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辩机和尚,真的和高阳公主有一段恋情吗?

庭州行者


我是历史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的导师曾经讲解过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认为这个事情的可信度不高,理由整理如下:

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淫乱故事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女,十分受太宗宠爱。成年后嫁给了执掌贞观朝政达20年之久的名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

辩机和尚是佛教的著名高僧,帮助唐三藏玄奘和尚译经的九位大德法师之一,《大唐西域记》的实际执笔人。从史料记载以及《大唐西域记》优美的文字可知,辩机和尚不仅文采极佳,而且长相俊美,可谓才貌双全。

因狩猎偶遇,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勾搭成奸

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也,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账其庐,与之乱。——《新唐书》

上面是《新唐书》关于二人如何相识的明确记载。大意是说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在狩猎时与辩机和尚相遇,高阳公主见辩机和尚长相俊美,把持不住,随即在车上发生淫乱。

因盗贼东窗事发,辩机和尚惨遭腰斩

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资治通鉴》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二人东窗事发是因为一起盗窃案。辩机和尚的“金宝神枕”被盗,御史在审问盗贼过程中,问辩机和尚此宝物从何而来,辩机和尚直言是高阳公主所赠,长孙无忌据此深究,查出二人私情。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后震怒,腰斩了辩机和尚,杀了十余个奴婢。

此事是否属实,尚有很多疑问

史料中关于二人的淫乱故事记载详细,情节跌宕起伏,像一部小说,也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为大众熟知,但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仍有太多的疑问:

1、五代时期就已经成书的《旧唐书》并没有记载此事。按照历史学研究的一般观点,只要是隔代修史,不存在“为尊者讳”的情况下,则离事情发生越近的人写的历史越可信。这很好理解,时间越久事实越容易弄不清楚。

2、《新唐书》记载如此详细,原始材料从何而来?欧阳修出生时高阳公主已经死了354年,他是如何将两人相识通奸的过程知道的如此详细的?如果只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野史笔记,那可信度有多高大家可以自己判断。而成书更晚的《资治通鉴》反而记载的更加详细,详细到辩机和尚的死法是被“腰斩”,就更不知道司马光是怎么知道的了。

3、高阳公主难道可以和自己丈夫在一起时公然和一个和尚玩车震?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相识是在和丈夫房遗爱一起狩猎的时候,以房家当时在朝廷的地位,就算贵为公主,就算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可毕竟是“三纲五常”占主流思想的古代,高阳公主难道敢当着丈夫的面胡来?

4、辩机和尚是佛学界公认的高僧,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辩机不是什么花和尚,又没有为了荣华富贵而攀龙附凤的需要,很难想象这样一位高僧会触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

高阳公主最后因荆王李元景谋反案牵连被唐高宗李治赐死。

房玄龄有三个儿子,老三房遗则娶的是荆王李元景的女儿。唐太宗死后四年,高阳公主和房遗爱支持李元景谋反,想取唐高宗李治而代之,结果事情败露,高阳公主被赐死。这件事情在史学界没有什么争议,至于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有没有私情,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历史老师尚子良


辩机(公元619-649),得道高僧,《大唐西域记》的主要执笔者。

《新唐书》记载:“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这句话的意思是,高阳公主与丈夫房遗爱一起狩猎,认识了辩机,看到辩机天生俊俏,十分美丽,就在车帐之中,与辩机发生了性关系。

根据《新唐书》记载,辩机确实与高阳公主有过一段恋情。

那么作为公主,高阳公主什么样的好男人找不到,为什么非要找辩机和尚呢?辩机和尚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高阳公主为什么找的是辩机和尚,而不是别人。

在唐朝时女性地位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皇族之中,比如武则天,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高阳公主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后来李世民做主让女儿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

房玄龄在当时与杜如晦两人号称“房谋杜断”,是大唐的左膀右臂,高阳公主与房遗爱的婚姻,其实就是一场政治婚姻。而高阳公主本人从小娇惯,向往自由的爱情。所以婚后的高阳公主并不怎么喜欢丈夫房遗爱。

那么高阳公主就算是要出轨,也可以选择其他貌美有才的男子,为何非要找一个得道高僧呢?


