗走了笔迹。随后,徐母转身进入屏风后,上吊自杀而亡。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徐庶在“忠”与“孝”之间,选择了“忠”,反而害了老母,致使徐庶“不忠不孝”。徐庶对老母的自缢,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害了她。这时,徐庶怎么做都是错误的,如果魏曹操出谋划策,攻打故主刘备,是“不义”,如果他再次离开曹操,重归刘备麾下,更是“不忠”。在长坂坡之战前,徐庶被曹操派往刘备军营,招降刘备。


这时,他完全可以一去不复返,不再回归曹营。可是,他为了自己的“忠义”,不能再次干出这样的事。徐庶临走前,已经给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之才,胜过自己十倍,不需要自己再辅佐刘备了,所以他没有留下。他回到曹营后,只有冷漠处理,发誓不给曹操出“一谋一策”,“身在曹营心在汉”。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其三,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母亲葬在许昌。

徐母埋怨徐庶中了曹操的奸计,离开明主,回到自己身边,便自缢了。徐母死后,徐庶将其安葬于许昌之南原。他非常伤心,“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也深感自责,派人送礼品慰问,还亲自祭奠徐母。可是徐庶对曹操失望透顶,凡是曹操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徐庶见母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庶俱不受。


曹操赠送的物品,徐庶不接受,徐母死后,对许昌也没有什么留恋之处了。按道理来说,徐庶一身无牵挂,可以离开许昌,重新投奔刘备,可是他的母亲坟墓在许昌,每逢忌日、清明等节日,必须得有人祭奠徐母之墓啊。所以,即使徐母死后,徐庶也不能完全割舍许昌,重归刘备。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历史


先说说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记载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他们学问都非常精进。但诸葛亮谈论天下大势时,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们问诸葛亮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则是笑而不答。所以,从他们这番问答来看,徐庶离诸葛亮的能力还是很差一段距离的,其实这也是废话。不过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严、城阳太守邓艾的标准来看,徐庶的能力跟他们应该在同一个档次上,在三国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但是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曹操抓住徐庶的母亲后威胁他,徐庶考虑再三,还是辞别刘备,投靠曹操。但是其后并未有出色的表现,魏文帝时,大约十五年后,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纠弹百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一般干部;右中郎将,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局的一般护卫将领。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国那个动荡年代中,魏国内部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徐庶处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闲官员了。

徐庶当初选择跟随刘备,肯定是想有所作为的,但到了曹操那里,能力并不算特别出众,忠诚度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也就不会获得重用。徐庶不愿意再归刘备,是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天下三分之势已成,以他的能力,来蜀国一样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不如在魏国潜伏,以待时机。可惜他死的也早,没有等到诸葛亮攻到长安的那一天,否则蜀军兵不血刃收复长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东西纵横弹


其实徐庶离开刘备一直都是个迷。

演义里说,徐庶因为母亲落到了曹操手里,徐庶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哭哭啼啼的拜别刘备,找自己母亲去了。

找到了母亲,母亲却很诧异徐庶突然到来,知道原委后,还大声斥责徐庶,数落他不该来此,男儿当以家国为重,不该眷顾自己老母。

于是从此,徐庶就与母亲相伴,从三国演义中淡出了。

以上就是演义中的情节。

曹操真的会做这种事吗

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带过来,安顿好,这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软禁吧。

然后给徐庶带信,你母亲在我这里,快来我这里吧,这在外人眼里是威胁吧。

曹操会做这种事吗?

翻遍三国演义,似乎从未见曹操使过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用这种手段逼着徐庶来,徐庶来了也不会真心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会不懂这其中道理。

看看关云长,曹操也没有宁可放在我这里烂死,也不让你出去的做法啊,由着那关羽杀了好几个将领,一路横冲直撞的出去了。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非常的爱才,他也很重才。

所以,我认为曹操不会做这种事。

徐庶怎么不回去刘备身边

徐庶和他老母亲谈话过后,便淡出三国演义,也没有回刘备那里。

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会强留,徐庶大可以带着母亲回到刘备那里去。

曹操不是土匪,没那么心狠手辣。

但是徐庶既没带母亲回去,也没自己跑回去,这真的很蹊跷。

照道理孝子应该听母亲话,他母亲让他为刘皇叔卖命,他就该为刘皇叔去抛头颅洒热血。

什么也没发生,这很奇怪的。

其实真相就是徐庶是自己出走

按我看来,这个故事的版本应该是这样:

