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顧名思義戰爭之神,可以有效的掌控戰場上的一切。古往今來,上下五千年,被稱為“戰神”的名將數不勝數,但你知道有史以來中國第一位被稱為“戰神”的名將是那一位嗎,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這位聲名不顯的名將。
戰神先軫
先軫,春秋時晉國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又稱原軫。先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以謀略見稱。《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
先軫是最早追隨晉公子重耳五位追隨者之一,跟隨重耳在外流浪一十九年,最終重耳回到晉國打敗晉懷公而成為晉王,就是有名的春秋霸主晉文公。先軫等從龍有功,被一一重用,幫助晉文公開闢了晉國盛世。先軫在晉國打敗楚國成為春秋諸國老大的關鍵一戰——城濮之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元帥。
晉文公及五位追隨者
公元前633年,楚國帶著手下小弟陳、蔡、鄭、許四諸侯攻打宋國,宋國抗不住了,趕忙向晉文公求援,看在兄弟曾經幫你復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晉文公也很猶豫,不救宋肯定不行,一是宋對自己有恩,不能不報。二是不救宋不僅會失掉宋國,也會讓手下小弟寒心。救宋怎麼救,楚國實力比我強,宋國又離著比較遠,中間還有楚國的兩個小弟曹、衛兩諸侯。這時,先軫獻計說:“報施定霸,於今在矣。”大意是認為必須出兵。一來,文公當初流亡的時候,宋對公有恩,理當報答;二來,當今天下,唯有晉楚兩國最強,能夠稱霸中原,只有擊敗楚國才能建立晉國的霸業,這個機會不能放棄。先軫認為不應直接救宋,先拿曹、衛下手,而楚國看到小弟被欺負肯定來救,這樣就達到救宋的目的了。這可能是最早的“圍魏救趙”之計吧。
五鹿之戰是晉國踏向霸主的第一仗。在春秋初期,沒有什麼“三十六計”,也沒有什麼“兵不厭詐”。那年代打仗講究“以戰為禮”,也就是作戰雙方“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所以那時候打仗,都是橫陣之正面作戰,所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不講奇詭變化,也不知如何去奇詭變化。
這一仗,先軫採用了速戰速決、兵不厭詐的戰爭方式,引軍繞道南河(今河南汲縣南黃河渡口)渡過黃河,迅速殺至五鹿城下,其行軍之速,超乎想象,衛國守軍措手不及,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先軫命人在城下山林中插滿軍旗,示以敵人強勁的兵力和誓在必得的決心,一舉摧毀了五鹿守軍的頑抗之心。衛軍看著漫山遍野的旌旗,嚇得魂飛膽喪,紛紛逃竄,先軫不費一兵一卒,輕輕鬆鬆的攻下了五鹿城。此時恰逢晉國中軍主將郤穀得病去世了,晉文公就任命先軫為中軍主帥。先軫又獻計晉文公,讓宋國賄賂齊秦兩大國,請他們說情讓楚國退兵。如果楚國不聽,必會得罪兩國,使兩國不會站到楚國一邊。
由於先軫的迅速消滅了曹、衛兩小國,使楚王膽怯了,想退兵回國,並派人通知還在圍攻宋國的成得臣(字子玉)也儘快撤退,曰:“先軫有大將之才,非楚所能敵,子且讓之!”。
楚國君臣
成子玉也是春秋一名將,不願就此退兵,楚王也沒辦法,於是只給他派了少數兵力。子玉為求勝利,想出一個計謀。他派出使者來到晉國,提出只要晉國放過曹、衛,退還土地,楚軍就解除對宋國的包圍。此招甚為厲害,應對不當,滿盤皆輸。先軫卻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盤,將計就計:一面針對曹、衛急於復國的心理,允許其秘密復國,並乘機離間其與楚的關係;一面囚禁楚國使者,激怒楚國。先打起仗再說。文公聽了很高興,立即照辦。於是曹、衛二國各自派使者與楚國斷絕了關係。
子玉果然大怒,率軍撤圍北上攻打晉軍。文公聽從狐偃的建議,遵守當年與楚王的諾言,讓軍隊後撤九十里,暫時避開楚軍鋒芒,同時也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成語“退避三舍”的出處。子玉不顧眾人意見,執意要追擊晉軍。 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就此展開。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4月,楚國子玉統帥鄭、許、陳、蔡四小弟城濮與嚴陣以待的晉軍展開決戰。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衝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的戰馬被虎皮嚇得四散逃竄,楚右軍潰敗。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右翼上軍狐毛設將、佐二面旗幟,令二旗後退,引誘楚軍。晉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奔馳而偽裝後退。楚子玉以為晉右翼敗退,令楚左軍追擊,所以對陳、蔡及右翼軍潰敗並未理會。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夾攻楚左軍,楚左軍潰敗。楚子玉見左、右軍皆敗,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得以不敗。子玉率殘兵退出戰場後在回楚途中引咎自盡,城濮之戰至此結束,晉國取得大勝。戰後,晉文公朝覲天子,會盟諸侯。周天子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城濮之戰一改自古以來固定的戰爭模式,創造了戰場機動用兵,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先例。
要論城濮之戰的功勞,實際上正象當時有人說的:“城濮之事,先軫之謀。”
超強的前期策劃能力,完美的後期執行能力,旗幟、虎皮、樹枝,反間、佯攻、詐敗,先軫的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了頂峰,也給後來的孫武等萬世兵家無限的啟迪和動力。別忘了,在先軫之前,可供借鑑的先驗幾乎沒有。