其实也不是高阳公主愿意找和尚,而是别人她没有机会。房家在当时也是大户人家,以房玄龄在朝廷中的地位,有什么事,他都可以直接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也会向着他。

房家人口众多,如果是随便找个其他男人,那么很容易引起房家人的怀疑。而辩机是和尚,一般人不会想到和尚会成为公主的情夫。而且辩机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高僧,高阳公主有借口经常出入辩机所在的寺庙。此外寺庙也为两人提供了性生活的场所。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辩机本人俊俏又有才华,所以高阳公主喜欢上他了。


那么辩机有没有爱过高阳公主呢?他最终结局如何呢?

其实在唐朝时很多皇家女子的男宠,都是为了权势,而不是因为爱情,比如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那么辩机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权势呢?

辩机是因为爱情,才选择了高阳公主。辩机当时帮助玄奘成功翻译《大唐西域记》,已经成名,朝廷里也很重视他,他的社会地位很高了。而且高阳公主在朝廷里也并没什么政党,不同于武则天,所以辩机并不是借高阳公主谋取权势,而是出于爱情。

至于辩机的结局,那是很悲惨的。辩机和高阳公主的事被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李世民十分愤怒,腰斩了辩机。


斯幽说历史


房遗爱同学被绿记事出自唐史,比较权威的版本,旧唐书和新唐书,这个故事是新唐书记载的,除此之外本人目前没有发现有什么野史记载。

所以要想确定故事真假,就得对比两版新旧唐书的靠谱程度。旧唐书是以唐朝史官记录的为准,在此基础上修编的。缺点是记录内容不是很全面,但是史料比较可靠,也造成了五代史官照抄原文,而原文一定是记录比较隐晦的,毕竟是写自己老大的,本着家丑不外扬的精神,都不会很直白的记录。但是皇室不光彩的东西比如唐朝的扒灰传统还是很好的记录了。新唐书是欧阳修等人重新编写的,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唐朝风土人情的记载,同时也因为史料缺少,不少东西记录的不准确。这里要补充说一下,新唐书是没有记录玄奘的,不管人家是偷渡跑去的还是怎么样,起码也是当年那烂陀寺留学回来的,那个时候的那烂陀寺地位目测比现在的哈佛什么的高很多,唐太宗都同意他成立那烂陀大学大雁塔学院,所以新唐书还是比较排佛的。

再来看房遗爱背绿记的本质。

歌词大意是高阳人妻在野外玩耍,遇到了住在附近的辩机和尚,此处就有了FBI警告,与此同时房遗爱同学就和草原有了一个约定,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我会选择原谅他。当然之后事发了,辩机和尚也凉了。

但是奇怪的是史书记载高阳公主居然被太宗封为长公主,起居郎记载父女俩还密切往来,这不太符合逻辑,难道是李世民也想试试?不过当时辩机和尚也确实是大明星了,相当有地位声望的佛学家,同样,道宣大师作为最为看重戒律的佛门律宗创始人,也有事儿没事儿的怀念辩机,这个也是不太对的事情。总觉得这是在黑佛学家,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不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是假的,起码辩机和尚凉了指定是真的。

毕竟他师傅偷渡跑去留学。唐朝皇帝姓李,那是一直自称李耳后人出来混的,突然跑出来一个那烂陀寺镀金回来的,是不能忍的。本来李世民的这个皇帝大家就不太认,弑兄逼父来的,不算光彩。玄奘回来以后名满天下,李世明动不了他,拿徒弟敲打敲打的还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最靠谱的就是辩机和尚凉了。


收音机里听哑剧


极有可能是假的!1.首先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的故事是在欧阳修的《新唐书》里才出现的,后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可是唐朝史书却没有相关记载,而欧阳修和司马光都是排斥佛教的,不排除为了打击佛教而故意抹黑。

2.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相遇相知的地点也有问题,唐代高僧管理严格,进出寺庙都有记录,而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幽会还能长时间不被发现不合常理。3.高阳公主比辩机和尚小十几岁,加上高阳公主婆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两人肆无忌惮幽会,高阳公主婆家不可能不知道,而且还不去上告唐太宗。

