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成就卓越孩子的三个关键


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黑天鹅》,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荣获多项大奖。

女主娜塔莉•波特曼凭借出色的表现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影片的惊艳不用多说,一定是震撼人心的!

《黑天鹅》这部影片以天鹅湖的芭蕾舞剧为背景,讲述了女主妮娜在双重人格之间的博弈。

母亲艾丽卡和上司托马斯,对妮娜各执有强烈且冲突的人格要求,使妮娜身处其中痛苦万分,她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人格分裂的幻觉

……

优秀的影片和优秀的故事中,都离不开灵魂般“核心人物”,我们可以人物的当下,推导出她的童年过往和成长经历,从中有针对性地去解读和学习。

01 优质的陪伴,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前提

在这部影片中,很多人看到了女主妮娜的黑白蜕变、看到了人性中蕴藏的人格两面、以及对艺术追求到极致的美

……

还有一个面就是:母亲在孩子生命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让孩子的生命变得完整而有力?

当孩子出生后,他第一个链接到的“他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母亲让她的孩子第一次与另一个人联系,第一次对别人而不是对他自己感兴趣。母亲就是他与社会生活联结的首座桥梁。”

然后,在母亲与父亲、与亲朋好友、与其他伙伴……的日常互动合作中,孩子会学习和模仿她们的言谈举止,逐渐建立起他与社会的链接方式。

《黑天鹅》中,母亲给妮娜的教育观是必须按照她的要求练习芭蕾,永远做一个单纯、不谙世事的乖乖女。

二十多年以来,妮娜的房间和穿戴等都被母亲维持在粉色与白色的搭配上。

妮娜一直以为这就是她人生的全部,只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跳好“白天鹅”的角色。

直到舞团里新一届“天鹅皇后”的竞选中,负责本次选拔的艺术总监托马斯提出了选拔要求。

“天鹅皇后”在天鹅湖剧中必须能一人饰两角,既要能扮演单纯、善良的白天鹅,还要能扮演狂野、欲望、魅惑的双胞胎姐姐黑天鹅。

黑天鹅的人格,在妮娜身上从来都是被母亲压制的,母亲不允许妮娜有半点越矩,妮娜也重来不知道自己体内还有另一个自己。

影片中有一幕,妮娜与母亲的对话很耐人寻味:母亲一直很关心女儿在外是否有“玩心”,是否被男人占了便宜,甚至怀疑妮娜在这次选角胜出的原因

……

母亲说:“我不希望你像我一样,为了生下你,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一向顺从的妮娜回了一句:“那时候你已经28岁了,你只是已经……”

“已经什么?”母亲问

“没什么……”

妮娜没有继续

母亲对妮娜的回怼继续采取压制,但是妮娜对于母亲反复地把不能继续跳舞的责任,外推在孩子身上,已经开始表示“不接受”了。

另一处,艺术总监托马斯对妮娜的白天鹅角色表示满意,但对她在黑天鹅的表现中成绩平平而表示非常不满意。

高强压力中,妮娜没有间断地训练,但她仍然无法做到释放自己,为了演好黑天鹅,她已经几乎接近崩溃边缘。

她开始幻觉竞争对手莉莉对她的挑衅,要抢走她的角色,她感觉自己的背上有什么要长出来,她不停地抓挠自己的背部。

回到家,母亲看到妮娜背上的抓痕,没有征得妮娜同意,就强行把妮娜的裙子脱光,把她拉倒浴室里剪指甲,就像拉七八岁的孩子一样。

母亲对妮娜一味地自作主张,看似永远把她当做“孩子”来爱,但是她忽略了女儿已经渐渐长大,她要的和小时候已经不一样了

……

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陪伴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陪伴成了“无缝地看护”,而不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成长为前提,那么这样的陪伴就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并且,母亲如果为了陪伴而陪伴,让自己错过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或者想用孩子来治愈自己生命中的缺失,那最后都只会造成自己与孩子的两败俱伤。

母亲对孩子最好的养育,不是捆绑、不是过度保护,而是有爱,但不逾矩。

当妈妈活成了太阳,每天都闪闪发光时,孩子的未来一定是独立、温暖且明亮的。

02 勇敢地放手,试错是孩子未来创造力的萌芽

影片有很多地方展示了母亲艾丽卡对妮娜的“保护”。

艾丽卡每天就是打理着妮娜的吃喝拉撒。

影片中,妮娜已经20几岁了,她去芭蕾舞团参加练习,母亲总不放心,要和妮娜一起去,好几次都被妮娜拒绝了。

妮娜的房间白天和晚上都不能锁门,她每天早上都要叫妮娜起床,帮妮娜穿、脱衣服,不同意妮娜与朋友出去玩……

剧中还有一段话,是当母亲知道了妮娜获得了“天鹅皇后”时。她对妮娜说:“你小时候还不愿意去学芭蕾,是我一直陪着你坚持到现在!”