徐庶跟随刘备有阵子后,发现了刘备的真实野心,也看到了刘备的真实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此时,曹操已经发现了徐庶的才能,很想把他招揽过来,听说徐庶的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顾。曹操就很热心的让人把徐庶的母亲接了过来,好好的照顾着。

徐庶收到了曹操的书信,知道了母亲的近况,聪敏的徐庶马上计上心来,哭着跑去向刘备哭诉。

刘备内心自然不舍得徐庶走,徐庶一走,刘备就没有参谋了,但是刘备仁义的包装享誉四野,没办法,刘备只得装着大度,送走了徐庶。

徐庶见到了老母亲,待老母亲说完,徐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听罢,徐庶母亲也没再多言。

为曹操出力,徐庶必然不肯,曹操也不逼迫他,这也不是能逼迫的事,而徐庶也不会再回到刘备身边。

看淡一切的徐庶,选择了陪伴母亲终老,不再过问天下大事,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上个人观点,非三国演义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徐庶曾经和伏龙凤雏这些人都是朋友,他的才能和诸葛亮庞统相去不远,也是人中龙风,三国时期最高明的谋士之一。

徐庶刚开始扶保刘备的时候。曾大破曹仁于新野,他的才能这才引起曹操的注意。然后曹操才想办法想把他弄过去。

曹操想的办法就是用徐母来挟持徐庶弃刘归曹。因为曹操听说徐庶是个孝子。挟母赚子必能成功,果然,此计一施立竿见影。徐庶听说母亲被曹操“请”到许昌去了,立刻就乱了方寸,又见到曹操假造的徐母手书,只能与刘皇叔洒泪而别奔向曹营。



徐庶并非不疑书信有假,而是因为徐母在曹营是真。别的己无关大局。他若不去曹营,徐母必有杀身之祸。

徐庶的才能我们还可以通过火烧赤壁这一段一个细节来了解一下。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前,庞统用连环计把曹操的战船绑在了一起。为火烧做第一步准备的时候就被徐庶识破。除了徐庶,曹营再无第二人有这个预见能力。庞统献完计刚刚走到江边。徐庶一把将他拽住说:“你做的好大的事情。”差一点把庞统吓得魂飞天外。以为自己的计谋被别人识破了。当他心神稍定发现拽住他的人是徐庶的时候,才放下心来。由此可见徐庶有多么厉害。后来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徐庶安然无恙。因为在火烧赤壁以前,徐庶早早向曹操请命去守别处。当时曹操心里还很高兴,这徐庶徐元直终于是被我感动了。如果曹操知道徐庶是看清了孙刘火烧赤壁的计谋而避险,不知会不会一怒砍了徐庶。


三七配红花


徐庶能力有多强这个问题,我认为徐庶的能力与诸葛亮应该是伯仲之间的,徐庶在兵法上应该稍微胜于诸葛亮,而在治理国家上诸葛亮应该胜于徐庶,而两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才华。

为何不愿再归刘备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徐庶本人的观念决定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年徐庶保刘备,因为母亲被曹操劫持,徐庶为了尽孝,被迫离开刘备去曹操阵营,虽然之后回来一次劝刘备投降,实则是借故来见刘备。当刘备劝他回来的时候,其表达了他的价值观,当时名士都是重气节的,既然已经从刘备身边到曹操阵营就要有始有终,否则不知道内情的人以为徐庶为人善变,看哪方有利就去哪方,这是对其人格的侮辱,所以,即便其母亲去世后,他依然留在曹营。



2. 基于现实的实际情况,这是现实决定的。在徐庶离开刘备之时,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其与诸葛是好朋友,以前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下,知道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当母亲去世以后,刘备已经将诸葛亮请出山,刘备正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按部就班的实施着,他与诸葛亮两人属于伯仲之间,况且之后刘备又将凤雏收到帐下,人说得卧龙和凤雏一人就可得天下,何况现在已经得两人,徐庶再去,处理好了可以促进刘备统一天下,如果处理不好,毕竟有才能的人在一起会产生异议和不和谐,会造成矛盾影响刘备的统一进程。所以,徐庶不会回刘备身边。