崤山之戰·戰神落幕的前因
崤山之戰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繼位。在晉文公時代和晉國交好的秦國秦穆公壓抑頗久的稱霸春秋的野心再一次燃燒起來,他沒有參加女婿的葬禮,反而派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發兵偷越晉境襲擊鄭國,卻被鄭國識破,無奈之下只好順手滅掉了小螞蟻滑國。秦國整的動靜太大,晉國想不發覺都不行,先軫向晉襄公建議到:“昔吾先君與秦公交,天下莫不聞,諸侯莫不知,今君薨未葬,不弔吾喪,是死吾君而弱吾孤也,請擊之。”
秦穆公
晉襄公於是發佈命令,緊急動員姜戎的軍隊,襄公把喪服染成黑色,決計出征。公元前627年四月十三日,乘秦軍襲鄭歸途中不備,率軍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南)的隘道設伏,全殲了三萬秦軍,俘虜了秦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崤之戰是歷史記載中第一場伏擊戰,從此之後戰爭基本改變了約期陣列而戰的運動會形式,進入了戰爭藝術時代。
晉襄公
晉襄公的嫡母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她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讓秦國去懲罰、殺死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答應了,隨即將三人釋放。先軫回朝晉見襄公,問起秦國被俘三將,襄公告訴他已經放了。先軫勃然大怒:將士們不知多少花費力氣和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而在轉眼間被輕易赦免!像這樣毀傷自己的戰果,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了!先軫越說越氣,頭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離開了朝堂。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趕秦將,但為時已晚,秦將已經渡河而去了。
先軫一時盛怒,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又當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事後很後悔。然而襄公卻沒有責怪先軫,甚至還反過來為了釋放戰俘的事向先軫道歉。先軫越發自責
箕之戰·戰神最後的歸宿
公元前627年,狄人攻打晉國,先軫率兵抗擊。八月,晉軍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擊敗狄軍,俘獲一名狄軍首領,史稱“箕之戰”。戰後,先軫脫下頭盔鎧甲,衝進狄軍中戰死,以此討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狄人將先軫的首級送還給了晉國,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據說,先軫死的時候是站立的姿勢,狄人敬畏先軫,就問先軫的屍體,問他是願意葬在白狄還是晉國,當問到晉國的時候,先軫的屍體才肯倒下。
箕之戰
先軫以死明志,這是堅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風,是他高尚精神的體現。天下無敵的一代戰神先軫就這樣壯烈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總結他的一生,只有熱血二字,成也熱血,敗也熱血,就連自殺,都要讓熱血灑滿疆場,哀哉,壯哉,痛哉,惜哉!先軫死後,其子先且居繼任中軍將,成為晉國主帥。
先軫一生的成就
先軫一生的軍事活動主要是指揮了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兩次戰役。城濮之戰中,先軫幫助猶豫不決的文公下定爭霸決心,並用他的謀略為此戰鋪平道路,最終終於指揮晉軍與楚軍進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戰,大敗楚軍,為晉文公建立霸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文公去世後,其子繼位為襄公,先軫又率軍與秦軍進行了崤之戰,伏擊並全殲秦軍,俘其三帥,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乾淨漂亮的殲滅戰戰例。
先軫善於接受前人經驗並加以創新,能夠運用多樣化謀略,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戰術,對軍事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將外交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並開了“兵者詭道”的先河。城濮之戰前,先軫所採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極濃的詭詐性、欺騙性,與傳統思想指導下的戰爭外交迥然不同。先軫所指導的城濮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開創了中國軍事史的先河。以“詭道”思想指導戰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戰術。城濮之戰中,先軫運用詭詐和突然兩個因素,力爭戰場上的優勢和主動,增大了勝利的概率。他根據戰鬥編組把它看作三部分,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戰術,最終左、右兩軍被各個擊破,最強的中軍也成為了弱軍、孤軍,不得不退。這樣的指揮藝術,在先軫之前和同時代,是絕無僅有的。
此外,崤之戰雖然不是理論指導下的自覺產物,但對後世殲滅戰思想理論的確立,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戰神先軫