4.《旧唐书》与《新唐书》在高阳公主失宠一事上记载有矛盾,《旧唐书》中记载在房玄龄病重之时,太宗和高阳公主说:“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此人指的是房玄龄,而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了,一年后唐太宗驾崩。可见在太宗驾崩前,高阳公主是没有失宠的。当时房玄龄在宫中养病,高阳公主作为儿媳跟随出入宫中,若此时失宠,太宗应该不会语重心长的和她这么说。而这个事在永徽三年的房玄龄墓碑上刻了下来。

5.成书于宋太宗时期的《太平御览》并没有记载此事,而成书稍晚,于宋仁宗时期成书的《新唐书》不知从何处所得史料,而且《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本人奏章和后人赘述,碑志石刻,各种杂记,笔记小说,来源并不严谨。值得怀疑。


用户4041829361158


历史上的辩机和尚,确实和高阳公主有一段恋情。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虽然是庶出的公主,然而这位公主非常讨唐太宗的欢心,因此唐太宗把她许配给了唐朝当时的宰相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婚后的高阳公主性格阴晴不定,侍宠骄纵,因为她父皇给她挑选的女婿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因此才导致了她后来和辩机和尚私通。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房遗爱作为高阳公主的丈夫一心想表现自己的男子气概,因此经常带着高阳公主外出打猎,有一次高阳和房遗爱出去打猎,烈日炎炎,高阳公主想找个地方歇息,可是荒郊野外,也没有地方可以歇脚。

正着急呢,房遗爱看到不远去有个草庐,貌似是个和尚的居所,因此房遗爱就把高阳公主安置下来让她休息,房遗爱当时可能认为出家人不近女色,是安全的,就没多想。

然而房遗爱没想到的是,这位高阳公主看到辩机的第一眼,就彻底沦陷了,辩机俊朗儒雅的外表恰恰符合了高阳公主的审美,一眼误终生,高阳公主爱上了辩机和尚。

这位辩机何许人哪?辩机15岁就出家,曾经帮助玄奘(唐僧)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因此在当时很有名声,因此这种高僧自来有特殊待遇,官府允许他在寺院外面筑造草庐居住,看似是为了结交社会上的文人和达官贵人,殊不知,这也是为高阳公主和辩机的私通提供了场所。

辩机能让高阳公主对他一见钟情,自然是个美男子,他的容貌俊英秀美、剑眉星目、面如冠玉、气宇不凡,然而辩机对高阳公主同样也是含情脉脉,因此两人一来二去就发展了地下情。

高阳公主的私通,没有瞒得住自己的丈夫房遗爱,然而房遗爱选择装作看不见,因为高阳公主给他找了几个小妾,夫妻各不干涉。

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每天待在草庐里,浓情蜜意,好似神仙眷侣,只是草庐比较简陋,枕头枕着不舒服,因此后来的几次约会,高阳公主就自己带着枕头来约会了。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个小偷把高阳公主情人的小命给弄丢了,也毁了他们的地下情,当时有个小偷偷了高阳公主的枕头,但不幸的是被捕快抓住了,捕快一眼就看出这不是民间之物,毕竟老百姓的枕头和公主的枕头肯定不一样,于是捕快加紧审理,后来把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私通的事情扯了出来。

唐太宗知道这个事情后,龙颜大怒,毕竟这非常丢皇家的脸面,因此下令对辩机和尚实施了腰斩,杀了数十个高阳公主身边的奴婢,高阳公主因此对唐太宗又恨又骂,以至于唐太宗驾崩的时候,她一点没表现出伤心的样子。


小聪历史客栈


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恋情,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深莫测的悬案。《旧唐书》对这件事未见一字记载,《新唐书》则言之凿凿,《资治通鉴》更是情节丰富。一般历史悬案,都可以找到几分说得过去的理由反驳对方,唯有这个案件,想反驳都没地方下手。
《资治通鉴》基本是在《新唐书》基础上,添加了“文学创作”,不可信,不予讨论。《新唐书房杜列传》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如下:

“公主,帝所爱,故礼与它婿绝。主骄蹇,疾遗直任嫡,遗直惧,让爵,帝不许。主稍失爱,意怏怏。与浮屠辩机乱,帝怒,斩浮屠,杀奴婢数十人,主怨望,帝崩,哭不哀。”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又记载:

“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

在唐代其它重要著作中,都不见记载这段风流韵事。如果高阳公主的出轨对象,是一个一般人也就算了,偏偏是个大名鼎鼎的辩机和尚。按理来说,假如《新唐书》作假,为什么无事生非,弄个大名人参与进来,这不是很容易露馅吗?