3.刘备的发展形势良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发展虽然有曲折和失败,当时刘备所采取的措施都是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即便有徐庶在,也会采取这样的战略和战术。所以,在徐庶看来刘备发展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规划来进行,按照当前刘备的发展,应该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

所以,徐庶不会再次回到刘备身边。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徐庶曾是刘备手下足智多谋的一名得力干将,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华甚至不亚于诸葛亮。他曾帮助刘备多次挫败曹操,甚至在一战之中就让曹操损失了两员大将,同时又巧夺攀城,可谓是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最得力的一位谋士。

当时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其实也是徐庶劝导刘备放下身段,这才让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这样一位有才智、神机妙算之人,一直是曹操的心头大患。曹操觉得此人必须为自己所得,所以他假借绑架徐庶母亲为由,让他进了曹营。徐庶明知此事为假,母亲知道此事之后也让儿子弃暗投明,可是徐庶却不愿再归刘备,这到底是何缘由呢?

徐庶

首先,是出于徐庶的尽孝心理。《三国志》中记载,当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后,徐庶辞别先祖时说了这一段话:“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徐庶的重要性。再看罗贯中的笔下,更是将徐庶的“孝”无限放大。

徐庶这样一个极赋智慧、堪称神机妙算之人,在接到母亲书信之时,绝对能够看出此封书信并非母亲的亲笔,也可以猜出这很有可能是曹操让人假造的书写。然而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只按照理智去判断,为了母亲的安危,徐庶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

更何况,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立身处世都是以“忠孝为本”,一个对父母不忠之人,又怎可能对上级朋友尽忠尽孝呢?出于为母尽孝的心理,徐庶只能辞别先主,转身去了曹营。

刘备

其实去了曹营,徐庶也是有再次返回刘备身边的机会的。徐庶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不背负“弃明投暗”的罪名,她对儿子的这种做法进行严厉谴责,甚至自缢身亡来反对徐庶投靠曹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母亲亡故,徐庶即便身在曹营也无法对母亲尽孝,更何况他母亲的死亡皆是因曹操而起。所以徐庶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仇恨曹操再次回归汉营,而且,他的确有两次可以回归刘备身边的机会,然而,他都没有选择这么做。这其中,当然不仅仅出于对母尽孝的缘故。

曹操

其次,这是出于徐庶“仗义”,对曹操赏识的感恩心理。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掳至曹营,只是为了求得这一枚贤才,他甚至安排了非常多的人照顾徐庶母亲,从未对徐庶母亲过任何加害;更何况,曹操对待学术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他不惜背负恶毒之名,假造书信以换取徐庶,其实就是因为对学术的看重。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派徐庶去独守散关。曹操待徐庶的好无法更改的事实,这种“好”反而变成了学术的一种心理负担,权衡了孝道、忠道,他最终还是留在了曹操身边。

徐庶

最后一点,徐庶不回归汉营,更是出于一种“尽忠”的心理。刘备曹操二人对于徐庶而言,一位是有着知遇之恩的明主,一位是对他善待有加的新主。他可以做到在曹营“一言不发”,可是他一旦回归汉营,势必就会让曹操腹背受敌,这样一来反而让他失了“忠心”。如若他继续待在曹营,反倒可以对旧主、新主都达到尽忠的目的,只可惜徐庶一身身处在复杂环境之中,尽孝而未能尽孝,尽忠而未能尽孝,反而让他大事难成。


鸢飞九天2018


徐庶到底有多厉害?