还有一次,芭蕾剧团的同事莉莉,到妮娜家找妮娜,妮娜的母亲看都没认真看一眼,就说妮娜不在,然后把门马上锁上了。

当时,站在旁边的妮娜非常不满母亲这种强势,她任凭母亲怎么大吼,只是径直拉开门,追上莉莉跟她出去了

……

妮娜母亲的“陪伴”让人透不过气,一直乖巧顺从的妮娜开始感觉到不舒服了,她想逃离。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

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

当父母只想把孩子捆在身边,寸步不离的“保护”时,对孩子的未来可以说是一种危险。

央视《看见》栏目曾专访过“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他10岁以510分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13岁通过北工大研究生复试,16岁成为北航最小博士生。

他的“纪录”目前还没有人打破,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问张炘炀:最佩服谁?

他说:“我最佩服张炘炀,因为我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然而,这样一位成绩拔尖,自视甚高的孩子,在读博期间就销声匿迹了,最终没能拿到博士毕业证。

原因来自于张炘炀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他的父母在孩子读书期间,完全是“保护式”教育,除了学习,从来不让孩子独立动手做事,或者去尝试和体验生活。

张炘炀父母的“无缝式陪伴”,他们完全放弃自己的生活,把全部期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

他们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使长大后的张炘炀对他人和对世界都完全没有一点兴趣。

除了死读书外,张炘炀已经错过了创造性活动开发培养的关键时期。

张炘炀的博士生导师曾说:“张炘炀读博期间,选择的三门课程任务繁忙,再加上他必须完成助教工作,让他疲惫不堪,而且他对于创新型学术研究的能力明显要弱于其他博士生。”

孩子出生以来,就对世界怀着无限好奇,两岁上下和青春期,是他们独立意识萌芽和觉醒的两个关键时期。

日常的探索收获,并不逊色于书本知识,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取得胜利时,会是他自信积累的来源;当他们努力之后碰壁时,会让他懂得坚忍不拔地的可贵。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充满着有趣和挑战,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教给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

……

如果父母能有意识地创造机会,放手让孩子“试错”,并给予反馈。

孩子乐在其中,会不断展开深度的自我思考,日积月累后,就是在孩子的未来账户里存入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03 真正的母爱,是教会孩子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艾丽卡穿的都是黑色服装,与妮娜的白色形成对比,艾丽卡画画时画的都是人脸图,画面整体画的是自己,而细节画的却是女儿妮娜。

隐喻的是,艾丽卡内心是希望自己与妮娜合而为一体的,她把梦想寄托在妮娜身上,但却又不愿意看到妮娜超越自己。

有几次妮娜回到家,发现母亲独自在画室里一边画画,一边哭泣,哭声很凄凉。

艾丽卡为了让妮娜永远不离开自己,她做了母亲该做和不该做的所有事情,她以为这样就会万无一失,可是恰恰正是她的教育不当,最后让妮娜走向了生命的“陨落”。

母亲对妮娜的束缚,让妮娜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在强大的外界心理暗示中,妮娜开始鲁莽、不顾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首演前夜,妮娜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到医院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容的贝丝;母亲的画像变成一群呐喊者,母亲的囚禁欲已经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黑天鹅已经迫不及待要挣脱白天鹅的肉身

……

妮娜的眼睛变得血红,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夹伤母亲的手,最后自己昏晕过去。

影片最后,妮娜在舞台上的最后一跃后,遍体雪白的她带着黑天鹅的伤,完美回归。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妮娜留下了满意的微笑。

在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中,她做到了完美!她把“完美”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最后的结局,妮娜带着对舞台的完美诠释,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确实是对艺术的最高致敬。

对于一个苛求完美的艺术表达,妮娜做到了至高无上。但是对于一个年轻生命,却是不够完满的,因为她还没有来得及体验其他,就已经结束了。

只有生命在,后面才会有更多无限的可能。如果妮娜的母亲一开始选择的不是自私的压制孩子,而是选择勇敢地放手,让妮娜从小学习做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妮娜一定可以用更加坚韧有力的健康心态去面对。

网络上,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做自己!》我节选了最后一小段作为结束。

“孩子,我能为你做很多,因为我爱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也还是要由你做出那些重要决定。为此,我只求灿烂阳光永远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时,是馈赠,也是责任。教会孩子独立、坚定有力地自己“走”下去,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