无巧不成书,偏偏辩机和尚没有传记,相关书籍中,又找不到任何辩机和尚的死亡信息,就像凭空蒸发了一样!要知道,辩机和尚可是当时最知名的佛学大师之一,唐玄奘最倚重的弟子。《大唐西域记》就是由辩机执笔,唐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很多都是辩机翻译的。这样一位“缀文大德”竟然凭空消失,太离奇了。

这些信息,都向着有利于《新唐书》记载的方向而去,似乎这一桩风流案,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为什么《旧唐书》没有一个字的记载,一点影子都没有:

“初,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主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中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鞫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

按理来说,当事人一个是李世民的爱女,一个是当世高僧,还涉及房玄龄家族,伴随谋反案件。如此重大的事件,《旧唐书》是无论如何不能漏记的,《旧唐书》成于后晋,《新唐书》成于宋,《旧唐书》没有获得资料,更晚的《新唐书》如何获得?

但如果说《新唐书》造假,这个假也造得太匪夷所思了吧?把无辜的大德高僧扯进来,没理由啊,也很难让人相信啊!请注意这是历史,不是吸睛的小说,更不是靠玩花边新闻吸引观众的小报。有人说《新唐书》作者欧阳修和司马光反佛,故意编造,这个说法也有点耸人听闻。

这就是案件最让人费解的地方,无论哪一方,都有不可辩驳的说法,无论哪一方,也都不能推翻另一方的立场!实在太吊诡了!

我觉得有可能是以下情况:

高阳公主确实心系辩机和尚,并且两人确有交集,不过事情并没有发展到暧昧,甚至“结庐同居”的程度,自始至终是高阳剃头挑子一头热。辩机和尚因为高阳公主的身份,也不敢得罪她,采取的是若即若离的策略。

假如是这样的话,辩机和尚终究也逃不过世人的讥讽,再加之后来高阳公主的坏名声,导致他受到诟病,从此淡出视野,不被记载于史册。

而高阳公主因为与大伯子房遗直的恶斗,被房遗直添油加醋告了黑状。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后来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她无礼,可见两人已经斗到不择手段的地步,拿她和辩机似是而非的事,添油加醋不是不可能。

但这种添油加醋的事,显然无法记载于正史,所以《旧唐书》根本没记载。不过正史不记载,唐人笔记不一定放过这个吸引眼球的事,他们就跟长嘴婆似的,根据获得的街谈巷议,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各有记录。

传言有个特点:越传越真!到了宋朝重修唐史,欧阳修和司马光等,正是看到了很多唐人笔记,记载的高阳辩机恋情,他们认为这件事的可信度较大。加之反佛的立场,于是就堂而皇之地将此事录入了《新唐书》。

也就是说,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恋情,本质上是假的,不存在。仅仅是因为高阳仰慕辩机,俩人有一些超常的交往,被高阳的大伯子房遗直恶意传播了。高阳公主嚣张跋扈的性格,也不被世人喜欢,于是街谈巷议,把一根头发硬说成了金箍棒,并被各色人等,以各种形式记录。

《旧唐书》成书年代离唐朝更近,对事实更清楚,所以对此事根本不予采信。《新唐书》时代久远,惑于唐人笔记,加上个人的政治立场,采信了笔记里的说法,编进了史书。


寻根拜祖


很高兴为你解答。不管辩机与高阳公主的爱情故事是真是假,他们的爱情故事倒是可歌可泣的,只是结局悲惨一些。

高阳公主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她天资聪明,性格开朗,在众多公主中独宠一身,说明她真的是多方面有过人之处。