通观三国,徐庶出场十分短暂,前后只有两回不到。但是在上任之初的第一战就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吕旷、吕翔二将轻视刘备率兵杀来,被徐庶设计杀掉;接着曹仁亲统大兵前来,并布出得意之作“八门金锁阵”,却被徐庶一眼看穿,并直接指出了其薄弱环节,然后指挥赵云率军冲杀,爆破此阵,而樊城也被刘备夺得。一战就能有如此成绩,不得不说很了不起。看徐庶平时的言谈举止,非常了不起。程昱就说;“徐庶之才,十倍于我。”

接着就被曹操用计骗到曹营中去了。当得知曹操诈用其母书信时,徐庶自此一言不发,且没有为曹操效力,后来还能当秩比二千石上的右中郎将和秩比千石的御史中丞,想来才华是的的确确不差的。

后来为何不再辅佐刘备?我认为有以下三条理由


.徐庶走马去曹营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虽然在先前也曾为刘备立过一些功劳,但怎么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刘备那,应该身居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个诸葛亮好些,看庞统到刘备手下时就因为和诸葛亮争功而命丧落凤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应该也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所以这是徐庶不回刘备那的一条理由。

东汉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视气节,也很讲究做事从一而终,舆论轻视那些朝秦暮楚的人,从吕布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这可以说是未得明主,正在寻找中,现在终于找到了,后投曹操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刘备那,虽然别人嘴里不说,可心里恐怕也会不以为然,舆论对其评价不会很高。当曹操想派徐庶去当说客说刘备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时,程昱曾说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他对舆论名节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这是徐庶留在曹营的一条理由。

.徐庶投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徐庶是因为他"仁德"的名声才跟随他的,徐庶在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统一大业时时刻刻牢记心中,在那时徐庶的心里面,刘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后,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火烧新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德之主应该做的。既然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只是为了争夺天下而实施各种手段,打着各种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么他在曹营还是在刘营又有什么区别呢?


纸上谈历史


三国群雄并起,谋士颇多,不胜枚举,徐庶是名士之一,但在三国中其才华被淹没在曹魏文帮之中,得不到展露。

据三国演义载,徐庶与孔明、崔州平、 孟公威、石广元皆为密友。司马薇说,孔明具有宏观大略,而其他四人皆“务于精纯”。可见,徐庶还是有才华的,但不如孔明。徐庶辅佐刘备仅指挥过“新野之战”,打得曹仁丢了樊城,星夜投许昌。徐庶这一战打出水平,同时也打出了曹操的计谋——“协其母赚其子”。结果,徐庶离开刘备,奔赴许昌,发现是曹操之计,其母自杀后,徐庶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在魏国郁郁而终。

那么徐庶为什么后来不回来继续辅佐刘备?

主要是徐庶不想当叛徒,既然已经在魏国为官,辞官而去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不可能同意;偷跑又有损人格,会落下不忠不义的臭名。

总之,徐庶在三国是一个悲剧人物。

真是个——

恰得英主展抱负,

又被赚到许昌来;

母义殉身绝后忧,

只为忠名聊此生。


古道D调


初次用兵,即大获全胜

徐庶,字元直,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后来,在北方难以立足的刘备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徐庶久闻刘备之名,于是主动前往投效,被刘备拜为军师,并施计大破曹军。徐庶足智多谋,成为刘备智囊后,帮助实力弱小的刘备整饬军伍,并在新野用计挫败汹汹来犯的曹军。

徐庶军事能力很强,不仅刘备对他的才智很是叹服,就连心高气傲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都对他敬佩有加。

走马荐诸葛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话说徐庶帮助刘备在新野打败曹军后,曹操得知徐庶是帮助刘备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了击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老母诓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去信要其赶赴许都相见。徐庶是个大孝子,接信得知母亲患病 ,且被曹操绑票 ,竟信以为真,他心急如焚,决定立刻动身前往许都。

刘备虽不忍徐庶离去,但也不好阻止人家尽孝啊,更不忍曹操以此要挟徐庶,因此勉强同意徐庶去许都。

在送行路上,刘备万般不舍,本已远去的徐庶又折返回来,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乃人中龙凤,天纵异才,定能帮助刘备建立王霸之业,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大名,如此才有后来“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

徐庶对刘备分析道,鉴于您和曹操势同水火的敌对关系,我虽赴曹营,但终身不会替曹操出谋划策,哪怕一条有价值的计策也绝不会提供,由此衍生出一句著名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被骗到许都,老母却毅然自尽,他果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徐庶火急火燎的赶到许都,却发现老母亲好好的,无灾无病,顿时明白这一切都是曹操的诡谋。徐母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见徐庶风尘仆仆来到许都,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为了让徐庶和曹操彻底决裂,她毅然自杀身亡。

当然,这只是小说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徐庶极善用兵,且深谋远虑,因此引发曹操忌惮,并不惜用绑架其老母的卑劣手段进行要挟,以拆散刘、许搭档,可见他绝非等闲之辈。同时,徐庶事母至孝,为了老母的安危不惜抛却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徐庶虽然逼不得已去许都,但恪守道德底线,坚决不做损害自己旧主的事,还举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其所作所为已堪称仁至义尽了。
刘备虽然求贤若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却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端的是以人为本、不强人所难。

徐母虽是一老太太,但也心怀汉室,为了不拖累儿子徐庶,同时督促他重归刘备阵营,辅佐其完成正义事业,不惜舍身取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老母已死,没了牵挂的徐庶为何不重归刘备麾下呢?

徐庶因何不愿归刘?《三国志》的记载隐隐给了答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徐庶投奔曹营的详细过程。

曹操率军在长坂击溃刘备时,在乱军中意外虏获了徐庶的老母亲(请注意,是意外抓获,而不是设计绑票)。徐庶得知老母身陷敌营,方寸大乱,以手指心对刘备说,我本想辅佐您成就王霸之业,但现在与母亲失散,心神不宁,已经没心思干事了,请容我向您告辞。话毕徐庶就去见曹操了。

按《三国志》所载,徐庶入曹营后,竟没有消极怠工,虽未替曹操出谋划策(或因曹操谋士众多轮不到他),但也做了许多其分内应该做的工作,最终被曹操晋升为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徐庶似乎从未动过重返刘备阵营的念头。而史料也没有记载徐庶老母悬梁自尽的只言片语 ,可见是小说家杜撰之事。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是因为老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就改换门庭,彻底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辅佐曾经的敌人了吗?

很显然不是。首先,雄才大略、气度恢廓的曹操不像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使出龌龊小人手段绑架徐母以要挟徐庶。在《三国志》中,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一起意外事件,乱军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在荆州以北,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击刘备虽遇小挫,但发起反击后一举消灭刘备绝非难事,根本没必要抓捕徐母、诳骗徐庶,用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击垮刘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伎俩都全无用处,都是螳臂当车。

彼时,汉室衰微,群雄争霸,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罗人才,登高望远、胸怀大志的曹操绝不会去干乱杀竞争对手刘备麾下一名谋士的母亲而遭天下人唾骂、失去人心的蠢事。相反,他会厚待徐母,以获取求贤爱才的好名声。比如他当年杀掉反复无常的吕布,后又忍痛将不愿投降的陈宫处死,却将陈宫的老母接到许昌奉养,给她养老送终,后来还替陈宫的女儿找了个好人家,将她风风光光的嫁了去。

因此,可以断言徐庶之母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弃刘投曹的真实原因。如果真是被要挟而投曹 ,他就会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一言不发”了,既然他因内心抵触调动不了工作积极性而消极怠工的话,又怎会官至御史中丞呢?

徐庶投曹虽有母亲被抓的因素,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主动弃刘归曹

《三国志》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之乎’”?由此可见,徐庶一开始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不是准备去许昌时才“走马荐诸葛”的。

由此可以断定,徐庶和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麾下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

刘备是个枭雄,颇有权谋,他一向喜欢在自己的幕府中设两位军师,目的或许是相互制衡。比如早期的徐庶、诸葛亮,后来的诸葛亮、庞统,取益州后的法正、诸葛亮,刘备用“双军师制”可以牢牢地控制住经理人团队,相互掣肘,避免一人独大,继而威胁到自己。

诸葛亮深谋远虑,行政才能卓著,权力欲望颇强,他似乎不甘心有人与其并驾齐驱,他的理想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治蜀时,他曾经怂恿刘备诛杀刘封,后又害死彭羕,逼反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边缘化了魏延......刘备时期培养的有能力的人才基本被他清洗殆尽.朱德元帅喜看《三国演义》,他也曾评价诸葛亮“不能容人” 。