而辩机呢,在26岁时就参加了撰写《大唐西域记》,说明这个辩机也是个优秀的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把高阳公主作为政治工具嫁给了房遗爱。而房遗爱与高阳公主之间并没有爱情可言,对方看对方都没有什么感觉,就发生了后面的故事。

高阳公主和房遗爱都不管对方的私生活,对方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寻找爱情的自由。高阳公主在一次打猎的时候,偶遇辩机,两人一见钟情,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长达八九年之久的爱情长跑。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他们私会,房遗爱还帮忙把风……

后来东窗事发,辩机被腰斩。其实,在生活当中都有某种规则来约束着我们,这个规则是不能随便去破坏的,不然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惩罚。高阳公主和辩机便是如此。他们也是当时社会年轻人向往的爱情罢了,真真假假,谁又能说的明白。






蔚来计划


站在客观角度讲,本问题无法肯定回答,不过可以逻辑分析一下:

首先,高阳公主与《大唐西域记》执笔人高僧辨机的风月案,准确说是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出现的,而从宋朝仁宗以后,高阳公主和辨机的不伦之恋才成为铁板钉钉的正史,也是高阳公主化为淫荡史料形象的开始。

而较早成书的《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最早提及“风月案”(高阳与辨机私通的简称)的《新唐书》,这本书其实是写成于宋仁宗时期... ...而把俩人偷情的种种细节完善的书,准确说是宋太宗朝李昉撰写的《太平御览》......

那么也就是说,宋太宗时期的李昉,把风月案的细节弄好了编入《太平御览》,后来又编入了《新唐书》。

或许有人说了,唐朝不光彩的事,怎么可能编入唐代人编写的历史呢?历史是被政治左右的,可能这就是较早编成的《旧唐书》中没有的原因?......错!大错特错.....

那第一个问题来了,试问,宋人怎么知道那么多细节的呢?而宋人把唐朝皇族的“污点”(还不一定是真的假的)编入史书,何尝又不是一种历史被政治左右,削弱前朝对社会的影响力的举动呢?

另外,第二个问题也来了,《新唐书》因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故而这段史料来源较为可疑。

其次,不光是风月案这件事,本身《新唐书》与《旧唐书》中许许多多的地方,记载的矛盾都很大,比如宋代的《新唐书》的基调是“关陇李氏”有胡人血统,而《旧唐书》恰恰相反,正儿八经的汉人不说,还跟道家某位神人有关,当然两者都有可疑之处,但凭借它们各自的逻辑,不难看出两本书都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旧唐书》较早,非但没有提及任何风月案的事情,而且唐太宗驾崩前,对高阳公主尚正常,公主没有任何失宠的迹象,甚至永徽三年(高宗李治的年号)立的房玄龄墓碑上荣耀雕刻示人,其中包括整个家族和高阳公主的事迹,是荣耀!!!

如果是高阳公主在房玄龄死后近四年,才暴露“奸情”的话,时间上又不对了,所谓的“丑行”暴露可能性较小,怎么看《新唐书》都是在胡扯了。

再次,高阳公主和辨机事发地点与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草庐通奸”这个基调就更离奇了,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朝廷对僧侣管理很严格滴!进出寺庙都有登记,无缘无故离寺不归不被允许,比如《道僧格》、《续高僧传·智实传》、《法向传》等太宗李世民之前便成形的佛教著作,记载了大量当时的戒律,其中都清楚的说明了管理之严格。

因此辨机的行为在当时实为违法,不可能多日不归而不被发现惩戒;何况辨机后来被选为玄奘的译经大德,实为当时佛教界翘楚,更不可能无视严厉的寺庙管理制度随便出入而无人关注不加追责。

最后,许敬宗在《瑜伽师地论》后序中(乃唐太宗过目钦定),写到过李世民缅怀玄奘外,还有一位高僧,经过《大唐内典录》和《续高僧传·玄奘传》的考证,提到过这位高僧是其实就是指的辩机。

这么以来,问题又来了,辩机如果真的与高阳公主有染,许敬宗必会知道,更不会在写《瑜伽师地论》最后部分中(这个时候李世民已去世)里详细提到辩机,对辩机耿耿思念之情难以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