徐庶很有军事才干,投到刘备集团后小试牛刀,立即显出奇效,诸葛亮经他举荐,后来居上,两人平起平坐,让徐庶如鲠在喉。从诸葛亮一贯为人行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欢“双军师制”,而是想独揽幕府,或许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因而让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刚好,他母亲为曹军俘获,于是他借机辞刘北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投奔曹操。

徐庶为人厚道,所以《汉晋春秋》记载他和诸葛亮关系一向友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记载了徐庶归曹后发生的一件事,显示诸葛亮并没有徐庶那般仁厚。史载,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汉中攻伐陇右时,听说徐庶和石广元在曹魏的官职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

意思是魏国的人才很多,因此徐庶、石广元得不到重用。

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没问题,其实细究起来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假如诸葛亮真的与徐庶关系亲密,一定会这样说:徐庶、石广元都是能人,之所以不被重用,是他们的领导眼瞎啊!

文艺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事实上真实的徐庶和诸葛亮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较大出入。如此就不难解释徐庶投曹后为何再也不愿重返刘备阵营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谈论起徐庶这个人,貌似此人也是后世颇具争议性的一位三国中人了。


要是独独说起徐庶本人的能力的话,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重话题,如果只是立足于罗贯中先生所著《三国演义》这个角度的话,那么徐庶的能力可谓是“经天纬地之才,堪比卧龙凤雏”,毕竟徐庶首登三国风云舞台之时,就曾大破八门金锁阵,收樊城、取灵芝于己囊中,如此成就也使得刘备称绝、曹操吐血。


反观陈寿先生的《三国志》和司马光先生的《资治通鉴》,与徐庶有关的事件似乎都是空穴来风。另外,在魏晋诸多史册之中,徐庶同样也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所演绎的那么出神入化。但是今天题目所述,其实摆明了就是让我们基于《三国演义》的立场上,来分析:徐庶个人的能力以及“弃备归操”的内在隐情。


徐庶之才,到底有多能?


①其实早在刘备偶遇水镜先生,并从水镜先生的举荐中就初显锋芒了。果不其然,徐庶首战便接二连三击溃曹军,成功赢得众人瞩目;


②曹操在打探徐庶基本情况之时,程昱称“徐庶之才,可数十倍于吾能”。如此至高评价,简直将徐庶的真实能力凸现了出现,也正是如此,天生爱才的曹操才出得“掳掠其母,以受其才”的下策,但徐庶入曹营之后的结果,着实令天下人所慨然感叹啊!


其一:为报刘备,身怀经纬之才而难展宏图


凭此言语,我们不难看出,徐庶并不是不愿再归顺刘备,而是迫于综合因素不得不离开刘备而转而去向曹营。上边提到,刘备通过水镜先生的引荐而孤身求得贤才,后便拜徐庶为自家军师。

按照常理来说,古代能人志士一般有此殊遇的话,那么定然会对所事之主“愿效鞍前马后之劳力”的。不能说徐庶要对刘备披恩戴德,也要说徐庶为表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而尽心极力,如果没有曹操的咄咄逼人,恐怕也就难有后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法。


其二:为奉老母,尽孝终舍明主而庸碌余生


其实这是《三国演义》当中给我们留下“徐庶被逼无奈,另投曹营”的最为直观之印象了吧。常言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就是即便徐庶投奔了曹操,但是却丝毫不为曹操所用的现实。


我个人对此分析归纳出了两点:

①如果曹操不采取“挟持老母”的方式,恐怕徐庶此生都会尽心竭力服务于刘备。

②徐庶忠孝两难全,为报刘备,险进曹营却一言不发;为事老母,弃刘备投曹操,依然一言不发。


总之,徐庶离开了刘备,给我的印象就恍若“鱼儿离开了水”。所以说,即便说徐庶母亲安然度过天年之后,先主刘备仍然是徐庶心心念念的君王,曹操最终还是没能敲开徐庶的心门、走进徐庶的内心。

另外,随后刘备后期诸葛亮和庞统的先后入主,也对徐庶重新回归刘备身边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徐庶曾经对刘备的盛情邀请时答复:“主公有卧龙辅佐,何尝大业不成”的话语,凭借此话,我们不难从中看出:诸葛亮的到来着实是对徐庶的回归产生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